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贵族多莱》是一部由
苏莞雯所著的长篇
奇幻,于2014年初由
九州出版社出版。故事发生在2025年的“第三森林”,主角多莱是
埃塞俄比亚帝国猫族的大王子,曾被预言将死于15岁。为了寻找长寿方法,多莱变身为人类少年,来到第三森林的广越中学。在那里,他结识了八面玲珑的蛇族少年白黎、充满秘密的冷面女孩真溪,以及历史老师达月。在资源争夺大战的背景下,多莱更加关注自己的生命。他手中的筹码是否足以夺取未来,生命的全新篇章又将如何书写?这是一部充满奇幻元素的小说,讲述了多莱在第三森林中所经历的一系列不可思议的故事。
书籍信息
出版年: 2014-1
页数: 224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10825378
主要内容
《森林贵族多莱》的故事发生于2025年,主角多莱是阿比西尼亚猫族的大王子,曾被预言将死于15岁。虽然他平安活到了16岁,却在心中留下了阴影,只要听到“死”字就会发抖呕吐。当时,地球上人类与动物共同生活的地域被称为“第三森林”,精通咒术的多莱变身人类少年,来到第三森林的广越中学寻找长寿方法。他遇到了八面玲珑的蛇族少年白黎,充满秘密的冷面女孩真溪,还和历史老师达月冲突不断。在人类与动物一触即发的资源争夺大战面前,多莱更在乎自己究竟能活多久。坐拥一千骑兵的贵族少年,将以什么姿态面对未知的命运,他手中的筹码是否足以夺取未来,生命的全新篇章又将如何书就?
作者简介
出生于1989年的
苏莞雯是国内青春
奇幻作家,曾在《新蕾》《天使.com》《意林· 小小姐》等国内主流青春杂志发表小说,同时也是豆瓣阅读人气作者,线上代表作品为《杀白鹿》。
媒体评论
1、苏莞雯以浪漫、清新而不失深刻的笔调呈现出一个全新的世界,为读者带来难得一见的阅读体验,娓娓道出了温情、勇气与希望。——腾讯读书推荐
2、《森林贵族多莱》以2025年的
地球为舞台,设想了人类、动物与新物种之间的冲突,敌友转换,悲喜交织,是一部能为读者带来思考的作品。——
新华网3、多莱是一个焦急、狂妄却又富有勇气的孩子,在他的身上有很多炽热的影子,那是青春的色彩。——本书责编石增银
4、有萌有味的文笔,加上二次元的想象力,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的享受!——豆瓣阅读网友樊贵公子
全书目录
第一章:多莱与一千骑兵
第二章:一夜消失的女孩
第三章:雾满圆心岛
第四章:夜幕的主人
第五章:公寓嗡嗡作响之谜
第六章:百分之五十的概率
第七章:竞翔鸽黑色日记
第八章:迎击怯懦的身躯
第九章:曼珠沙华正燃烧
第十章:没有人能预言的诗篇
经典摘抄
藉由这完完全全的燃烧,告诉我真实的未来吧。
不管你和你手下的招数有多么曲里八拐,我只要随机应变就可以了。(多莱)
但,狭窄的桌面,局促的容身空间,并不是能够困住多莱的笼子,他只不过是在敞开大门的笼子里不断徘徊。之所以按兵不动,大概是要警告着谁——例如,讲台上的达月老师。
为什么湖水也会变苦?对了,它虽然心中澎湃,但拘于一格。就像紧锁的心门难以沐浴阳光,也会渐渐霉变的。
多莱:“我啊,大概是内心长了牛角,想要努力往外冲,以为可以改变一切。但我直到现在才发现,又有谁的内心不是遍布锋芒呢,我那算不上努力的努力,真的能改变什么吗。”
真溪:“心里长了牛角,那就像牛一样踏踏实实向前走吧。说不定,上天之所以给你莽撞的牛角,就是想让你把身体里的铜墙铁壁一点一点冲破。”
夜晚不仅仅是
萤火虫的天堂,猫,可是会像
吸血鬼一样发出不客气的嘶溜声,舔着每个人的噩梦!(多莱)
“会嘲笑我的人,你们知道吗,我也在心中嘲笑着你们。我要像只海蜇,不对,是像片海带,吸饱了水然后创造出接天连地的势力。等——着——瞧——吧——”(真溪)
所有的猫都化作了人形,高仰着头。那一双双眼中燃烧的火焰,与普照大地的阳光相互呼应,似乎想要撕裂真正的人类,并且取而代之。
相关名词
【第三森林】
《森林贵族多莱》的故事发生于2025年,这是一个人类与动物争夺资源的时代,
地球被分成了三大森林:第一森林是只有动物栖居的地方,第二森林是只有人类居住的地方,人类与动物共同生活的地方被称作第三森林。
【生物潜能】
达月认为:生物潜能具有无限性。许多人与动物都能够开发出超越常人的能力,例如蜥蜴巫师的预言能力,多莱的一千骑兵,
萤火虫的
寄生能力,小悌的超群听力……
【邪瓶子】
邪瓶子是工业垃圾的产物,和动物、植物都有本质区别,只能算是“半物种”。它们生性怯懦,一般都是群居,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模仿任何生物的形态。最早的邪瓶子出现于
英国工业革命时代。
【灵长之女】
在
埃塞俄比亚,一些听力超群的女孩被称为灵长之女,她们的耳朵能够听懂生物的心声,因此能够帮人解读内心,抚慰痛苦。《森林贵族多莱》中最主要的灵长之女是芙兰洛斯特·小悌。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