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腹灰雀
鸟纲雀形目的动物
灰腹灰雀(黑枕黄鹂普通亚种:Pyrrhula griseiventris):为燕雀科灰雀属的鸟类。体重27-33.5克,体长161-181毫米。雄鸟特点有额、头顶、眼周、枕黑色,具光泽。背青灰色,稍沾红。下腰白色,尾羽黑色。颊、喉暗红色,胸、腹灰色沾红。尾下覆羽白色。雌鸟特点黑色部分与雄鸟同,后颈暗灰色,背暗灰褐色。颊、喉红色不显,腹淡褐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褐色。
一般冬季见于丘陵和平原以及常出没於松、杉和落叶松等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留鸟。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喜成4-8只的小群,在林下灌丛、草丛或树上,也常跑到地上和林内公路上活动和觅食。主要以植物如落叶松、长白松等树木的种子,夏季也吃部分昆虫。分布于朝鲜半岛、蒙古、俄罗斯日本以及中国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河北省江苏省等地。
形态特征
灰腹灰雀雄鸟嘴基、眼先、眼周、额、头顶至后颈概为黑色具蓝色光泽,耳羽灰白色。背、肩灰色,腰白色,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蓝黑色具蓝紫色光泽,其余尾羽黑色,外亦具蓝紫色光泽,两翅黑褐色,小覆羽、中覆羽灰色,大覆羽黑褐色具宽的灰白色或白色端斑,飞羽黑色,三级飞羽外翈具蓝紫色光泽。下体浅灰色,腹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有时喉、胸上腹和两胁稍沾粉红灰色或葡萄灰色。
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头部黑色较暗淡,不如雄鸟鲜亮,上背较淡灰,下背、肩较淡褐,下体淡灰褐色而沾葡萄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28-33.5克,♀27-33.5克;体长♂161-181毫米,♀162-181毫米;嘴峰♂8.3-10.5毫米,♀8.5-10.5毫米;翅♂88-92毫米,♀87-92毫米;尾♂71-80毫米,♀71-76毫米;跗♂18-20毫米,♀17-20毫米。(注:♂雄性;♀雌性)(东北地区亚种
栖息环境
栖息于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繁殖期间栖息在林下植物发达的中高山原始针叶林或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平均海拔800-1700米,一般冬季见于丘陵和平原以及常出没于松、杉和落叶松等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也到林缘次生杨桦林、果园、公园和林区住宅附近的树上活动和觅食。
生活习性
灰腹灰雀在中国为冬候鸟,每年10月末11月初迁来中国东北地区越冬,翌年开始北迁,部分留居在太白山、小兴安㱓和大兴安㱓等地繁殖,为留鸟。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喜成群,常成4-5只或7-8只的小群,在林下灌丛、草丛或树上,也常跑到地上和林内公路上活动和觅食。性活泼,善藏匿,活动和觅食时甚为安静,很少鸣叫,多慢步走动,边走边啄食,遇人立刻飞到附近高树上,稍后再飞走。冬季常成群到处游荡,休息时亦多栖于高的乔木上。
主要以植物如落叶松长白松等树木的种子,此处也吃少量橡果坚果、树冬芽、果实。夏季也吃部分昆虫,包括膜翅目鞘翅目鳞翅目等昆虫和美国白灯蛾
分布范围
分布于朝鲜半岛、蒙古、俄罗斯日本以及中国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河北省江苏省等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最早在2-3月就陆续有雄鸟离开觅食群开始寻找巢区和站在高的树枝上或灌木上求偶鸣叫,并不时将两翅下垂,露出下腰,然后将尾向一边散开,并将身体向不同方向转动。雌鸟偶尔也参与鸣唱,不久对即形成。通常营巢在杉木王松树针叶树侧枝末端茂密的枝杈上偶尔也在灌木和桦树上营巢。巢呈杯状,由细枝草茎等材料构成,内垫有少量兽毛和羽毛。距地高2-5米。每窝产卵4-6枚,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3-15天。早成雏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留巢期14-15天。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保护级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