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昶
卫星设计师
唐伯昶,男,1946年5月生,1970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五院)卫星型号总设计师,该同志一直从事返回航天型号(卫星、飞船)的研制工作,我国返回式卫星的专家,研究员。
2018年7月24日21:18,《唐伯昶:我与返回式卫星的48年》将在北京卫视大型纪实栏目《档案》播出。
人物经历
曾任卫星型号副总设计师、神舟一号飞船副总设计师。现任我国第四代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同时,任我国第五代返回式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第四代、第五代返回式卫星是国家重点工程的重点型号项目。做为总设计师,在技术上,解决了一系列高新技术难题。如,进口有效载荷的技术难点和质量归零问题;组织完成有效载荷热环境技术攻关,满足有效载荷对环境温度的要求等。同时,培养造就了一支过硬的卫星型号研制队伍。在主持这两个重点卫星型号项目中,做为两型号的总指挥,在计划管理上,周密策划型号的指挥调度工作,克服两型号一支队伍、队伍新、人员少、周期短的困难,在要求时间内完成两型号的方案设计、结构和星上设备的制造、卫星总装、电测和大型试验。目前,两型号已连续取得三次飞行试验的成功,提高了国防现代化水平,得到用户的好评。为我国的卫星事业和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德国科学家首次在中国返回式卫星上搭载微重力实验时,卫星工程师唐伯昶既忙着解决中德相互间的技术问题,又小心翼翼地保守着中方机密。中国发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那一年,唐伯昶进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与返回式卫星的研制。1975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1974年冬天,唐伯昶和同事们一起进入酒泉卫星发射场,进行首颗返回卫星的发射。当一批骨干走向飞船等型号队伍的时候,唐伯昶也由一名主任设计师,受命为返回式卫星副总设计师,1993年当他就任副总师的时候,航天曾一度面对着严峻的形势。他组织返回式卫星研制队伍系统研究了卫星安全设计和安全防措护施,亲自编写安全文件,组织落实安全措施,带领返回式卫星队伍进行了又一次发射。1994年发射那天,安排完地下室的工作以后,唐伯昶和以往一样上到发射塔架的最顶端,组织大家完成卫星发射前的工作。直到“三十分钟准备”口令下达后,他们在塔架上做完最后的动作,才一起从塔架顶上下来。
唐伯昶一方面作为副总设计师有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在等待着他。另一方面,他还要兼任总体设计部飞船系统的指挥,在协助总设计师组织飞船初样研制工作的同时,还要组织总体设计人员做好飞船的总体设计工作,等待着他的工作千头万绪。为加快飞船总体设计的步伐,他把技术、计划调度和质量等各路人员组织起来,两天一清理,一周一布置。每天晚上,唐伯昶都要坐在计算机前,编制着第二天的工作计划,打印出来下发给各部门、各岗位。在飞船研制最初的一年里,唐伯昶几乎每天都是这样过来的。飞船与火箭及发射场发射装置的各种接口关系是否合理,电路设计是否匹配,相互之间如何协调等等,这些都是飞船能否顺利发射升空要考虑的因素。
1998年6月,经过了一年多紧张的工作后,唐伯昶又一次带队来到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飞船与“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F”火箭及发射场的几个大系统参加的合练开始了。作为飞船系统的技术负责人,唐伯昶精心组织来自不同单位的人员,制定了周密的合练技术流程和计划流程,指挥着不同单位、不同人员,进行着“神舟”飞天交响曲的彩排。
为完成飞船出厂任务,唐伯昶带领飞船研制队伍,在北京空间技术研制试验中心招待所住下来,夜以继日地奋战了一个多月,最后,终于抢在上级规定的时间前面,完成了逃逸救生试验船的出厂任务。1998年9月,唐伯昶带领飞船研制队伍,在这里进行神舟飞船逃逸救生试验。他组织参试人员很快完成了飞船的总装操作和电性能测试,解决了飞船与运载火箭整流罩的指令匹配不好等重大技术问题。“神舟”飞船研制队伍中年轻人多,唐伯昶为飞船研制队伍有一批朝气蓬勃的青年人而高兴,但也深知这些年轻人还需要培养和历练。于是,在紧张的工作中,他果断地把青年人放到关键岗位摔打,还经常对那些新手们单兵教练。在这次试验中,飞船试验队有一个年轻的女同志担任测试指挥。为使她顺利地完成任务,唐伯昶在向她讲明如何当好测试指挥,测试指挥需要什么样的素质的同时,还耐心地和她讨论试验的每一个细节,把测试项目提前演练了一遍又一遍,从下达口令的方法到时机到特殊情况的处置等一一传授。在飞船测试中,小姑娘不负众望,条理清楚,口令宏亮,甚至连在场的发射中心指挥官也不得不刮目相看。
神舟一号飞船飞行试验成功后,又有两个新型号返回式卫星要立项研制。上级决定再调唐伯昶回到返回式卫星队伍,担任两个型号的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唐伯昶奉命离开了神舟飞船研制队伍,又重新回到返回式卫星的队伍。由于两个型号的项目经理都是唐伯昶一人担任,他就是一身四任的项目经理了。作为型号总指挥,唐伯昶按并行工程的理论,做好型号管理的顶层策划。亲自绘制了综合计划流程图,将五颗星的工作绘制在一张图纸上,明确每一个大节点的完成时间。为了确保卫星的研制质量,他每年要进行几次工程项目的顶层质量策划,将产品保证的工作落实在组织上、措施上。唐伯昶组织队伍开展技术工作,处理研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第十八颗返回式卫星研制和飞行过程中出现了故障,其中有效载荷是中方与外方一起研制的,质量问题归零必须组织外方与中方专家一起进行,才能解决问题。他多次组织人员走出去,请进来,克服了比内部协调要难得多的困难,最后将问题一个一个解决。第十九颗返回式卫星的有效载荷对热环境要求非常苛刻,他组织研制队伍奋战一年多,先后进行了4次有关的热真空试验和相关的热环境的摸底试验,最终使有效载荷的环境温度均匀性满足了指标要求。这一技术的突破,对我国其他卫星有效载荷高性能遥感器的热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1970年开始,唐伯昶就参与了这颗卫星的研制,无数个日夜的计算、实验,他们把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一排除,然而,1974年11月5日,酒泉卫星发射场内的全场工程师面色凝重,仿佛刚刚经历一场浩劫。就在20秒前,大家还满怀期待,渴望见证我国试验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但随着上升过程中一声剧烈的爆炸,所有人的心情都跌入了谷底。为了这颗返回式卫星,中国航天人花费了整整八年的时间。而在卫星爆炸的那一刻,成千人用数千个日夜换来的心血,顿时化为泡影,很多工作人员当场痛哭。谁也没有想到这颗卫星竟会以这样的方式终结。
自1994年起,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两颗返回式卫星连续取得成功,将卫星发射比做“高考”的唐伯昶也交上了他在科研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答卷。正当唐伯昶在返回式卫星领域得心应手的时候,一个调任的命令让他的人生发生了转折。1997年,唐伯昶被调到载人航天项目中担,负责神舟一号飞船的研制工作。在唐伯昶的带领下,在航天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航天事业突飞猛进。2003年,我国的第一艘载人飞船成功上天并返回;2004年,中国开始正式启动探月工程;2016年,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也成功发射。
半生的无悔付出,返回式卫星到底有着怎样的魔力与奥秘?中国航天由起步到砥砺再到辉煌,中间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坎坷?第四代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第五代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唐伯昶亲临《档案》现场,为您揭开神秘太空的科学奥秘。
获得荣誉
唐伯昶同志曾获我国新型返回式卫星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神舟一号飞船国防科技一等奖,国务院政府津贴、航天中青年专家、全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曾获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演艺经历
2021年12月31日,参加2022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讲述《用奋斗点亮幸福》。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获得荣誉
演艺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