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英雄》是由崔氏兄弟传媒出品、
杨诚俊执导的大型历史纪录片。于2015年9月30日在东三角公园首映。
故事发生在1928年的安徽省
阜阳市市,讲述的是以
魏野畴、
杜聿德、
乔锦卿、申明甫等人为首发动的阜阳历史上规模最宏大战斗最激烈的武装起义。
1928年2月9日,中共皖北特委成立,由我党早期活动家魏野畴任特委书记,并设立特委机关,为开展革命斗争和推动皖北暴动作准备。在不到两个月时间,皖北各县发展党员一千多人,农民会员六万多人,农民赤卫队员三千多人. 1928年4月5日,皖北特委召开扩大会议,布置了皖北起义前的准备工作。 4月9日,中共皖北特委发动了震撼皖北的阜阳“四九”起义,那天中午行流王官集北头广场上,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农民革命军,他们左臂戴着红袖标志,扛着大刀,
长矛,高呼着"打倒列强"的口号,震惊全国的“四九”武装暴发了,同时建立了安徽省第一个革命政权——皖北苏维埃政府。这是在黄淮平原上第一次建立了我党领导的工农
中国工农红军,推动了我国北方的土地革命斗争,打击了敌人的反革命气焰。毛泽东主席曾对“四·九”起义作出了高度评价,他说“四九起义点燃了皖北革命的烈火。”
1928年初,
蒋介石令十军“清党”,
杨虎城“礼送”
魏野畴、南汉宸等党员出境,自己也被迫离军赴日考察。魏野畴离开十军后,遂于2月9日在
太和县主持召开紧急扩大会议,确定“皖北土地革命大暴动”的任务,并建立了中共皖北临时特委,由魏野畴任书记,下辖豫、皖边区10多个县委。会后,派大批党员去各地,全力准备武装起义。3月28日,魏野畴在阜阳城又主持召开了中共皖北特委扩大会议,正式建立皖北特委,由魏野畴任书记。会议决定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在
阜阳市举行皖北工农兵武装起义,成立工农红军和苏维埃政府,并详细讨论了起义方案。
4月7日,正当起义准备加紧进行之际,十军代理书记宋树勋叛变告密。于是,
魏野畴在阜阳西湖“会老堂”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起义时间提前在4月9日,并成立了皖北革命军军事委员会,魏野畴为总指挥,果断决定,以十九军教导团为骨干,
赤卫队为基础。同时,教导团还成立了以胡怀西、申明甫为首的两个敢死队,约定以留守司令部烧厨房的火光为信号,特委并指示行流集赤卫队立即武装起来,编组5个赤卫大队约3000名队员,切断了
阜阳市至
太和县的电话线,解除了行流的
地方武装。会后,派人通知插花庙、北苗集,回溜集等处的农协立即武装待命。
4月8日,
魏野畴指示刘贯一立即赴
界首市,协助王铸九发动肖之楚的兵变,以响应阜阳暴动。晚,魏野畴在
阜阳市第六中学召集高部教导团党员干部会议,布置行动计划,与
杜聿德等约定以
文峰塔为集合点。8日下午,中共阜阳县委率领
赤卫队在阜阳行流集解除了当地税警武装,组建了5个农民赤卫大队,剪断了阜阳至太和的电话线,切断了十九军和在
太和县的十军的联系。
4月9日凌晨,天下着大雨,阜阳城一片黑暗。申明甫按照计划,将棉絮浇上汽油点着火,火光照亮了阜阳城,发出了起义的信号,起义爆发。两支敢死队攻击了留守司令部,并解除了十九军留守司令部的武装,带领40多人到文峰塔下汇合。驻在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的教导团9个连士兵中6个连按计划全部参加暴动,他们击伤团长高建白,镇压
中国国民党军官20多人,汇集到文峰塔下。捣毁了县政府,缴了武器库,打开了城门,因夜下大雨,点火信号未能发出,城外集中的近万名农协会员和赤卫队员未能及时赶到支援,起义部队遂放弃占领阜阳城计划,向农村转移。城内起义者被迫分两路转移出城。一路由
魏野畴率领200多人奔阜阳城西南老集,另一路由
杜聿德率领300多人向阜阳城西北王官集进发。
9日上午,杜聿德率起义部队到王官集,与
赤卫队会师后,召开了20000多人的工农兵起义誓师大会,宣布“皖北苏维埃和皖北工农红军”成立。大会选举李端甫、李烈飞为苏维埃政府正、副主席,昌绍先、杜聿德为工农红军正、副指挥。中午,魏野畴率起义部队到老集,被国民党十二军1个营和反动红学武装包围,魏野畴不幸被捕遇害,时年31岁。
4月11日,皖北工农
中国工农红军正准备西进,不料,国民革命军十九军留守司令王守信集骑兵和地方民团数千人三面包剿而来,红军打退敌军多次进攻,终因弹尽无援,众寡悬殊,向北撤退。李端甫等率部分战士突围,昌绍先等80多名官兵在掩护中牺牲,
杜聿德等20多名官兵被俘后英勇就义。县县委秘书长张励五,中共阜阳县委书记
乔锦卿也被捕牺牲。
阜阳四九起义纪念碑是“四九”起义纪念馆内的标志性建筑,纪念碑高10米,上题“四九起义纪念碑”七个大字。纪念碑是为了缅怀在1928年4月9日皖北阜阳爆发的武装起义中壮烈牺牲的80余位革命先烈而建。这次起义是中国共产党贯彻“八·七”会议精神,用革命的武装反抗
中国国民党反动派的一次英勇的实践,它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打击了敌人的反革命气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