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鹰雕
鹰科亚洲鹰雕属动物
爪哇鹰雕(学名:Nisaetus bartelsi)是一种中型的鹰科猛禽,体长约61厘米。它们的头部及颈部呈红褐色,下身有密集的黑色斑纹。这种鹰雕的头顶部有一个黑色的冠羽,冠端呈白色。雄鸟及雌鸟外观相似,早成雏的羽色较为沉暗,下身没有斑纹。爪哇鹰雕是印度尼西亚特有种,主要分布在爪哇的热带森林中。由于持续失去栖息地、群落细小、有限的分布地及在某些地区被猎杀,爪哇鹰雕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为濒危,并被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所保护的物种。
动物学史
爪哇鹰雕原先被分类在鹰雕属(Spizaetus)中,但由于属内物种的羽毛差异,一直到1953年才被确认是亚洲鹰雕属(Nisaetus)的物种。
形态特征
爪哇鹰雕体长60-61厘米。是亚洲鹰雕属的典型代表。它们是一种中等大小的福特猛禽,形态接近于凤头鹰雕。雄鸟及雌鸟很相似。头顶部的黑色羽毛耸立形成一个长长的黑色冠羽,冠端呈白色。头及颈部呈红褐色。成鸟上体呈深褐色,下体呈白色,胸部有明显的或多或少的红褐色条纹,腹部、侧翼和尾下覆羽处有相同颜色的条纹。飞行轮廓是该属的典型特征,具有短而宽的圆形翅膀和长尾巴,羽毛、飞行羽毛和翼角明显被黑色条纹。着陆时,喉部标有清晰的中线。喙有力,眼睛清晰,跗骨密布鳞状斑。
早成雏羽色较为单调暗淡,下体或多或少带有红褐色但没有斑纹。亚成鸟中间过渡羽毛和尾部条纹不太明显。在第五年末才能获得成鸟羽毛。
栖息环境
爪哇鹰雕主要栖息在原始森林中。然而,由于平原森林的严重退化,它们的栖息地仅限于陡峭的山坡或崎岖的山脊丘陵。偶尔,它们会出现于正在恢复的潮湿地块上,甚至可能出现于茶园附近。这些中型福特猛禽通常生活在海拔500-1000米之间。在爪哇岛东南部,它们有时会下降到海平面。在西南部会上升到3000米。
生活习性
每对爪哇鹰雕占据的领地面积约为400公顷。单独或成对生活,有幼鸟时,会形成一个3只的家庭群。在黎明或清晨活动,在空中练习简单而有规律的循环飞行。
主要从森林树冠的栖息处伏击捕猎。在地上或树上捕捉猎物。成鸟为留鸟,而亚成鸟早成雏则在成熟的栖息地游荡。
爪哇鹰雕在繁殖季节之外可能非常安静。当它们在空中盘旋时,它们的叫声被描述为一系列尖锐的“kee...hee”或“ee...eeew”,第一个音节被缩短或省略,也可能是更粗糙、更嘶嘶或更拉伸的“tsee…tsee”。雄性栖息在巢附近发出威慑的叫声。雌性发出一声高声的嘶嘶声,最后突然发出一个音符,宣布它已经到达巢穴。
爪哇鹰雕捕捉适合它们食用大小的哺乳动物和小型鸟类,包括他臭獾、果蝠属、松鼠、老鼠和猴子等。体型最大的哺乳动物是鼷鹿。鸟类有森林红原鸡,特别是生活在爪哇岛的属于雉科绿原鸡,也吃鹧鸪、鸽子、夜鹰啄木鸟科白头鹎;除了蜥蜴,它们还抓蛇。
分布范围
爪哇鹰雕仅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在邻近的巴厘岛也有一些记录。
繁殖方式
爪哇鹰雕的筑巢季节在5-8月。鸟巢是用小木棍在离地15-50米的高大森林树上建造的结构,用绿叶加固,巢宽长70厘米×150 厘米,深约40厘米。每窝产1枚卵,孵化期持续47-48天,主要由雌性孵化。幼鹰雕在家族生活区域内停留1年或更长时间。配偶关系非常牢固,并且持续了好几年。该巢穴有时会保留7-8年。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濒危(EN)。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种群现状
截止2012年,根据以往研究中记录的成鸟与幼鸟和未成熟鸟的比例是1:1,估计种群数量为600-900只,大致相当于300-500只成熟个体。
趋势证明:由于栖息地不断丧失和退化,再加上贸易捕捉,该物种被认为以适度的速度下降。虽然采取巢穴保护可能提高了繁殖成功率,但在该物种被提升为印度尼西亚国鸟后,贸易的明显增加可能抵消了所带来的好处。
文化意义
爪哇鹰雕是印度尼西亚的国鸟。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种群现状
文化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