简化字总表
我国最终进行汉字简化后的总表
《简化字总表》是1964年5月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汉字简化方案》的基础上编印的汉字简化表。
1986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作个别调整后重新发布《简化字总表》。
2013年6月5日,国务院公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简化字总表》停止使用。
历史沿革
简化字,又叫简体字,旧时有破体、小写、简易字、简字、手头字、俗体字、俗字等称名。
在汉字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存在着简化的趋势。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汉字就有了简体。发展到小篆时期,很多字的形体简化了。在汉魏六朝的碑刻中、在唐代的写经里,都有不少简体字。宋代以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流行的范围,数量也大大增加。到了近代,太平天国在其文书以至玉玺上都使用简体字。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提倡简体字的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把简化汉字和普及教育联系起来。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会提出了一项《简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主张把过去只通行于平民社会的简体字正式应用于一切正规的书面语上。这是把汉字简化作为运动推行的号召。他把汉字简化方法归纳为“全体删减,粗具匡廓”“采用草书”等8种。
此后,接连出版了几种系统整理简体字的书籍: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刘半农、李家瑞合编的《宋元以来俗字谱》,根据《古烈女传》等12种书收简体字1600多个,反映了八九百年来简体字的发展情况;193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官话筹备委员会编订、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录了不少简体字;1935年,在钱玄同主持下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字2 400多个。
1935年,上海市文化界人士陈望道等组织“手头字推行会”,选定第一批手头字 300个。193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这个简体字表是钱玄同主持编写的《简体字谱》草稿中的一部分。到1936年2月,国民政府又通令收回。
抗日战争时期,简体字的发展主要在解放区。解放区的油印报刊采用并创造了许多简体字,例如“辽、远、拥、护、开、关、运、动、奋、斗、敌”等,人们习惯把这些字叫作“解放字”。
新中国汉字简化的改革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汉字简化方案》的基础上编印了《简化字总表》。它遵照《汉字简化方案》的规定,把偏旁类推的原则具体化。
1986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作个别调整(如“叠、覆、像、囉”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字处理)后重新发布《简化字总表》。调整后,共收简化字 2235 个。
2013年6月5日,国务院公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此后,“社会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都应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准,原有相关字表停止使用”,包括《简化字总表》。
《简化字总表》的构成
《简化字总表》共分三个表。
第一表收字 350个,每个字的简化字形不能作为简化偏旁。如“習”简化作“习”,但“褶、”等字不类推简化。
第二表收录 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无论单独用或者作别的字的偏旁用,同样简化,如“長、兩、頁”简化为“长、两、页”,“張、倆、順”也类推简化成“张、俩、顺”。14个可以类推的简化偏旁,如“言、食、糹、”简化为“讠、饣、纟、钅”,“記、、純、錫”就类推简化为“记、饭、纯、锡” 。
第三表所收1753个字,是用第二表的简化偏旁类推出的简化字。
简化原则
1949年以后,简化汉字的任务提上了政府工作的议程。经过反复研究,确立了繁体字简化的原则是:“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约定俗成”是指在社会习惯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尽量采用已经流行的简化字,只作必要的修改补充;“稳步前进”则是指汉字简化工作要稳妥推进,而不能一蹴而就。
简化方法
汉字简化的方法约略有9种。
 简化偏旁
偏旁的表意、表音方式不变,只是写法有所简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类推简化。例如:”記評説話一记评说话 这是根据专门的简化偏旁“言一讠”类推的,“讠旁的表意功能不变;鯉鲸鯊漁一鲤鲸鲨渔 这是根据简化字充当的简化偏旁“魚一鱼”类推的,鱼"旁的表意功能不变。
更换偏旁
更换部分偏旁,偏旁的表意、表音方式有所改变,新换的偏旁比原来的偏旁笔画有所减少。例如:擁一拥、優一优、戰一战、礬一矾,这是音符的替换;骯一肮,这是意符的替换;熊一态、郵一邮,这是将意符改换作音符,会意字变成了形声字。
记号替代
用书写简单的记号替代部分笔画较多的偏旁,记号不具表意、表音功能,仅起到区别的作用。例如:風岡區趙一风冈区赵, 这是用记号“㐅”来替代字的部分偏旁。写字时人们常用“㐅”来代替某字;这里用“㐅”替代字的部分偏旁,采用的是同一种方法;漢權勸僅對戲鷄難鄧鳳樹一汉权劝仅对戏鸡难邓凤树,这些都是用记号“又”替代字的部分偏旁,实际上是对“㐅”的小变;聶轟--聂轰,三个相同的偏旁组成的字,用两个“又”替代其中两个偏旁;棗攙--枣搀,这是用记号“两个点”代替两个相同或相近偏旁当中的一个,这也是民间用“两个点”替代前面相同的字的方法的移用。辦-办,这是用一左一右两点代替两个相同的偏旁“辛”;幣-币,这是用一撇画代替音符“敝”。
保留局部
保留原字的特征部分来代替整字,其他部分删除。例如:録一录、號一号、隸一隶,保留一边;聲一声、醫一医、飛一飞,保留一角;開一开、術一术,保留中间;婦一妇、霧一雾、隨一随,保留大部。
保留轮廓
保留原字的轮廓,对笔画有所省改。例如:齊一齐、龜一龟、壽一寿、齒一齿。
同音替代
这相当于假借字,二者在简化前音同或音近,但意义上并无关涉;简化后则用笔画较简的同音字或近音字替代笔画较繁的字。例如:齣一出,出入的“出”和一出戏的“齣”同音,简化字以“出”代“齣”;穀一谷,山谷的“谷”和稻谷的“”同音,简化字以“谷”代“穀”;後一后,皇后的“后”和前后的“後”同音,简化字以“后”代“後”;闔一板,实木板的“板”和老板的“闔”同音,简化字以“板”代“闆”。
草书楷化
对原字的草书写法予以规整,用楷书的笔法呈现出来。如:書一书、農一农、爲一为、東一东、專一专。
采用古体
重新采用古代已有而笔画比较简单的字形。如:雲一云,云,甲骨文像云朵卷舒形。后借表“子曰诗云”的“云说”义而加“雨”作“雲”。今简化作“云”,是“返祖”现象。
另造新字
一尘,由从鹿、从土的会意字变为从小、从土的会意字;竈一灶,由从穴、省声的形声字变为从火、从土的会意字;寶一宝,由从宀从王(玉)从貝、声的形声字变为从宀从玉的会意字。
其实,严格说起来,以上九种简化方法的分类标准并不统一,它们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简化现象的,因此,有的简化字若观察的角度不同,也可归入不同的简化类别。
汉字简化的规则
偏旁类推简化
这是指可以根据一些繁体字的偏旁简化规则来类推出简化字。
专职的简化偏旁
如《简化字总表》中的简化偏旁:言 一讠、食 一饣、金一钅、戠—只。这些偏旁在现代大多已不单独作为汉字来使用了;能独立使用的,如“言“食”“金”,独立使用时都不简化,“言语”“食品”“金黄”不作“讠语”“饣品”““钅黄”。
由简化字兼任的简化偏旁
这类偏旁,独立使用时是简化字;作为偏旁参与造字时,不论在字的什么位置,大多可以简化。例如:貝一贝,則狽貞貳憤匱嬰戆-则狈贞贰愤匮婴戆。
单字简化
这是根据单个繁体字个体来独立简化的原则,不具备类推功能。它们指《简化字总表》第一表所收的 “不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主要采用前述9种汉字简化方法中除偏旁简化(类推简化)以外的其他8种简化方法简化的汉字。如:碍[礙]、肮[骯]、袄[襖]、板[闆]、办[辦]、帮[幫]、宝[實]、报[報]、币[幣]、坝[壩]等。
《通用规范汉字表》
《通用规范汉字表》收字8105个,《简化字总表》中有31个字未予收入,但是《通用规范汉字表》新收录了226个类推简化字,因此《通用规范汉字表》共有简化字2430个,约占30%。这2430个简化字是到目前为止经国家批准公布的全部简化汉字。须要强调的是,这2430个简化字属于规范汉字。所谓“规范汉字”是指经过系统整理、由国家发布、通行于中国大陆现代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标准汉字。它是一个具有法律意义的名词。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新中国汉字简化的改革
《简化字总表》的构成
简化原则
简化方法
 简化偏旁
更换偏旁
记号替代
保留局部
保留轮廓
同音替代
草书楷化
采用古体
另造新字
汉字简化的规则
偏旁类推简化
专职的简化偏旁
由简化字兼任的简化偏旁
单字简化
《通用规范汉字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