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规划,也被称为耕地内部规划,是在已知耕地面积的基础上,对耕地利用进行全面规划的过程。这一过程旨在合理组织耕地利用,包括
作物布局、耕地利用时空组织、耕作田块规划、田间渠道规划、田间道路规划和护田林带规划等方面。
耕地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涉及到多个方面的规划,这些规划相互关联且在规划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耕地作为一种宝贵的农业用地资源,约占中国土地总面积的10.4%,占农用地面积的16.5%。耕地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耕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保障粮食安全。
通过合理的
作物布局,能够有效地培育土壤肥力,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确保农作物稳定增产。不同的轮作制度适用于不同的土壤肥力状况和地区。例如,在土壤肥力较高地区通常采用作物-作物轮作,而在土壤贫瘠或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则可能采用作物-牧草(绿肥)轮作或作物-休闲轮作。此外,还有大田轮作、饲料轮作和蔬菜轮作等多种轮作类型,具体的轮作类型取决于当地自然条件和经营方向。
耕地的组织形式除了轮作制之外,还包括耕地的利用形式。常见的耕地组织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仅考虑时间上的作物轮作顺序,而不考虑空间上的作物关系,这种情况下,耕地被划分成多个大小不一的田块,轮作倒茬方式相对灵活;另一种则是将大部分耕地组织成轮作区,同时预留一部分作为机动用地,这种组织形式结合了计划性和灵活性的优点。
耕作田块是进行田间作业、轮作和农田建设的基本单位。田块的规划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土地经营形式、规模、自然条件、作物种类、轮作形式、机械化水平和灌排设施等。田块的形状、长度、宽度和大小的选择应有利于田间生产管理和机械化作业效率的提升。
田间灌排渠道的配置因地而异。在平原地区,灌排渠道的布置有三种常见模式:相邻式、相间式和合渠式。在易涝盐碱地区,排水沟的设计尤为重要,以控制地下水位、排水除涝并防止盐渍化。在水稻地区,应注意避免串灌串排。在丘陵梯田地区,灌水渠道还应具备排除
山洪径流的功能。
护田林带的规划应考虑到其功能需求。在风灾严重地区,主林带应与主害风风向垂直,有效防风距离约为林带树高的20至25倍。在丘陵地区,主林带应沿着
等高线布设,以防止水土流失。副林带通常沿田块短边配置,与主林带垂直。林带宽度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既要注重防风效果,又要减少占用耕地。
田间道路是服务于田间生产、产品运输及劳动力组织和生产管理的道路网络。道路分为主要田间道、辅助田间道和田间小路三类,宽度由运行农机具的幅宽决定。道路的配置原则是便利生产、节约投资和减少耕地占用。
耕地规划中,各个要素的协调配置至关重要,它们的组合优劣会影响土地和农机具的利用率、作物生长环境、农田生态系统和生产成本。因此,在配置各项要素时,应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评估,以选择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