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本·凯西尔
大马士革伊斯兰学校教师
伊本·凯西尔(1bnKathir,1302~1373) 伊斯兰教经注学家、教法学家、史学家。曾担任过大马士革伊斯兰学校教师。通晓《伊斯兰教圣经》,对教义学、圣训学、历史学颇有研究。奉逊尼派教义。
成就及荣誉
1366年任大马士革伍麦叶清真寺总伊玛目,并招收培养门弟子,从事伊斯兰学术研究著述。主要著作有10卷本的《伊本·凯西尔古兰经注》,是逊尼派传闻经注的权威著作。14卷的伊斯兰教历史《自始至终》,搜集整理了当时的重要史料,记述了伊斯兰教的传播发展及历史事件,为后世史学家所引用。他还以研究圣训学而闻名,所著《加米书》,按姓名字母编排介绍圣门弟子的生平及其所传述的圣训,并作了评述。
他全名是阿布费达·伊麻东丁·伊斯梅尔·本·欧麦尔·本·凯西尔,是原籍属于巴士拉的古莱氏人,其长成和学习则在大马士革
人物生平
伊本·凯西尔在伊历701年出生在巴士拉的一个叫穆吉里德的城邦,他的父亲主麻在清真寺内讲呼图百,但他年仅四岁时父亲归真,其兄谢赫· 阿布杜万哈布抚养和教育他,直到伊历706年他五岁时移居大马士革。
伊本·凯西尔的老师:
伊本·凯西尔曾师从布鲁哈农丁·伊布拉欣·本·阿布杜· 拉赫曼·菲则勒学习伊斯兰教法学(殁于伊历729年),此人的另一名称——伊本·菲勒卡哈(IBN AL FIRKAH)则是更有名的。他还于大马士革在尔萨·本·穆提穆学习过。他的老师还有艾哈迈德·本 ·艾卜· 塔利布(伊本·沙哈纳哈)(殁于伊历730年)、伊本· 黑佳尔(殁于伊历730年)、沙目(今日叙利亚地区)的圣训传述者巴哈丁·西目·本·穆扎法·本·阿萨克(卒于伊历723年)、伊本·舍拉孜、伊斯哈克·本·叶哈亚·艾穆迪、阿卡(殁于伊历725),以及圣训学家穆罕默德·本·扎拉德。他还跟随杰玛伦丁·尤素夫·本·扎克伊(殁于伊历742年),受益于他的教诲并娶其女为妻。他同样也是谢谢赫·伊斯俩目·泰格丁·艾哈迈德·本·阿布杜·哈利目·本·阿布杜·瑟俩目·本·泰米叶(殁于伊历728年)的学生。另外,伊玛目·哈菲孜、历史学家舍目斯丁·穆罕默德·本·艾哈迈德·本·奥斯曼·本·给迈孜·德哈哈比(殁于伊历748年)、艾布·摩西 格拉菲、艾布·法特哈·德布斯、阿里·本·欧麦尔二世素瓦尼,以及许多埃及学者,都是他的老师。
社会评价
哈菲兹宰海毕在他的Al-Mu’jam Al-Mukhtas一书高度赞誉伊本·凯西尔,说他是一位教法学家、圣训学家专家(据说伊本·凯西尔背记了二十万段以上的圣训)、撰写许多有益著作的(以经解经)经注家。
在Ad-Durar Al-Kaminah中,哈菲孜·伊本· 哈佳尔·艾斯尕尼说:“伊本·凯西尔在圣训学方面以记忆圣训原文和圣训传述体系见长,他的记忆力惊人,他的著作在他生前就非常受欢迎,在他去世后人们仍然从中受益。
著名史学家艾布·玛哈森·杰玛利丁·尤素夫·本·赛夫丁(伊本· 泰俄里)在其著作Al-Manhal As-Safi,中说,伊本·凯西尔是一位舍赫、伊玛目、学识渊博的大学者,在法学、经注以及圣训学领域尤其卓越。他收集知识,撰著巨典,授业解惑,传述和记录圣训,他在圣训、经注、法学、阿拉伯语等方面的知识浩瀚无边,他直至归真前还在裁决教法疑难,教授法学知识。愿安拉慈悯他。他以其治学的严谨,渊博的知识而作为一名历史、圣训和经注方面的学者而流芳百世。
伊本·凯西尔的学生:
伊本·黑佳是伊本·凯西尔的学生,他是这样描述伊本·凯西尔的:“据我们所知,在圣训原文、圣训传述系统和辨别圣训真伪方面,没有人能够超越他。与他同时代的人和师长都承认这些,每次见他我都会有所收获。
伊本· 义迈德·翰博理(IMAD AD-DIN)在他的著作Shadharat Ad-Dhahab说:“伊本·凯西尔是著名的哈菲孜(通背古并掌握古兰学的学者),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有非常好的理解能力(理解中庸,不偏激),并且他的阿拉伯语语言知识极好。
伊本·哈比布说:“伊本·凯西尔收集整理各类知识,他的著作涉及不同领域。在法学和圣训传述体系的著作使我们耳目一新,让大众受益。他的教法裁决书(文本)被送到各个穆斯林地区,以其严谨和博学著称。
个人作品
伊本·凯西尔的著作
1. 《古兰经注》(伊本·凯西尔古兰经注),基于可信传述体系的圣训和圣门弟子的解释,是最优秀的经注之一,这部经注被再版无数次,众多学者对其经注做了不同的形式摘要版。
2. 以《始末录》命名的十四卷之多的历史著作,包含了众先知的故事和对早期民族的描述,穆罕默德生平和直至他那个时代的伊斯兰教历史。他还在其中附加了,“风波(Al-Fitan)和关于末日的迹象”。这本著作中的“始”首先印行,后来印行“末”的单行本,这部巨著也有许多摘要版。
3. 《圣训传统系统中的可靠者、弱者和未知者综览》,其中收录了他的老师杰玛伦丁《圣训传述者姓名考证全集修订》和舍目斯丁的《公正评价圣训传述者的准则》两本巨著,并作了必要补充和修订。
4. 《按次序的圣训集和一般圣训集中的方法》,这部著作的另一个名字《按次序的圣训纵览》则更有名,其中收集了伊玛目艾哈麦德的《按次序的圣训集》、《白扎尔按次序的圣训集》、《艾卜叶尔俩·摩索里按次序的圣训集》、《艾卜·艾卜·西白按次序的圣训集》,还包括六大部圣训(即中原地区穆斯林常说的六大部,其中仅《布哈里圣训实录》全译本应该在汉字3000000字以上),也就是两实录——《布哈里圣训实录》和《穆斯林圣训实录》和其他四部按次序的圣训集,他还将它们分门别类,近些年来,其中的部分才得发出版。
5. 《特白尔体莎菲尔》(中型一册),其中介绍了莎菲尔优秀。
6. 他还对莎菲尔派教法学派引用的圣训作了考证。
7. 他曾注释了《布哈里圣训实录》,可惜没有著完。
8. 他还著有一部教法巨著,也未能完成,这部著作写到了朝觐篇。
9. 《白海格入门书精义》,此书未刊印。
10. 他还缩写了伊本·阿慕尔的《圣训学》,命名为《圣训学精义》,埃及著名圣训学家谢赫·艾哈麦德·穆罕默德主该书作了注释,并印刷了它。
11. 《圣史》,虽然这部书包的有些内容包括在《史末录》,但它是一部非常详细的单行本,与《史末录》中的相关内容不同。
12. 关于杰哈德方面的一本书,书名为《追求杰哈德中的演义》,曾印行多次。
个人其它信息
归真:
哈菲孜·伊本·哈杰尔·艾斯各莱尼说:“伊本·凯西尔晚年双目失明,于伊历774年归真于大马士革。”愿安拉怜悯他,使他住进宽阔的乐园。
关于伊本·凯西尔和他的《始末录》
中世纪的阿拉伯历史学著作,不仅卷浩繁——保守一点说,也有几百部,而且每部动 辄几百万乃至上千万字,难怪一些史书干脆把名字叫“大历史”。就阿拉伯通史著作而 言,如果有人搞一个“Top10”这样的排行榜,伊本·凯西尔的《始末录》应该榜上有 名。这除了因为它在阿拉伯史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还因为它在后世史学著作的参考文 献和注释中出现频率很高。加之其篇幅较长,译成汉语当在1000万字左右,超过泰伯里 的《民族与帝王史》、伊本·艾西尔的《历史大全》和伊本·赫勒敦的《历史》、马斯 欧迪的《黄金草原》更不在话下。因此,《始末录》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堪称一部名 副其实的“大历史”。伊本·凯西尔(公元1302~1373)的正式名字,按阿拉伯人的习惯顺序,应是:号—— 艾布·菲达(意为菲达之父)、别名——伊马德丁(意为宗教之柱)、全名——伊斯梅尔· 本·欧迈尔·本·凯西尔·本·道依,附名——布斯拉威·大马士基;以伊本·凯西尔 (意为凯西尔之子)闻名于世。以前国内对伊本·凯西尔(以下称作者)的介绍并不很多,有的资料只说其“早年生平 不详”。实际上在《始末录》开头部分有作者自传,可以让我们多少了解一些他的情况。他生于叙利亚南部布斯拉一个叫迈杰戴勒的村庄。父亲是村里的讲经人,颇有些文化。父亲之所以给排行最小的他起名叫伊斯梅尔,是因为他的长兄原叫这个名字。这位长 史自幼跟父亲学习宗教知识,在能背诵《伊斯兰教圣经》和熟读诸多宗教名著之后,前往大马 士革谋事,后来不慎从房顶摔下,几天后不治身亡。父亲悲痛欲绝,写了很多悼亡诗,及至最小的儿子问世时,便给他取了同长子一样的 名字。作者最为不幸的是,他4岁时父亲亡故,从此成了孤儿,在另一位学有所成的哥 哥抚养下,6岁时被带到大马士革,走上求学之路。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经过多年勤 奋学习,在几位学术大师的指导下,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伊斯兰教经注学家、教法学家、圣训学家和史学家。在作者早年求学过程中,乃至在他整个学术生涯中,有一件事非常重要,就是他与被 称为“伊斯兰学界泰斗”的伊本·泰米叶(1263~1328)的相识。此公在伊斯兰教学术史 上地位非同一般,被认为是14世纪最著名的教义学家和教法学家之一。更重要的是,他 是原教旨主义的积极倡导者,其学说和著作为18世纪的瓦哈比教派运动提供了理论根据,近现代的伊斯兰复兴思潮和运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思想影响。作者对他的这位导 师,据说崇拜到了“痴迷”的程度。尽管当年导师因坚持自己的一些主张而多次下狱,著作全被封禁,但他自始至终和导师站在一起,支持捍卫他的思想体系。他对伊本·泰 米叶的崇拜、忠诚和怀念,还具体体现在人们按照他的遗愿,在他于74岁(此时他已双 目失明)逝世后,将他葬在埃及苏菲公墓中自己导师的墓旁。作者一生著述颇丰,被后世学者经常提及的有20余部,有些已经校勘印刷出版,有些 仍是人们难得一见的“写本”,内容涉及经注学、圣训学、教法学、先知生平、人物传 记和历史学等。其中最著名的有两部,一是《始末录》,一是《伟大的伊斯兰教圣经之诠释》 ,后者在我国伊斯兰教学界也被称为《伊本·凯西尔古兰经注》。这部经注学著作选用资 料多系《圣训》及伊斯兰教前贤的言论,是“以经解经”的经典之作——如果在经文中 找不到相应的节文加以注释时,便引用《圣训》来阐释;如果在《圣训》中又找不到相 应的材料时,则举前辈学者的言论佐证。他的这种注释方法已成为后世学者所遵循的基 本方法之一。《伊本·凯西尔古兰经注》“被认为是传闻经注中最有权威的著作”。此 外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写过一本题为《聆听问题解惑观止》的著作,是专门探讨、说明歌 唱和音乐问题的。由此可见,他以及中世纪阿拉伯学者大师们学术涉猎范围之广。再就 是后世学者对他的学术著作评价甚高,其中伊本·哈比布的一句话很有意思:“他的教 法学著作一经问世,其纸页便在全国各地到处飞。”这种“文就满城飞”的比喻,与中 国人所说的“洛阳纸贵”大有异曲同工之妙。至于《始末录》,其阿拉伯语原文直译是“开始与结束”(al-Bidāyah Wa al- Nihāyah),国内也有学者将书名译作“自始至终”。哈季·哈利法在《古籍释疑》中 称其为“历史的开始与结束”。作者本人另写过一本书,名为《开始与结束的结束》,应被看作是《始末录》的补遗。《始末录》原书共14卷。作者搜集整理了当时的重要史 料,记述了伊斯兰教的传播发展及历史事件,并对这些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阐述了自己 独到的观点和看法,而对自己所处时代发生的重大事变的记述尤其详尽,为后世史学家 所大量引用。 《始末录》沿袭阿拉伯通史著作的写作惯例,从创始纪开始,继而是天地之形成以及 当时已知世界江河湖海之概述,然后是历述世界各民族和伊斯兰教前阿拉伯社会状况,接下来以编年体形式从伊斯兰教穆罕默德生平讲起,一直记述到作者逝世前两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在先知传记部分使用了大量笔墨,从第2卷末开始至第5卷末结 束,加上对四大哈里发的记述,几乎占整部著作一半的篇幅。这部分内容,使他成为先 知传记学方面的权威,倍受后人推崇,他本人也据此专门编写了《众先知的故事》一书,传于后世。与此同时,阿拉伯历史学评论家也因这部分内容忽视了对同时代诸多大学者 的记述而颇有微词。阿拉伯当代著名学者沙基尔·穆斯塔法,在其史学史名作《阿拉伯历史和史学家》中 曾这样评价伊本·凯西尔,“他博采众长,从泰伯里、伊本·艾西尔、伊本·焦齐、伊 本·海里康……(等诸多名家)的著作中汲取养分,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他 的《历史》脉络清晰、选材精审、详略得当,而对过去事件发表的言论和批评,更成为 这部著作的鲜明特点”(见该书卷4第83~84页,贝鲁特民众知识出版社,1983年第2版) 。不过,面对《始末录》这样一部“大历史”,人们对它的高度评价,对于我这样一个 普通读者来说,似乎并不那么重要,因为我的目的不是深入研究它,而只想看看它大致 讲了些什么。老实说,它真正吸引我的地方是穿插在整个“大历史”中那数以百计的“小故事”。其内容除了各代哈里发和王公大臣的传闻逸事,还包括民间发生的各类奇案 怪事,比如:女儿为爱杀死父亲、母亲改嫁凶手为儿报仇、小伙子如何变成了女性、一 个女人一胎生14个孩子等。其他阿拉伯史家的著作里虽也不乏此类故事,但似乎不如《 始末录》中这般丰富。这可能与作者生活的时代不无关系。公元14世纪是阿拉伯帝国多灾多难的时期。当时的马穆鲁克王朝统治着埃及和沙姆地 区,外有欧洲人和鞑靼人的不断侵扰,内有统治集团间的相互倾轧,加上瘟疫流行,连 年饥荒,物价飞涨,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作者的笔下,饥民们为活命,不 仅吃狗、吃猫,甚至连死人都吃。乱世之秋自然会发生许多太平盛世不会发生的事情。作者不仅将亲历的时代概貌和真实的社会状况记载下来,使自己的著作有异于那些只记 载政权更迭、战争过程和名人亡故的史籍,而且循着这条脉络,注意搜集整理前朝各种 故事传闻,使自己的著作上下一气,从整体上形成一种与众不同的著述风格。值得指出 的是,作者对一些历史传说时有哗众取宠和过分渲染夸张之嫌,笔者在以前文章中谈到 的关于所谓唐朝皇帝向大食人进贡一事,便是其中一例。 《始末录》中记述的各朝各代、长短不一的小故事,在历史学著作中具有怎样的意义,还得由专家来说。我只是觉得其中一些读起来蛮有意思,所以想在这里根据阿拉伯遗产 复兴书局(贝鲁特)1997年出版的《始末录》中的内容,编译3则,让读者自己品味。 1.“八爷”的故事。阿拔斯朝有位哈里发名叫穆阿泰西姆。由于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 老8,是阿拔斯朝第8位哈里发,在位期间发动了8次对外扩张战争,生于伊历180年8月,有8个儿子8个女儿,在前任哈里发——他同父异母的哥哥马蒙死后整8个月的218年从 沙姆进驻巴格达正式登基(笔者还要加上一句:他在位时间是公元833至842年),所以人 们称他为“穆塞曼”,意思是总和8有关的人。我们姑且叫他“八爷”。八爷和其他哈里发的最大不同之处,是他不会读书写字,乃一文盲哈里发。据说他自 幼不好学习,每日懒懒的在一个书童陪伴下到宫中的学塾去读书。后来这个书童生病死 了。一天,他的父亲,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哈里发哈伦·拉希德问他:“有日子没见那个 书童了,他怎么回事?”八爷回答说:“他死了,从此舒舒服服再也不用上学了!”父亲 说:“真没想到你讨厌学习到了这种程度,竟然觉得死都比它舒服?!得了,我的儿子,从明儿起你别再去上学了。”从此再也没人过问他学习的事,他倒也乐得自在。其实说八爷不好学习,也有点冤枉,他虽不好习文但酷爱习武。常年舞枪弄剑,使他 的体格非常健壮。据说在他哥哥马蒙当哈里发时,有一次他路过一个兵营,看见有个女 人在那儿“儿啊,儿啊”哭喊。他上前询问,那女人说:“这个帐篷里的首领把我儿子 抓走了。”他闯进帐篷要那首领把孩子放了,首领不知道眼前这位是八爷,死活不肯放 人。八爷也懒得跟他再废话,只用一手便将他抡起来,只听那人骨头嘎嘎直响,还没来 得及求饶,便被八爷扔到地上,当场毙命。八爷把孩子交还给那位母亲,自己扬长而去。八爷当了哈里发后,对战争有一种本能的渴求。他作战勇猛,用兵有方,为当年阿拉 伯帝国的对外扩张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在阿姆立亚大败拜占廷军队,杀3万,俘3万,缴获重无数,连城门都运回巴格达装在自己王宫里。阿姆立亚之战,在阿拉伯历史 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毫不夸张地说,仅此一役就足以使八爷彪炳史册。八爷最后死于重病,时间是伊历227年3月18日,终年48岁。更绝的是,他在位的日子 不多不少正是8年8个月零8天。八爷,神了。 2.四树分尸的故事。话说到公元1260年前后,阿拔斯期早已是江河日下,大权旁落,各地由一些不听号令的素丹和国王统治着。当时管辖大马士革的是国王利雅得胜利足球俱乐部——大名 鼎鼎的萨拉丁·本后代。他看到蒙古族大兵压境,便想出走埃及和那里的国王古突兹联合抵 御外敌。谁知他走到半路,突然想起自己与古突兹之间原先有些仇隙,此一去恐怕凶多 吉少,于是临时决定转向一个叫做凯莱克的山区,以图固守。后来,孛儿只斤·旭烈兀攻破他的城 堡,他落荒而逃,最终被蒙古人擒获。其实,没过多久,埃及国王古突兹在巴勒斯坦一 带的艾因加鲁特大败蒙古国武装部队。这一战役被认为是阿拉伯人抵抗蒙古人西侵的转折点,从此蒙古人便开始走下坡路。所以阿拉伯后世史家提及此事,总发出“他要去了埃及就 好了”这样的感慨。旭烈兀恼羞成怒,想起自己手中还个纳赛尔国王,便要将他杀了出气。他对纳赛尔说:“你派军队到埃及与我作战,致使我军惨败,所以我要杀你。”纳赛尔辩白说:“这 怎么可能,埃及人也是我的敌人啊。”孛儿只斤·旭烈兀不听他的辩解,命手下找到一个有4棵大 树的地方,每棵树各在一个方位,彼此间相隔一定距离。他们将树的上端用绳子牢牢系 住,竭尽全力拉向中央地面,然后再用绳子的另一头紧紧捆住纳赛尔的四肢,最后大家 一起松手。可怜一代阿拉伯帝国君主就这样活活被四树分尸了。(不知旭烈兀这个主意是否 受到中原地区古代五马分尸的启发,两者都够残忍的。) 国王纳赛尔当年7岁登基,政权由前朝大臣操控,尤其是他还有一个“垂帘听政”的奶 奶,事事都得听她的。直到奶奶死了,他才得以独揽大权。他是个深受百姓喜爱的国王,原因之一是他为人豪爽,花钱如流水。他爱讲排场,而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据说 他顿饭都要花掉2万银币,鸡、鹅以及各种鸟纲不算,光羊就要400只,除了传统的烧烤 煎炸形式外,必须做出各种花样。每日里他看着仆人们端着这些精美食物从他面前鱼贯 而过,大多数东西他是一口都不会吃。过后,宫里的人就把这些香喷喷的鸡鸭鱼肉拿到 王宫门外,以非常便宜的价钱卖给当地居民,一个半个银币就能买到一大堆肉。长此以 往,住在王宫周围的平民百姓竟再也不在家起火做饭,到点儿就来排队买肉。这个故事,让人联想到中国“酒池肉林”一类形容帝王将相奢侈生活的成语,但中国 人绝少交代那些吃不了的好东西被如何处理,倒了、扔了、下人吃了,都无从知晓。相 对杜甫笔下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王纳赛尔这种“宫内羊肉多,便宜墙外 人”——实际上是一种变相施舍——的做法,倒比较可取,也比较可爱,既摆了国王的 谱儿,又没糟蹋东西。 3.“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故事。大约在公元1274年,占领巴格达的鞑国王派一位叫阿拉丁的 大臣前往土斯太尔(位于今伊朗西部与伊拉克交界的胡齐斯坦省)一带视察。大臣领命来 到该地,明察暗访,发现许多当地人都在谈论一个叫“李”的年轻后生。我们权且叫他“小李子”。此人乃一商贾的子弟,习读过《古兰经》,懂一点伊斯兰教法,对伊本· 西那的著作也有所涉猎,还会看星相。孰料,一日,小李子忽然宣称自己是圣母玛利亚之子 耶稣。而当地人中的愚昧无知者,竟有不少对此信以为真。他让信徒们从宗教功修中,去掉礼和宵礼。大臣命人将小李子带来,当面问他此事。他发现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是个很聪明的 人,只是他妖言惑众,居心不良,于是传令将他杀了。之后大臣又令众人将小李子及其 追随者所用之物,一抢而光。这个故事中的小李子自称的“玛利亚之子耶稣”,也可译作“麦尔彦之子伊萨”。伊 萨,一译尔撒,是《古兰经》中记载的著名古代先知,与阿丹、努哈、易卜拉欣、穆萨 和穆罕默德并称为真的六大使者。有人认为伊萨即《圣经》中的耶稣,穆斯林经学家一 致反对,认为决不能将两者等量齐观。而小李子取消两次礼拜的主张,从伊斯兰教的角 度讲,纯属离经叛道,在穆斯林中不可能得到响应。所以在未请教方家之前,暂取现译。当然,选择这个小故事,兴趣所在并非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搞什么名堂,而是他的姓氏或名字。笔者选用的“李”,在阿拉伯语原文中是以这样的形式出现的:(لي)。其读音 近似“力”,按通用拉丁字母拼写法应为“Lī”。另请注意这个“双括号”,它在阿 语中的作用基本相当于汉语的引号。括号中的词句一是所谓直接引语;二是一些特殊的 词,后者经常是要提醒读者这个词可能是外来语,比如外国人名、地名等。这个双括号 应是校勘者所加,因为阿拉伯文古籍一般没有任何标点符号,这说明作为专家的校勘者 也已认定它不是阿拉伯人或波斯人的名姓。那么对当年所谓大食人来讲的外族人当中,最有可能使用这一名姓的便是我们中国人了。加之故事中提到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是一商人的儿子,而中国人若在那时的阿拉伯帝国定居,从事商业活动恐怕是最理想最便当的,就像早年 来华的大食人一样。因此我以为小李子极有可能是一中国人,至少是有中国血统。其实“لي”对搞阿拉伯语的人来说并不陌生,现在中国人姓氏中的“李”字,译为 阿语正是这种形式,而中国穆斯林中的李姓人氏,至少其中一部分,据学者们考证,其 祖先的姓氏是由阿拉伯人名“علي”(阿里)转化而来的。小李子是不是中国人,作 为一个个案可能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从他的故事中得到一点启示。比如中 外学者对大食人来华问题的研究,可用“早、多、广、深”4个字来概括,而它的反向 问题即中原地区人在阿拉伯帝国的问题,其研究相对便薄弱得多。中国典籍中关于大食的记载要比 阿拉伯典籍中关于中国的记载多,这是一个事实。但小李子的故事是否告诉我们,在阿 拉伯典籍中会有一些有关中国或中国人的信息,我们尚未发掘出来呢? 最后想说的是,由于不是专门研究者,自己在浏览阿拉伯古籍时比较随意,有一些重 要的段落话语未能及时记录下来,加上伊本·凯西尔的《始末录》和伊本·赫勒敦的《 历史》是交替着看的,所以我只能肯定他们二人中的一个说过下面这句话,却忘记了究 竟是谁说的。这句话是(大意):“在我的这部长长的历史中,有些故事传闻,我知道它 们可能没有确凿的根据。我把它们记录下来穿插在书中,是为了你——读者,在阅读整 部历史觉得疲劳时可以得到一点轻松的感觉。”看来真的要好好感谢这些阿拉伯史学家,他们想得太周到了,包括我这样一个几百年后的外国读者。坦率地讲,若非“八爷”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等小故事吸引着我,莫说细读,就是翻看像《始末录》这样一部千余万字 的大历史,也是很难坚持到底的。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成就及荣誉
人物生平
社会评价
个人作品
个人其它信息
关于伊本·凯西尔和他的《始末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