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扎日(KangzhagRi),海拔6305米,位于北纬35.5度,东经89.5度。是
可可西里山最高峰。耸立在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
终年积雪。岗扎日海拔较高,降雪多年不融化,逐渐积压,由于重力的作用慢慢向山坡下方移动。
冰川的下移力量巨大,裹带着冰块和岩石与山体表层的岩石磨擦,就形成了擦痕。
岩石是打开
地质年代的钥匙。其中,化石更是地质年代的地图。科考队员、中科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建国博士拿着地质锤,敲过了可可西里山岗扎日的许多山头。他介绍说,在
西金乌兰湖、移山湖一带发现了具有洋壳性质的蛇绿混杂岩,并发现了大量的
放射虫和海绵化石,其时代可确定为早石炭世-早二叠世,这是这一带目前发现的最老
地层。这表明,早在3亿年前,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区就已经是古特提斯海的一部分了。
到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岗扎日已属于相对稳定的滨海和浅海环境。科学家在这时的
大理石层中发现了早三叠世的
瓣鳃纲、
腕足动物门、
有孔虫等化石。到中、晚三叠世发生大规模
海侵,发现了晚三叠世的双壳类、腕足类、有孔虫等类化石。
“
侏罗纪末,
燕山运动使中特提斯两侧的陆块碰撞、隆起成陆。”此后的
白垩纪(约1.4亿年前),可可西里地区以山间湖盆广布的面貌出现。在盆地中沉积了红色碎屑岩层,其中发现有非海相双壳类动物群化石。
始新世(4500万年前)时,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喜马拉雅山运动发生。在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区形成了宽缓褶皱、冲断及走滑
断层。,可可西里地区
地层有些缺失不全,但目前所见地层中的化石门类却十分丰富,从
石炭纪到
第四纪均有代表性化石存在,如早石炭世和早二叠世的发射虫,晚二叠世的
有孔虫,早三叠世的
瓣鳃纲,中、晚
侏罗纪的双壳类、
菊石亚纲、
藻类,早白垩纪和
中新世的非海相双壳类、
腹足类动物、植物大化石、孢粉等。始新世的造山运动以后,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可可西里地区,随着青藏高原的整体隆起而抬升,往后并有明显加快的趋势。岗扎日遂以现在的面目呈现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