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隽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隽,1962年4月出生,汉中市洋县人,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艺术与科学院)会士。
1982年,李隽毕业于陕西理工大学,1988年在河北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1992年,他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并于1993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1994年到1997年,李隽在德国西根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到2001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担任研究科学家。2001年,他取得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终身职位,担任高级研究科学家I,并先后晋升为高级研究科学家II和资深科学家。
2004年,李隽入选清华大学“百名人才引进计划”,获聘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并于次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赞助。2010年,他获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1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20年获选为中国化学会会士。2021年8月1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其中李隽位列其中。
李隽长期从事相对论量子化学、理论系系化学、计算催化和团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学术贡献包括发现锕系金属与惰性气体的化学成键、发现金20纳米簇的四面体结构及其动态催化性质、与实验工作者合作提出“单原子催化”新概念等。截至2023年12月,他在SCI杂志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在国际顶级杂志(Science,PNAS,Nature及其子刊,JACS,Angew.Chem.,Chem.Sci.,Chem,Acc.Chem.Res.)上发表论文170余篇,论文引用约50000次。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82年毕业于陕西理工大学
1988年在河北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
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毕业后留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并于1993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
1994年~1997年在德国西根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德国量子化学家W.H.E.Schwarz教授和美国理论无机化学家B.E.Bursten教授。
1997年~2001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担任研究科学家(Research Scientist)。
2001年取得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终身职位,担任高级研究科学家I(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 I)。
2004年晋升为高级研究科学家Ⅱ(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 Ⅱ)。
2004年入选清华大学百人计划”,被聘为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5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21年8月入选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
研究方向
计算化学量子化学,在理论无机化学、镧系和锕系重元素化学、原子簇化学能源科学等领域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理论研究。
主要成就
学术贡献
发现锕系金属与惰性气体的化学成键;发现金20纳米原子簇的四面体结构等。在SCI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 Materials、《美国科学院院刊》等顶尖杂志上发表论文4篇,在国际高端化学杂志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论文8篇,在《JACS》上发表论文15篇。在美国国家实验室工作期间,5次获得与学术研究有关的奖励。多次在美国高校、美国化学会及其它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报告,组织和主持国际会议,并担任国际杂志的编委。
学术成果
1. Liu JC, Ma XL, Li Y, Wang YG, Xiao H, Li J, "Heterogeneous Fe3 Single-Cluster Catalyst for Ammonia Synthesis via An Associative Mechanism", Nature Commun. 2018, 9, 1610.
2. Li WL, Chen TT, Xing DH, Chen X, Li J, Wang LS, “Observation of Highly Stable and Symmetric Lanthanide Octa-Boron Inverse 三明治 Complex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8, 115, E6972-E6977.
3. Hu HS, Wei F, Wang XF, Andrews L, Li J, Actinide– Multiradical Bonding: Infrared Spectra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the Si(µ-X)AnF3 (An = Th, U; X = H, F) Molecules, J. Am. Chem. Soc. 2014, 136, 1427-1437.
4. Zhai HJ, Zhao Y, Li WL, Chen Q, Bai H, Hu HS, Piazza ZA, Tian WJ, Lu H, Wu Y, Mu Y, Wei G, Liu ZP, Li J, Li S, Wang LS, "Observation of an All-Boron Fullerene", Nature Chem. 2014, 6, 727-731.
5. Piazza ZA, Hu HS, Li WL, Zhao YF, Li J, Wang LS, Planar Hexagonal B36托尔斯港足球俱乐部as a Potential Basis for Extended Single-Atom Layer Boron Sheets, Nature Commun. 2014, 5, 3113.
6. Wang YG, Yoon Y, Glezakou VA, Li J, Rousseau R, The Role of Reducible 氧化物/Metal Cluster Charge Transfer: New Insights on the 催化 Mechanism of CO Oxidation on Au/TiO2 from Ab Initio Molecular 动力学, J. Am. Chem. Soc. 2013, 135, 10673-10683.
7. Qiao B, Wang A, Yang X, Allard LF, Jiang Z, Cui Y, Liu J, Li J, Zhang T, Single-Atom Catalysis of CO Oxidation Using Pt1/FeOx", Nature Chem. 2011, 3, 634−641.
8. Lyon JT, Hu HS, Andrews L, Li J, Formation of Unprecedented Actinide≡Carbon Triple Bonds in Uranium 甲炔 Molecul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7, 104, 18919-18924.
9. Li J, Li X, Zhai HJ, Wang LS, Au20: A Tetrahedral Cluster, Science 2003, 299, 864-867.
10. Li J.; Bursten, B. E.; Liang, B.; Andrews, L. “Noble Gas-Actinide Compounds: Complexation of the CUO 分子 by Ar, Kr, and Xe Atoms in Noble-Gas Matrices”, Science 2002, 295, 2242-2245.
所获荣誉
2022年11月15日,科睿唯安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发布了其2022年度“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李隽入选。
参考资料
清华大学李隽教授来我校讲学.汉中市龙岗学校.2024-01-07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化学系.2024-01-07
会士.中国化学会.2024-01-07
李 隽.清华大学化学系.2021-11-01
全球第五,全国高校领先!.今日头条-清华大学.2022-11-25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研究方向
主要成就
学术贡献
学术成果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