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
2013年创办的华语辩论邀请赛,也称新国辩
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是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文化厅等单位主办,共青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委员会承办的华语辩论邀请赛事,于2013年开始每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举行,也被称为“新国辩”。
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的赛事前身是2011—2012年举行的“两岸四地”辩论邀请赛。2014年的第二届比赛增设了哲理辩论赛。2015年,调整了部分赛制,把辩手个人环节时间进行统算,交给队伍各自在场上自由调配。在2016年的比赛中,全新设立了“全能挑战赛”活动。2018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调整了邀请制度,将24支参赛队名额分为12个邀请名额和12个标准名额,12个标准名额从新增的资格赛中产生一部分。同年,比赛增加了赛事数据分析板块和赛事解说板块。2020年开始,资格赛参赛队由原定的24支扩充至36支,总决赛邀请席次由原定的4强扩充至6强。2021年,在开赛前设置了“预测解说间”板块。2022年的资格赛参赛队由36支扩充至48支。第十一届新国辩正赛于2024年1月19日至24日在上海举办。
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分为初赛、复赛、半决赛、总决赛四个部分;初赛采用小组循环赛制,从复赛至总决赛均采用单淘汰赛制。每场比赛共设置陈词1、质询1、陈词2、质询2、质询小结、总结陈词、自由辩论7个赛事环节,除自由辩论以外的6个环节将会共同计时。每支队伍将拥有17分钟的总环节时间。
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旨在通过华语辩论展示汉语的语言魅力,促进参赛国家的大学以及青年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推动汉语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历史沿革
背景-国辩
国际大专辩论赛(简称:国辩),最早于1986年在新加坡首创,由新传媒集团主办。因为参赛者都是大学和专科院校的学生,所以称为“亚洲大专辩论会”。从1993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正式成为辩论会的主办方之一,辩论会也更名为“国际大专辩论会”,2007年起正式更名为“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辩论会每两年一届,轮流在新加坡和中国大陆举行。国际大专辩论赛于2013年停办。
发展历程
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的赛事前身是2011—2012年由共青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校辩论队承办“两岸四地”辩论邀请赛。2013年,当中国中央电视台宣布无限期停办“国际大专辩论赛”时,世界高校华语辩论赛最高级别的赛事出现空缺。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园区的支持下,“国辩”时代的最佳辩手们决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园区重组华语辩坛比赛。他们担任赛事的评审嘉宾,同时邀请每年全球华语辩坛最强的24支高校队伍,角逐年度桂冠。同时,比赛的赛制也成型于2012年的“两岸四地辩论邀请赛”精英论坛,由胡渐彪路一鸣黄执中周玄毅、袁丁、刘京京陈铭七位辩坛前辈及参赛队代表公开研讨而成。由此,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于2013年举办了首届,每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举行,随着赛事的规模扩大到海内外,评委和赛制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被称为“新国辩”。
2014年的第二届比赛增设了哲理辩论赛。2015年,在原有赛制上进行了一项修改:以往赛制给每位辩手的个人环节限定了时间;本届赛制将把辩手个人环节时间进行统算,交给队伍各自在场上自由调配。调整后,除了自由辩论外(各队4分钟),各个队伍将拥有总共19分钟时间,由各队在现场自由调配给每个环节。不过,每个环节必须用时1分钟以上。在2016年的比赛中,全新设立了“全能挑战赛”活动,这项比赛是首个在国际辩论赛场上呈现的1V1传统辩论比赛。2017年,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组委会正式成为常设组织机构。
2018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调整了邀请制度,将24支参赛队名额分为12个邀请名额和12个标准名额,12个标准名额从新增的资格赛中产生一部分。2018年8月,首次资格赛举行,24所学校比赛的前4名获得金卡并取得正赛资格。同年,比赛还增加了赛事数据分析板块和赛事解说板块。2020年开始,资格赛逐步扩大入选名额和总决赛直邀名额。参赛队由原定的24支扩充至36支,总决赛邀请席次由原定的4强扩充至6强。2021年,在开赛前设置了“预测解说间”板块;同时,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比赛调整为12月份举行。2022年的资格赛参赛队由36支扩充至48支,依旧保持前6名的总决赛直邀名额。2023新国辩·资格赛于2023年7月至8月进行,正赛于2024年1月19日至24日在上海举办。
赛事概况
赛事目的
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旨在通过华语辩论展示汉语的语言魅力,促进参赛国家的大学以及青年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推动汉语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主办单位
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文化厅等单位主办,共青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委员会承办。
历届赛事及冠军
赛事赛制
邀请制度
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组委会发出24张邀请金卡,获得金卡的队伍将获得资格参与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正赛。
12个邀请名额
12张邀请卡,将由主办方根据本年度的赛事情况,定向邀请。
12个标准名额
组委会将一部分邀请名额固定为标准名额,通过确定邀请条件,扩大并明晰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的参与途径,具体如下:
晋级制度
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分为初赛、复赛、半决赛、总决赛四个部分。
初赛采用小组循环赛制,将24支队伍分为8个小组,每上小组3支队伍交互对战,胜场数第一的队伍将会代表小组晋级下一轮。如出现胜场相同的情况,则以小组赛中积分状况进行排序,分数更高的队伍晋级下一轮。
从复赛至总决赛均采用单淘汰赛制。
环节制度
每场比赛共设置陈词1、质询1、陈词2、质询2、质询小结、总结陈词、自由辩论7个赛事环节,除自由辩论以外的6个环节将会共同计时。每支队伍将拥有17分钟的总环节时间,队伍可以根据战术安排、场上形势自行分配每个环节的时间,每个环节最少要分配1分钟时长。质询环节只计算提问方时间,不计算回答方时间,选手可以留出更多时间让对方慢慢解释清楚。
举办意义
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作为一种语言、逻辑及思辨的竞赛,主要有三大意义:
增强思辨精神   
华语辩论赛可以提升大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大学生的阅历。不同的辩题需要不同的背景知识,能够使大学生更多地接触多元化知识,关注社会热点。
提升学术氛围   
举办国际比赛可以增进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促进各学校之间的相互学习和进步,丰富校园文化。同时,辩论赛作为思想语言竞赛类活动,属于高校学术活动之一,能够促进高校间的学术竞争。
传播华语文化  
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通过辩论的形式将华语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使华语——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播,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
相关评价
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不仅提升了辩手的实力,还给热爱辩论的海内外学子一个交流的机会。希望可以通过这样一个辩论邀请赛,传承国际大专辩论赛的传统,让华语辩论赛继续举办下去。(1995年国际大专辩论赛最佳辩手林正疆 评)
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是华语辩论赛事,始创于2013年,是世界最高级别辩论邀请赛。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参赛队伍囊括欧洲、亚洲、澳洲等地的24所顶尖辩论名校。同时,赛事邀请的评委全部为知名辩手、教练、领队等专业裁判。(暨南大学 评)
参考资料
第十一届新国辩正式开战!.新浪微博.2024-01-20
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校团委.2024-01-20
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校团委.2024-01-20
CCTV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简介.cctv央视网青少.2024-01-20
赛制.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2024-01-20
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校团委.2024-01-20
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校团委.2024-01-20
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校团委.2024-01-20
“神仙打架”!2018年新国辩赛事大盘点.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2024-01-20
第七届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闭幕.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2024-01-20
2020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闭幕.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2024-01-2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背景-国辩
发展历程
赛事概况
赛事目的
主办单位
历届赛事及冠军
赛事赛制
邀请制度
12个邀请名额
12个标准名额
晋级制度
环节制度
举办意义
增强思辨精神   
提升学术氛围   
传播华语文化  
相关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