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小乐,旅美画家,出生于北京。她是著名演员英若诚的长女,同时也是著名演员
英达的姐姐。英小乐自幼学画,起初擅长装饰画和剪纸。
人物经历
英小乐十二岁入北京市少年宫绘画组,接受传统西画训练和木板水印木刻,十四岁便有作品入选“全国少年儿童美展”。
可惜,到了68年,英小乐与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分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她落户到辽阔的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在那荒原百里见不到一个人的世界,伴随她的只是近2000只沉默的牛羊。
冬天的饮用水就是靠冰雪融化,开荒垦田时就是用最原始的农具,拴系马匹的缰绳要靠羊毛和马鬃混合自己捻,漂无定所的蒙古包随气候、季节和水草不断迁徙,这基本是她插队生活的真实写照。在那个劳顿、贫困、单调和没有希望的日子里,英小乐常常一个人坐在牛羊旁边,遥望空旷的四周思念远方的亲人……
父母都在牛棚接受改造,相聚的日子遥遥无期。弟弟寄人篱下在亲戚家上学,而最令她放心不下的就是幼小的弟弟。姐弟俩年龄相差9岁,家庭遭到罹难,弟弟尚不懂事。英小乐曾经想把弟弟接在自己身边便于照顾,但是如果把英达接到锡林郭勒,那就意味着他从此失学!
什么都可以失去,唯独不能失去学习。英小乐清楚:破败的英家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大量的中外书籍、工艺品、邮票、字画等等统统付之一炬,但唯有英家书香门第的传统没能被连根拔掉。虽然,亲戚在好也是亲戚不如亲姐姐。但是,仅为了继续上学一点,英达也必须在北京。在无望的日子里,英小乐设计未来:待弟弟毕业,她们一起迁到父母劳改的地方附近,再苦再难也要争取全家团圆。
即使那个时候,英小乐也没有放弃她的画笔。每次探亲从北京运去宣纸,在蒙古包里点燃洋羊油灯,在昏暗的灯下描绘她的世界。呛人的羊油烟熏得眼睛发疼,冬天冻得手指红肿,不过这一切都没有让她丢弃画笔。
1973年,经人介绍,她拜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黄永玉先生之门,改习水墨彩绘。偶尔回京一趟,领教黄永玉精心指导,然后返回草原慢慢消化。那时,除了绘画,她还看大量的古典文学,她要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是无法在画布上成功地表达自己心灵和感受的。
当终于结束了难忘的边疆插队生活时,英小乐拎着沉甸甸的画卷告别了她放牧将近7年的草原。新生活开始后,一切都在变化,但唯独画笔不肯丢。丈夫虽然不擅笔墨,但对于音乐非常喜爱。因为他们从小一起长大,共同受到英家教育的熏陶,青梅竹马加上共同的文化背景,英小乐得到了亲人的全力支持。
这种支持在来到美国后显得极其重要。如果为了生活得更好,英小乐可能得放弃艺术从事更赚钱的职业。但丈夫在电脑方面的特长足以使他们一家三口在美国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英小乐认为:我们可以过得比较悠闲,但不能奢侈。如果为了能奢侈而放弃艺术,那有什么意义呢?
找中西文化差异
没有功利的动机,又不为生活所迫,就是喜欢绘画,有着强烈的、欲罢不能的创作欲望。所以,英小乐在创作中能够从容。假如需要,英小乐可以间或做些美术广告设计和家居装修设计等实用美术贴补家庭支出,更多的时候则潜心作画。许多
美国人买她的画,开始有些犯难,画得好的舍不得出手,认为不理想的又怕没人要。不料,西方人的审美趣味不同,那些黑白相间英小乐爱不释手的
水墨画,他们反而不喜欢,嫌色彩过于暗淡、嫌黑色太多,他们喜欢明快和艳丽的画面。
英小乐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卖画过程体验到新的感觉,英小乐一度把目光聚焦在曾经风靡欧美的抽象派艺术。她大胆地进行了一些尝试,虽然感觉新鲜,但最终认为:一个中国人如果放弃了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则太可惜了!操守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和艺术尊严,溶入了西方艺术营养又不被强势文化所同化。在跨越中西艺术两峰之间,把两种文化与艺术有机结合起来。
深处美国社会,英小乐发现:美国人对艺术品有着强烈的复古意识,因而,现代派作品就明显感到缺乏活力和受到局限。融中西各派的技巧和意境,走一条抽象之间、水墨色彩兼顾之路。这是英小乐最终的选择。秉承
黄永玉先生风格,主攻花卉,以铁线为功底,大泼墨作骨、渲染以重彩是英小乐作品的主要特征。
大量的作品是一个让英小乐头痛的事情。在美国裱画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她自称:画得起却裱不起,因而都处于简单收藏。裱好的一幅从美国抱回家,悬挂在父亲的客厅里,那是蓝天下的一片红彤彤的
槭树。另一个客厅是英小乐五叔的一组从
法国展览回来的水墨画——春、夏、秋、冬。
英若诚的家里没法摆放其他人的馈赠了,自己的女儿和弟弟的作品就已占据了四壁空间。
成就
1989年曾在日本东京“川上画廊”举行个展。1991年加入“北美中华艺术家协会”。93年参加
芝加哥亚裔协会主办的“INFLUENCE”画展。同年参加“DUPAGE”美协之年展并获
二等奖。活跃和频繁的参展之后,英小乐决定凝聚更多的中国画家,共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绘画艺术。1996年,经过挑选,她们组建了由十位中国旅美女画家组成的“凤凰画会”,组织并参加了一系列画展,在
美国、中国台湾、中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都收到多次报道。97年参加“北美中华艺术家协会”在
天津市和深圳的画展。
2000年,旅居芝加哥的几位华人画家开始筹办在北京的画展。来自台湾、香港各一个与
上海市、北京各两个的华人画家陈海韶、华之宁、蒋奇谷、王文甫、英小乐、周菱携带从近百幅作品,远渡重洋汇集北京。这六位有的已经侨居海外数十年,有的是80年代远离国土的学子。但他们那颗艺术的心却梦魂牵绕般地末曾忘却母土的文化之根。
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和北美中华艺术协会共同主办的《旅美画家六人汇报展》,在一个细雨蒙蒙上午于中国美术馆正式开幕。陈海韶、华之宁、英小乐、周菱等到会出席。英若诚前来剪彩,
英壮主持,
英达、
梁欢、英宁等全部到位。连英小乐那从5岁就去了美国,如今已经19的儿子也陪同父亲一起从芝加哥赶到北京前来祝贺。
人物评价
她的成功源于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中华合作时报 评)
她将
欧洲的抽象派艺术与中国水墨大胆融合,使自己的作品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主攻花卉的英小乐,将铁线、泼墨与彩绘相融合,在磅礴大气间又兼具女性特有的柔美气质。(
北京娱乐信报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