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次序(birth order)俗称“排行”。是指孩子在家庭中出生的先后顺序。高尔顿发现,在著名的科学家中头生儿和独生子所占的比例超过常规的状态。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研究认为,出生次序不同,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父母抚育的方式也不同;不同出生次序儿童的需要及其满足不同,由此形成不同的生活风格和人格特点:(1)头生子女在社会交往中更袒露自我,在智力测验中得分较高,有较高的成就需要,但易出现较多的问题行为;(2)次生子女表现出较多的依赖行为,渴望得到成人的帮助和赞同,喜欢单独活动,竞争性强,善于适应环境;(3)末生子女具有较强的自尊,易出现退缩行为,智商较低,不易在学业上获得成功;(4)独生子女自私,易出现情感困扰,易在学业上获得成功,也易成为问题儿童。
奥地利心理学家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最早提出,出生次序会影响个体的生活风格。长子和长女在头几年中会享受到家中独生子女的优越身份,等到弟妹出生后,力图保持自己先前的权威和特权;排行第二的老二常常想迎头赶上,反抗和嫉妒其年长的兄姐;排行最后的孩子,始终被当作婴儿看待,总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关怀。
萨洛韦(F. Sulloway)研究提出出生次序效应在大五人格量表上显著,与最后出生的子女相比,长子与长女更有责任心、对新思想更保守。也有许多研究结果对这一理论提出批评与质疑。
扎因斯(Robert Zajonc)提出汇合模型(the confluence model)来解释长子女比其它子女在智力和成就测验分数高的原因。长子女在成长早期只有成年人与他们相伴,经常与智力水平较高的人相处,并能从辅导弟妹的教育中受益。另一方面,出生次序较后的子女,要与其他兄弟姊妹共享资源,所以家庭的资源被稀释,所以其在学业成就的表现不如长子女或独生子女。不过,这个理论仍有一个弱点,就是有些出生排序较低的子女,研究发现他们所得到的资源不比长子女差。通常这些子女对上的兄弟姊妹都比他们年长至少五年。因此,一方面他们的兄弟姊妹对家庭的倚赖相对较少,使他们可以得到成人更多的照顾;另一方面,较年长的兄弟姊妹亦能够领导这些弟妹。技术上,这一类出现与长子女相近智力水平的弟妹,被称为“功能长子女”(functional firstborns)。
另外一种解释是出生次序通过影响孩子出生前的因素而起作用,例如患有
自体免疫性疾病的母亲,其孩子有
学习障碍的可能性更大。也有研究结果表明出生次序并不影响智力。总的来讲,出生次序仍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