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英文:Communism)这个词出现在19世纪中叶,其在欧洲最为人所熟知的来源,是1848年
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
共产党宣言》与相关的“共产主义联盟”。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创造性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了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预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最终被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的重要理论成果。
1848年初,《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她一诞生,就经受了
欧洲1848年革命的洗礼,接着又经受了1871年
巴黎公社革命的考验。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德国工人运动走在国际无产阶级斗争的前列。
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指导德国党斗争过程中,又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这不仅表现在原先的
帝国主义国家(如
俄罗斯、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如
朝鲜、中国)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还表现在当代
资本主义世界的共产主义运动在探索中前进。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除了自然科学发展这个前提外,还有它自己的思想渊源,这就是
德国的古典哲学、
英国的古典
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
按照马克思的设想,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必然是完全的公有制,其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也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都尽其所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依照自己的需求获得生活资料。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就必须形成共产主义社会所需要的所有制结构,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共产主义分配方式的基础上形成人人平等的社会机制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卡尔·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是整个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他所理解的共产主义是一种完善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为人类找到了通往未来社会的一把钥匙,是人类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词源
从词源上考证,“共产主义”早于“
社会主义”,它最初出自古拉丁文“communis”,含有公有、公共一类的意思,与原始社会实行财产公有制相联系。在古希腊、
古罗马和
中世纪,人们经常使用的共同体(communion/community)一词也由此而出,发展至近代,才衍生出
欧洲文字中的“共产主义”(communism)。追求财产公有和社会平等(平均),类似的思想在欧洲长期存在着,而明确将共产主义变成一种社会实践行为,主要出现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法等国家。1840年左右“共产主义”一词由秘密转向公开,并在工人群众和社会下层广为流行。从对私有财产的否定和能够很好地代表与反映工人群众及广大社会下层利益角度,
卡尔·马克思得出了共产主义的结论。但是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已经将作为人类解放“最后形式”的共产主义区别于历史上或当时正在
欧洲流行的共产主义。到19世纪60年代后期,马克思考虑到当时国际政治背景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状况,开始更多地使用“
社会主义”一词而较少使用“共产主义”。1864年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更多地用科学社会主义来概括他们的思想。恩格斯的《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发表后,用科学社会主义来表明
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的说法更为广泛,自此以后一直沿用。
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除了自然科学发展这个前提外,还有它自己的思想渊源。这就是
德国的古典哲学、
英国的古典
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最著名的代表是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的理论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抛弃了黑格尔哲学的
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吸取了他
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批判地继承了他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发展,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是亚当·
亚当·斯密和大卫·
大卫·李嘉图。他们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和决定的理论。但是,他们不了解劳动的社会性质,不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两重性,不了解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
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这种理论中的合理部分,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有三位著名的代表:
法国的
亨利·德·圣西门、傅立叶和
英国的欧文,他们的学说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批判,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主张和天才的猜测,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基本主张:空想
社会主义又称
乌托邦社会主义,最早见于16世纪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是产生于
资本主义生产能力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一种理想的
意识形态社会,此种理想激励着他们不懈努力奋斗。
空想社会主义者反对资本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是背弃人类本性的表现,这种制度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人类在道德和法律上犯了错误,而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改正这种错误。因此,所有空想
社会主义者都大力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并确信资本主义制度将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大多数空想社会主义者都主张实行“财产公有制”。少数空想社会主义者如
亨利·德·圣西门、傅立叶则在自己构建的理想社会中保留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是资产阶级倾向的明显表现。还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提出了
计划经济的思想,例如圣西门就主张在实业制度下要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彻底根除无政府状态。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揭露了
资本主义的丑恶,但他们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仅仅是一些空泛的理论,并不能支撑他们的社会主义理想。
发展阶段: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共有300多年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16世纪至17世纪为第一阶段、18世纪为第二阶段、19世纪初为第三阶段。三个阶段的社会和历史条件各不相同,无产阶级的发展水平不同,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也随之有所变化。
第一阶段中,空想
社会主义者虽然提出了“实行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但对社会主义的构想还只是一个简单而粗糙的轮廓,并没有形成相对系统的理论体系。
第二阶段中,空想社会主义者弥补了第一阶段的不足,主要形成以下几点主张:第一,开始对社会主义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形式作出明确规定。第二,对
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批判,认为私有制引起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第三,当具备初步的阶级观点后,主张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第四,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厂为原型,主张在封建制度崩溃后,在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厂的基础上建立
社会主义。第五,赞同
君主制、终身制、家长制等各项制度。
第三阶段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巅峰时期。这一时期
英国的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掀起狂澜,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这个阶段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他们提出政治制度的基础是经济状况,指出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和阶级剥削。另外,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主义制度时,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这是他们的一大突破。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倡无疑是
卡尔·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能够提出的基础之一,但它之所以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是由于它在实践上的无力。他们的理论只能成为一种“空想”,而不能被用于现实,这种空泛的理论注定只能失败。马克思在考察历史的过程中吸取经验,重视理论的实践性,这也可以说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意识不到的贡献。
原始共产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系统地建构他们的学说之前,充分考察了已有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形式。作为有代表性的早期共产主义思想,它们作为
卡尔·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一方面对共产主义理论的提出有所贡献,另一方面也显示共产主义理论的先进性和历史必然性。
原始共产主义:原始共产主义思想是早期共产主义思想之一,根据马克思的理论,人类的原始社会也可以称作“共产主义社会” (但这并不是真正科学的共产主义)。因为在原始社会中,生活是集体的,财产是共有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平等的贡献者,人们为共同的利益工作,并分享所有东西。“原始共产主义”产生于氏族社会,氏族社会是人类第一种明确的社会形态,这是在人类经历了原始群和血缘家庭等发展阶段后形成的。氏族社会中人们是以氏族为单位生活的,氏族是由具有同一母系血缘的人构成的组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族则构成一个部落。
婚姻结构:婚姻结构上,氏族内部禁止婚配,而是实行氏族群婚制。每个氏族的全体男子都是另一个氏族全体女子的配偶,子女出生后由母亲抚养,而并不晓得自己的父亲是谁。在氏族社会发展到
新石器时代后,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开始出现,土地等生产资料为氏族全体成员共同占有,人类由迁徙生活改为季节性定居,婚姻的形式也发生改变,从
群婚制变为对偶制——对偶制家庭由一男一女构成,但这种家庭仍然是一种非常松散的同居关系。
生产分配:生产分配上,由于生产工具落后的原因,氏族社会的生产力非常低下,单个人无法生存,而任何一个成员的死亡都会给整个部落带来灾难,所以只能共同合作,努力在贫乏的资源中获取生存必需。他们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主要是狩猎和采集,男性一般从事狩猎和制造打猎工具的工作,女性则从事采集和家务劳动,但总的来说并没有固定的分工。食物的缺少导致分配只能满足每个人的最低生存需要。并且,这种氏族内部直接生产和分配的形式,导致商品交换不能成型,造成了一种不良循环。
权力机构:权力机构上,氏族大会定期选举出氏族首领,他受全体氏族成员监督,并可以随时撤换。这种选举出的氏族首领仅仅担任一般的协调和领导工作,没有任何特殊权力,大家也是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而不是靠任何强制力维持这种权力。氏族社会中不会有贫穷困苦的人,大家都是平等而自由的。对他人的歧视、奴役和压迫是从来不曾发生过的,因为这种行为会受到全体成员的谴责。这种没有压迫和奴役,没有固定的分工和阶级分化,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形态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后来
卡尔·马克思认识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缺陷,或者说,这完全不能被称为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为解决这个问题,他在不断地考察和实践中摸索前行,最终形成了他的思想体系。
产生背景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产生,是因为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历史条件,即社会经济条件、阶级基础和科学文化前提。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
第一,
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暴露,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十四世纪和十五世纪在封建社会内部开始萌芽的。十六世纪开始发展,经过十七世纪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十八世纪法国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些国家已经确立,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得了统治地位。到了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了工业革命。十九世纪三十四十年代
英国工业革命已基本完成。
法国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开始,
德国从十九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开始,也进入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意味着
资本主义生产从手工工场到工厂的过渡,以手工劳动为主转入以蒸汽机带动的机器生产为主,标志着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极大提高。但是,它却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1825年爆发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后几乎每隔一年又重复一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暴露,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成熟,表明它在历史上的暂时性,预示着它将会被新的、更高的社会制度所代替。因此,一个能够正确理解
资本主义制度,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规律的新的社会理论的建立,也就是必然而又可能的了。
第二,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历史舞台,开始显示出它的伟大历史作用,是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工业革命带来一个直接的社会后果,就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最后形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在资本主义一建立就开始了。但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斗争往往是自发的,斗争形式表现为破坏机器、捣毁工厂,反对的是个别地区,个别工厂的个别资本家,而不是反对整个资产阶级。到了十九世纪三十、四十年代发展成为有组织的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爆发了西欧三大工人运动,即1831年、1834年的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1848年的
英国宪章运动和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的起义,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表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政治上、觉悟水平上,斗争方式和组织形式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反映了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追切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同时,三大工人运动提供了实践经验,它是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源泉。
卡尔·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分析了这些工人运动,从本质上认识了无产阶级,找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因此,三大工人运动为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第三,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达到新的水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科学文化前提。自然科学方面的重大成就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进化论的发现和创立。这些重大成就,证明了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物质的运动既不依赖神,也不依赖人,而是事物内部固有的矛盾引起的。自然科学的这些新成就,使宗教
迷信、唯心论和
形而上学观点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而为辩证唯物论的
世界观的产生奠定了牢固的科学基础。
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重要成果是:
德国的古典哲学、
英国的古典
政治经济学、法国
亨利·德·圣西门和傅立叶以及英国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哲学社会科学的这些成就,为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如果没有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成就所提供的丰富思想资料,也不会产生马克思主义。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一个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理论和
世界观产生的历史条件完全具备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要求,而历史的发展又为它提供了必备的客观条件。
历史发展
工人运动
1848年初,《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她一诞生,就经受了
欧洲1848年革命的洗礼,接着又经受了1871年
巴黎公社革命的考验。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德国工人运动走在国际无产阶级斗争的前列。
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指导德国党斗争过程中,又进一步丰富了
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此后,虽然他们相继去世,但是他们创立的理论体系,却在指导世界革命斗争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这不仅表现在原先的
帝国主义国家(如
俄罗斯、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如
朝鲜、中国)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还表现在当代
资本主义世界的共产主义运动在探索中前进。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已经从理论上论证了
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以及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道路。他们的主要功绩还在于把科学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革命
政党来领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
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初,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批准了上次大会所草拟的经过
卡尔·马克思修改的新的章程。章程规定了同盟的目的以及盟员的条件和同盟的组织原则。最后,大会一致同意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同盟起草一个纲领。会后马克思、恩格斯写出了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部纲领性文献,这就是1848年2月发表的不朽名著《共产党宣言》。
欧洲革命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同时,
欧洲爆发了1848年革命。革命的爆发是欧洲国家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压迫民族同被压迫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1845到1846年遍及欧洲大陆的农业歉收和1847年的经济危机直接促进了革命的到来。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面临的革命任务也是不同的,
法国要求进一步铲除封建势力,加速
资本主义发展,
德国要求推翻封建统治,打破分裂局面,建立统一的
民族国家,东南欧国家则要求民族独立,反对民族压迫。但是,就其性质来说,基本上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这次革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48年1月——2月)是革命的序幕。这个阶段,主要是意大利人民发动反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起义。结果迫使国王和各邦政府决定实行
君主立宪制,允许自由资产阶级参加政府,并被迫向
奥地利宣战。这次斗争揭开了
欧洲革命的序幕。第二阶段(1848年2月一6月)是革命高潮阶段。这个阶段,欧洲各国人民纷纷起来进行革命,
法国是这次革命运动的中心,斗争最为激烈,它不断把革命推向前进,同时还影响着其他国家的革命。第三阶段(1848年6月—1849年8月)是革命失败阶段。这次革命以六月起义被镇压为转机,接着各国反动派都转入反攻。首先是法国资产阶级镇压了无产阶级起义,同时也就削弱了它自己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保皇势力兴起,1849年12月,波拿巴发动
政变,恢复帝制。这样,
法兰西第二帝国就取代了第二共和国,法国革命失败了。与此同时,
德国的封建统治阶级也向革命人民反扑,以武力镇压了各地人民的起义,东南欧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由于遭到
俄罗斯帝国、
奥地利等国反动势力的镇压也失败了。
1848年欧洲革命是为进一步解决
资本主义同封建专制制度的矛盾而爆发的一场革命。当时欧洲大陆各国工业革命已不同程度开展起来,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迅速发展。但是,它仍然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压制,这构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于各国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尽相同,因而所要解决的具体矛盾也各有所异,有的面临着反对封建割据、建立统一的
民族国家的任务,如
德国和
意大利。有的面临着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任务,如
奥地利帝国境内的
波兰、
捷克、
斯洛伐克、
匈牙利以及受俄、奥、普压迫的波兰民族,意大利也存在反对外族压迫的任务。有的面临着完成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任务,如
法国等等。但是,不管哪一个国家的革命,都没有超出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制度范围的革命。因此就其基本性质而言,
1848年欧洲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巴黎公社
1870年9月,巴黎革命推翻了
法兰西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宣告成立,建立了资产阶级国防政府。 当时普军侵占了法国1/3以上的领土,10万普军直逼
巴黎。 巴黎工人奋起抗战。 以工人为主体的国民
自卫军在三个星期里就发展壮大到约30万人,还购置了数百门
大炮。 但国防政府害怕工人武装甚于害怕
普鲁士王国军队,它在镇压了巴黎人民的两次武装起义后,同普鲁士签订了停战协定。
1871年2月,卖国贼
路易-阿道夫·梯也尔组织了新政府,继续执行出卖民族利益和反对无产阶级的政策。1871年3月18日,
巴黎公社起义开始。 当日凌晨,梯也尔政府军占领了蒙马特尔高地的国民自卫军停炮场,并抢走了全部大炮。 附近的国民
自卫军及居民包括许多妇女、儿童拥上蒙马特尔高地,同政府军士兵发生冲突,并将其击溃。 随后,
巴黎市区内的武装起义迅速展开,并在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指挥下同政府军展开
巷战。 战斗至夜间,国民自卫军占领市政厅并掌握巴黎全城,梯也尔政府逃往
凡尔赛。 工人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级反动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1871年3月28日,公社宣告成立,巴黎全城欢呼。 一连串的社会措施颁布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行了,巴黎人民破天荒地自己管理自己的一切。 自由、平等这些响亮的口号、伟大的理想,在这一刻成为现实,崇高的情感和战斗的激情,把
巴黎人民紧紧地维系在一起,只有亲身经历过人民革命的人,才能感受到那种纯真的气氛。此时,
卡尔·马克思虽远在伦敦,但仍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种气氛。 他和恩格斯一起很快做出判断:这是一场工人阶级的革命。
马克思给予
巴黎公社极高的评价, 他在1871年4月12日写给
库格曼的信里这样说道: “这些
巴黎人,具有何等的灵活性,何等的历史主动性,何等的自我牺牲精神。在忍受了六个月与其说是外部敌人不如说是内部叛变所造成的饥饿和破坏之后,他们在普军的
刺刀下起义了,好像
法国和
德国之间不曾发生战争似的,好像敌人并没有站在巴黎的大门前似的, 历史上还没有过这种英勇奋斗的范例。”
卡尔·马克思同时也看到了巴黎公社的弱点。 同样是在写给库格曼的信里,马克思这样说道: “如果他们将来战败了,那只能归咎于他们的‘仁慈’。 当维努亚和随后
巴黎国民自卫军中的反动部队逃出
巴黎的时候,本来是应该立刻向
凡尔赛进军的, 由于讲良心而把时机放过了。 他们不愿意开始内战,好像那邪恶的侏儒梯也尔在企图解除巴黎武装时还没有开始内战似的! 第二个错误是中央委员会过早地放弃了自己的权力,而把它交给了公社。”
事实上,公社并不是在一种严整科学的学说指导下诞生的,它是各种学说思想的信奉者的混合体。 公社委员们主要分成两派:布朗基派和
皮埃尔-约瑟夫·普鲁东派。 前一派别的教义主要是鼓吹少数人的密谋,后一派别则反对联合,主张分散自治。 正像恩格斯在20年后指出的,这两个派别当时都在形势的需要下,做出了许多与他们的教条不相符的正确决定。 但这只是事情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们的教条也引导他们干出了许多错事,有些错事对于公社简直是灾难性的。 例如,由于过于迷恋自治,公社没有及时出击
凡尔赛,消灭残存的
路易-阿道夫·梯也尔势力。再如,由于蒲鲁东学说的影响,公社一直没有没收
法兰西银行等等。由于公社的军事措施一误再误,软弱无力,以致失去了大好时机,导致凡尔赛军队得以卷土重来。
俄国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过渡到
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矛盾大大激化,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经济落后、政治反动的
俄罗斯帝国集中了帝国主义的一切矛盾,成为
列宁主义的故乡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策源地。随着
俄罗斯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俄国广泛传播。列宁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历史任务,为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03年
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初步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削弱了
帝国主义体系,俄国的革命形势逐渐成熟。在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正确指导下,布尔什维克党成功地领导人民取得了1917年
二月革命的胜利,然后不失时机地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
社会主义革命,夺取了
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
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胜利。
十月革命
1917年2月,
俄罗斯爆发了反对沙皇政府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次革命的爆发,是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同广大人民群众的矛盾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
俄罗斯帝国参加大战的三年时间,
帝国主义战争使本来非常落后的俄国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给俄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在农村,1917年初沙皇政府已经把1400多万青壮年劳动力征集入伍,使农村男劳力丧失达40%以上。粮食和饲料播种面积缩减了11.4%。在城市,由于资本家热衷于获利最大的军工生产,使许多民用工厂纷纷倒闭,工人失业,物价飞涨。在前线,由于军需品和武器供应奇缺,有时三个士兵用一支步枪,再加上沙皇政府的腐败,造成连续溃败,大片领土沦陷,丧失了几百万士兵的生命。这一切,不仅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沙皇制度深恶痛绝,而且也引起了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战争使
俄罗斯原来固有的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化,从而大大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1917年11月7日,随着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一声炮响,攻打冬宫这座沙皇专制统治的堡垒的战斗开始了,
十月革命爆发。攻占冬宫是一场非常艰苦的战斗,从11月7日清晨起,守卫冬宫的2000多人,用成垛的木头排成坚固的街垒,街垒里布置着
机关枪巢,堵住了冬宫的全部出入口。但攻打冬宫战役的指挥官
阿纳托利·安东诺夫不惧危难,亲自率领起义部队,冲进广场,冲向宫门。经过激战,起义部队终于攻占了冬宫。11月8日晚上9点钟,苏维埃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
斯莫尔尼宫开幕。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发表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庄严宣告
俄罗斯一切政权归苏维埃。列宁当选为苏维埃政府一一人民委员会主席。
约瑟夫·斯大林、
阿纳托利·安东诺夫等被选为人民委员。
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农政府诞生了。
三个国际
国际工人联合会: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协会。
第二国际成立后,始称第一国际。1864年建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
卡尔·马克思为大会起草《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协会临时章程》,马克思是创始人之一和实际上的领袖。它的任务是在国际范围内组织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在工人运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之间建立联系并把他们联合起来,保卫工人阶级的利益,为工人阶级的解放而斗争。1871年,第一国际
法国支部参加并领导了巴黎公社运动,但是随着巴黎公社的失败,组织也日渐衰弱,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
第二国际:第二国际(the Second International)即工人国际,是1889—1914年各国
社会主义政党的国际联合组织。其名称起自20世纪初,是相当于
国际工人联合会而言。第二国际即“社会主义国际”“社会党国际”,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开第一次大会,通过《劳工法案》及《五一节案》,决定以同盟罢工为工人斗争的武器。
欧战时各国的国家社会主义派违背了“非战”的决议,反而帮助资产阶级去从事国际战争,于是
第二国际几同无形消失。及欧战终了,各国社会党会议,通过《拥护国际联盟案》,并筹备恢复第二国际。1920年在
日内瓦召开大会,第二国际才恢复起来。第二国际并未正式宣布解散,只是停止活动,但列宁在1914年8月4日
德国社会民主党议员在德国国会投票通过军事预算案消息后,宣布:“第二国际已死,第三国际
皇帝!”
第三国际: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1919年3月,列宁领导创建的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团体的
国际联合组织,总部位于
莫斯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第二国际破产,
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各国共产党的建立,客观形势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组织。1919年3月2日在莫斯科召开了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有来自21个国家的35个
政党和团体的52名代表参加。大会通过《告国际无产阶级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等文件,宣告第三国际成立。第三国际初成立时各国支部差不多都是第二国际原有的支部分裂出来的,即第二国际中的革命派发展为第三国际,正式抛弃改良主义,而号召世界革命。
第三国际的领导是
保加利亚人基米特洛夫,真正权力中心在
约瑟夫·斯大林。1943年5月15日,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为适应反
法西斯主义战争的发展,并考虑各国斗争情况的复杂,需要各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面临的问题,作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同年5月22日,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个决定。同年6月10日,鉴于共产国际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反对
协约国而创,而
美国此时成为
苏联拉拢以反对法西斯
德国的非常重要对象,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定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在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三个国际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864年成立的
国际工人联合会(第一国际),通过支持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和反对其内部错误流派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1889年召开的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标志着
第二国际的成立,它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方面做出了贡献。1919年宣告成立的共产国际(第三国际),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
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马列主义与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帮助各国共产党的建立和成长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苏联建设
十月革命胜利后,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布)领导人民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逐步巩固了政权。接着,适时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了
新经济政策,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列宁在
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计划。列宁逝世后,俄共(布)在国内外复杂的斗争条件下,领导
苏联人民实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基本上建成了社会主义,初步形成了“苏联模式”。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对经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但是,也暴露出弊端。苏共二十大后,从
赫鲁晓夫到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进行了一些改革经济、军事实力增长较快,政治、理论上也有不小的变化。
东欧、朝鲜和古巴的实践
东欧实践
罗马尼亚从60年代中期开始,对解放初期建立的高度集中96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许多改革,并且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现在,罗马尼亚已发展成为中等发达的
社会主义工业国,人均国民收入由1950年的80美元增加到1980年的1,500美元。
保加利亚于1963年5月召开的共产党中央全会通过了《国民经济计划和领导工作的新体制》,1969年9月制定了第二个新经济体制条例,70年代后,又采取许多措施来完善
政治经济学体制,1986年4月召开的保共十三大,决定自1987年起在整个经济领域实行自治原则。就是建立自治经济组织,通过自治形式,达到两个过渡的目的(即从产品生产向商品生产过渡,从“以人民的名义掌权”向“人民自己掌权”过渡)。
捷克斯洛伐克于50年代初,按照苏联模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1956年6月,捷共举行全国代表会议,讨论改进经济计划管理体制,并与1958年开始对经济体制进行第一次改革。60年代初,由于经济发展遇到困难,捷共第一书记
安东宁·诺沃提尼把这归罪于改革,于是又恢复了原来的集中管理体制。捷克斯洛伐克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虽经曲折,但也取得显著成绩,并已列入经济发达国家行列,1984年人均国民收入达4,700美元,粮食单产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6%。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于50年代末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用行政方法管理经济的体制。虽然从1964年1月起,在全国推行了“新经济体制”,由于改革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再加上
苏联的压力,所以于1971年起,又重新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并且取得显著成绩。1970一1980年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4.2%,超过了西德(3.1%),1980年人均国民收入达7,18 0美元。
阿尔巴尼亚于1961年12月和苏联断交后,及时地得到中国的援助。1966—1969年期间,也和中国一样,开展“文化革命”。70年代初,阿尔巴尼亚对中国降低经济援助标准感到不满,1978年初开始攻击中国。阿尔巴尼亚是只有270万人口的小国,多年来坚持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1980年人均国民收入为840美元(据
世界银行估计),并且基本食品价格和房租都比较低,人民生活有明显改善。
朝鲜实践
朝鲜在解放初期,就进行了民主改革,没收了
日本侵略者和韩奸的工矿企业和全部土地。到1949年时,国营和合作社工业,已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90.7%,
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农业中占3.2%。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
朝鲜劳动党领导北朝鲜人民,在
中国人民志愿军帮助下,进行了抗美救国战争并取得了胜利。此后,朝鲜全面展开了社会主义改造。
朝鲜在完成农业合作化和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党的工作重点,及时地转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上来。从1957年起,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一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从技术上改建、扩建和新建工厂,把工农业生产提高到新的水平。为了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建设
社会主义的干劲,保证“一五”计划的完成,在全国开展了千里马运动,1961年
朝鲜劳动党第四次代表大会,把“千里马运动”定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在文化建设上,
朝鲜劳动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教事业。解放前,
朝鲜有80%的人是文盲,1956年时就消灭了文盲,并实行了初等义务教育,1958年时实行了中等义务教育,1969年时开始实行九年技术义务教育,1972年起实行十一年制的义务教育,之后,朝鲜实行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社会免费义务教育制度。
古巴实践
古巴1959年的革命,是小资产阶级激进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政权建立后所进行的—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为美
帝国主义所不容,而世界
社会主义力量和
古巴国内人民又要求实现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的转变。1961年5月1日,
卡斯特罗公开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
古巴共产党在领导古巴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受过曲折,这就是1963年后,曾一度推行
切·格瓦拉的主张。当时的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格瓦拉主张:第一,通过实现生产资料全盘集体化,采取高度集中的并配有电子
计算机的计划系统等办法,完全消灭市场经济和商品生产。第二,通过教育、义务劳动等办法,造就勇于自我晒性的、艰苦朴素的充分社会化的“新人”。第三,通过建立农村“游击中心”将
古巴革命战争模式“输出”,进行“大陆革命”,从而保卫古巴革命的成果。由于推行这一套过“左”的主张,造成国内经济不断恶化,引起群众严重不满。因此,从70年代后,
古巴共产党根据
苏联的理论,对政治、经济和外交进行全面整顿,实现同苏联政治结盟和经济一体化。在政治体制方面,1972年,部长会议建立执行委员会,作为
古巴最高行政机关。1973年,改革司法制度,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管理委员会,1976年选举和建立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作为全国最高立法机关。1976年通过的宪法规定,古巴是“
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大家庭”和苏联的存在,是古巴存在的根本条件。在经济体制方面,70年代下半期开始,建立了新的经济计划和管理体制,其基本内容是完善和加强国家计划体制,对经济实行高度中管理,企业是基本的核算单位,拥有一定自主权,利用价值规律和经济杠杆调节经济,实行物质鼓励原则。在军队建设上完全“苏化”,
古巴军队的一切规章、制度、条令、条例都模仿
苏联红军。在对外关系方面,
古巴坚持世界三大潮流的理论,这就是世界
社会主义体系、国际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他们认为这三者是不可分的,核心是以
苏联为首的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古巴为了配合苏联的全球战略,同时也为了“支援”世界革命,利用自己同
非洲、
拉丁美洲国家的血缘关系和历史文化联系,在35个非洲、拉美、
黎巴嫩和地区驻兵5万。
古巴远离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距离
美国只有100多公里,一直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摸索前进,并且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水平,尤其是在教育、卫生和福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古巴存在的本身,对当代反对
帝国主义和
殖民主义斗争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也为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新的经验。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
欧洲1848年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可是在中国却开展了对外反抗列强入侵、对内反对腐败的
清朝的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解放尚未解放的地区。至1951年5月
西藏和平解放为止,整个中国大陆实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真正统一。同时,全国建立了各级人民政府,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没收了占旧中国工业固定资产80%的官僚
资本主义企业,使之成为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针对投机资本家趁国家财经困难而掀起的四次物价上涨风,开展了稳定物价的斗争。在这种形势下,为了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党于1950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
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推动下,1956年初,全国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1月份,
北京市首先全部实行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接着,
天津市、
上海市、
武汉市、
广州市等大中小城市都在短短的一两个月内,先后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1956年,在短短7年内, 中国基本上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虽然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某些方面的工作曾经发生过程度不同的缺点和偏差。但是,这与三大改造的伟大胜利相比,毕竟是次要的。由于这个胜利,使中国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已经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中国社会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由于这一胜利,调动了广大群众的
社会主义积极性,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个胜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把
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共产党宣言
《
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闭幕不久,
卡尔·马克思回到
布鲁塞尔,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也来到布鲁塞尔。 两位革命导师共同研究《共产党宣言》的内容、结构和表达方式,拟定《共产党宣言》大纲。 之后恩格斯赴
巴黎。 马克思则用了大约一个月时间完成《共产党宣言》这部伟大著作的写作。 在写作过程中,他充分利用了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中的思想材料,并且赞同恩格斯的意见,采用宣言的形式而不是传统教义问答的形式来阐述新原则,把新的宣言定名为《
共产党宣言》。 这部伟大的著作是两位革命导师共同劳动的结晶,它以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
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
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
辩证法以及关于
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肩负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的理论。
《共产党宣言》写于1847年12月一1848年1月底,1848年2月第一次以单行本在
伦敦出版。这部著作从诞生起就鼓舞和推动着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解放斗争,成为无产阶级最锐利的战斗武器。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指出,它是全部
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在《
共产党宣言》中,
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评价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揭示了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论述了
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伟大历史使命,揭示了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共产主义不仅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而且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工人革命首先要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共产党宣言》奠定了
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础,论述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基本纲领和策略原则,指出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
香港工会联合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共产党宣言》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形形色色的
社会主义流派,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这些流派的界限,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战斗口号。
《
共产党宣言》是
马克思主义奠基之作,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影响最深广的经典著作,具有划时代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从此,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并且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如果没有《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和指导,工人运动可能还要在黑暗中继续排回和摸索。《共产党宣言》最早的中译本(摘译)1906年发表于
东京《
民报》,译者
朱执信。1920年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了由
陈望道翻译的《
共产党宣言》全译本。随着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壮大,《共产党宣言》在我国获得了广泛的传播,指导着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共产主义原理
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听取了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关于科学
社会主义的详细论证之后,赞同和接受他们的学说,委托他们起草“一个准备公布的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
卡尔·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制定党纲的工作。 恩格斯在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以后,认真听取大会代表和各地盟员提出的意见,继续研究共产主义革命的理论问题。
《原理》根据对
资本主义大工业内在矛盾的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代替的必然性,《原理》指出,共产主义者的主要要求是废除私有制,并阐明了废除私有制的途径。 《原理》还指出无产阶级不可能一下子废除私有制,而只能逐步改造现社会,通过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建立民主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把全部资本、全部生产和全部交换都集中到人民手里,使私有制自行灭亡。《原理》还提出一些设想,认为共产主义革命不可能单独在一个国家发生,它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美、法、德等国同时发生。 认为废除私有制后的新社会的大致轮廓,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福利和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原理》最后阐述了共产主义者和各种
社会主义者的区别,如共产主义者对各国现有其他
政党的态度以及共产主义者在
德国民主革命中的策略原则等。《共产主义原理》为《
共产党宣言》作了准备。
理论体系
马克思共产主义
19世纪中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了一批划时代的重大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自然界一切现象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沉重地打击了
唯心主义和
形而上学,从而为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论证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除了自然科学发展这个前提外,还有它自己的思想渊源。这就是:
德国的古典哲学、
英国的古典
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最著名的代表是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
蒋梦麟主义
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劳拉·马克思和恩格斯抛弃了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吸取了他的
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
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批判地继承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发展,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英国古典
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是亚当·
亚当·斯密和大卫·
大卫·李嘉图。他们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和决定的理论。但是,他们不了解劳动的社会性质,不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两重性,不了解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
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这种理论中的合理部分,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有三位著名的代表:
法国的
亨利·德·圣西门、傅立叶和
英国的欧文,他们的学说,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批判,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主张和天才的猜测,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但是,他们没有说明
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没有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更不了解无产阶级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具有自己解放自己的伟大力量。
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
社会主义学说中一切有价值的思想内容,抛弃了其空想的成分,并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深刻地分析研究和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趋势,论证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实现这种必然性的根本途径,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不仅以上述三种学说作为自己的直接理论来源,而且还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成果。因此,它是全部人类先进思想成果的结晶和精神文明的精华,正像列宁所指出的那样: “马克思主义这—·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
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19世纪40年代虽然具备了产生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客观条件,但是
卡尔·马克思恩格斯所以能承担创建这一理论的重任,则是与他们的主观努力分不开的。由于他们自觉地投身当时的
阶级斗争和科学研究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自觉地改造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终于实现了政治上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世界观上从
唯心主义到
唯物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空间和时间,世界是物质的无限多样的统一。而意识则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高度发达的物质一一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意识一旦产生,对物质世界又有着巨大的反作用。
人的全面发展是
卡尔·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终极价值。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它应该是既能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又能保证人类实现最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不必再奴隶般地服从分工,闲暇时间在人的有效活动中占了很大一部分,人们可以自由支配这些时间,这就为人实现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政权、没有
政党的社会,正因为如此,共产主义才可以为一切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而不是像以往社会那样仅仅为一部分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与其他任何一个社会—样,共产主义社会也有其自身的本质规定,即它的根本属性。
列宁共产主义
列宁主义形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资本主义发展到
帝国主义时期。这个时期,从国际上来说,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尖锐化。从
俄罗斯内部来说,俄国是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表现得十分尖锐和激烈。这时无产阶级革命已经成为直接实践的问题,工人运动已经进入直接冲击资本主义的时期。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举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在同
第二国际社会主义的斗争中,在把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实践结合的过程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一个新阶段。
列宁主义包括如下的主要内容:
(1)关于
帝国主义的理论:列宁创立了关于
帝国主义的理论,指出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
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和最后阶段。列宁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走向灭亡的发展趋势。列宁指出帝国主义存在着三大矛盾:一是
无产阶级与
资产阶级的矛盾。二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三是殖民地人民大众和帝国主义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使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成熟起来,它和殖民地附属国人民的革命运动相结合,最终必然导致帝国主义的灭亡。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列宁于1908年写了《军备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财富的增长》,1915年写了《论欧洲联邦口号》,1916年写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和《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著作。这些著作全面地剖析了
帝国主义的经济政治实质,揭示了帝国主义发展的规律,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时代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进一步加剧的事实,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
社会主义不可能在所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
(3)关于
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列宁捍卫了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摧毁
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时深刻地论述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坚持和巩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指出了无产阶级专政担负的历史任务,是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组织社会主义建设,并为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列宁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与无产阶级民主的关系,强调发扬无产阶级民主,吸收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反对官僚主义,防止国家政权蜕化变质。
(4)关于
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列宁系统地阐述了建立新型的、革命的、战斗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这个党的基本特点是党是
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党是工人阶级的有组织的部队,党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党与群众有密切的联系,党是
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党是意志的统一,是和派别组织的存在不相容的。列宁还论述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以及党的纪律性的问题,并且闸述了党和阶级、群众、领袖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5)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列宁坚持在帝国主义时代把世界民族区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提出了
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共同打倒帝国主义的思想。列宁还论述了一些落后国家可以在世界无产阶级的帮助下,跳过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进入
社会主义的思想。列宁还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时期经济、文化教育、政权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理论。
列宁主义的内容极其丰富,它对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在列宁的共产主义理论中,从事革命实践的人是绝对主体,其在政治上表现为共产党员,其本质则是共产党的党性,而“共产主义”与“共产党”也是一对相互照应的概念。在列宁的著作中,党性是一个哲学概念。在列宁看来,一切政治差异都能溯源到唯物唯心的根本对立,而一切哲学差异背后也有其不同的政治立场,党性原则在一切社会
意识形态中具有绝对优先地位。然而,需要明确,虽然列宁借用哲学概念讨论党性,但党性的核心依然是阶级,始终是围绕着“人”或“主体”展开的。在列宁看来,所谓“主体性”是主体自身本质的展开,也就是主动改变自身生存境遇的意志,即革命意志。在具体的语境中,列宁的主体特指共产党员,也就是普通的劳动者中具有革命意志的人。
毛泽东共产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
卡尔·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开始了全新的中国革命。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把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长期以来,在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曾盛行把
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
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中国革命也曾因此几乎陷于绝境。
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出发,通过调查研究,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给了中国共产党人以深刻的教训。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了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和
广州起义等大小近百次武装起义,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创建了
井冈山风景旅游区。这期间,毛泽东对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及其在革命中的作用,对土地革命路线,对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与红军作战的战略战术原则,对农村与战争环境中的无产阶级
政党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科学阐述,成功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这标志着
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1935年召开的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此后直至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党和毛泽东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毛泽东撰写了大量重要理论著作,深刻总结和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吸收抗日战争的新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特别是毛泽东系统而完整阐述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论证的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对指导中国革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这标志着
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在全国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发展。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集中体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论人民民主专政》《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主要著作中。
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长期艰苦斗争中,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工作,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主要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正是坚持了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他才能创造性地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提出系统的、完整的关于中国革命的科学理论、战略策略和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与此同时,
毛泽东思想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包括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等,都对它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它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聪明才智,是党和人民群众进行伟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
目的与主张
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它在发展上分两个阶段,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是共产主义。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它指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为丰富,人们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消灭了三大差别,实行共产主义公有制,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共产主义学说中的辩证逻辑思想,在探明私有财产的秘密就是异化劳动之后,
卡尔·马克思开始探索人类的救赎之路。这集中表现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一节。同样,这一探索运用的也是辩证逻辑,国民经济学所认定的事实和马克思所认定的“事实”不同。前者根据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和不矛盾律、排中律,而后者则把体现在异化劳动中的矛盾本身当作一个'‘事实”。一方面,马克思不是把““工资”与劳动、而是与异化劳动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马克思又从私有财产的角度研究了“资本的利润”和“地租”。在这之后,马克思不仅研究了私有财产之间的关系,而且研究了私有财产和劳动的关系。他认定异化劳动导致私有财产,尔后二者成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如果其中一方衰亡,另一方也必然衰亡,因此,它们遵循的不是同一律和排中律,而是对立统一律。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一节开头,
卡尔·马克思就指出,这种对立的外在表现便是劳动和资本的对立,而当它发展到顶点的时候,便到了矛盾解决的前夜。那么,矛盾是如何解决的呢,与知性的逻辑或形式逻辑从外面寻找动力不同,马克思认为矛盾的解决不能通过外在否定,而只能以自我否定的形式来实现。劳动是人的本质,异化劳动表现的则是人的异化的本质,私有财产无非是人的自我异化的表现。因此,
卡尔·马克思指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这是典型的辩证逻辑的表达。扬弃包括三个环节: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既然“私产”的对立面是“共产”,因此私有财产的扬弃与共产主义的生成必然表现为同一过程。
运用辩证逻辑,
卡尔·马克思详细分析了共产主义发展的五个阶段,前三个阶段对应的,正是作为私有财产的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的摒弃:(1)私有财产的普遍化和完成。逻辑上,这是私有财产的肯定阶段意义的摒弃。在这一阶段,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而国家变成了资本家,社会变成抽象的资本家,这种共产主义没有把握私有财产的真正本质,把人类历史上不能通过劳动和资本的对立所把握的东西全部抛弃了,它与人类的全部文化和文明相对抗,马克思将其称之为“粗陋的共产主义。” (2)政治的共产主义和经济的共产主义。逻辑上,这是私有财产的否定阶段意义的扬弃。这两种共产主义已经理解了私有财产的属人的本质,但仍然是从否定的方面,而不是从否定之否定的方面理解的。它已经不再用劳动或资本作为衡量人类财富的尺度,而是以政治权利或经济权利的大小作为衡量尺度。(3)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摒弃。逻辑上,这是私有财产的否定之否定阶段意义的摒弃。由于在这一阶段,私有财产的扬弃已经完成,由私有财产带来的所有矛盾便都得到了解决。不仅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得到了真正的解决,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也都不再存在。共产主义的前三个阶段是跟私有财产纠结在一起的,可以看出,
卡尔·马克思对于私有财产抱有历史的态度。对私有财产的摒弃不是抛弃,而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但共产主义的后两个阶段似乎与私有财产无关。实际上,由于马克思所说的“私有财产”是指资本,而不是指消费资料,私有财产的摒弃,其另一方面便是劳动的异化性质的摒弃,因此其逻辑结果便是人的存在的片面状态和局限状态的被摒弃。人的存在的片面状态的摒弃便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局限状态的摒弃便是人的完全独立或自由发展。
卡尔·马克思在这三个阶段之后又研究了共产主义的第四个阶段和第五个阶段(4)人的全面发展。异化劳动的目的只是维持人的肉体存在。到共产主义的第四个阶段,肉体存在已不成问题,由此,人可以“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也就是摆脱私有财产造成的人的片面化,不仅发展人的肉体本质,而且发展人的精神本质和社会本质。(5)人的完全独立或人的自由发展。自由是
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但异化劳动恰恰是人的不自由的状态,这种不自由来自于私有制造就的依赖性。随着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摒弃,人既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也摆脱了对人的依赖,从而获得了完全的独立。
卡尔·马克思这一思想与其后来著名的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是一致的:“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由对共产主义五个阶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共产主义并不是一个既定的目标,也不是头脑中对于未来的一种理想构图,而是遵循辩证逻辑,建立在物质生产发展基础之上的摒弃私有财产的运动。
卡尔·马克思并不满足于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式的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而是把它当作一个永恒发展的过程。因此,虽然“共产主义是被扬弃了的私有财产的积极表现”,但共产主义并没有终结历史,它的完成只是标志着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即人的社会的形式。“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马克思把共产主义之后的阶段,即人的社会形式的存在称为“
社会主义”。
主义,即价值追求。产,即生产资料。共,即生产资料公共所有。共产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通过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实现真正意义的公平正义、共同富裕、人人平等、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理想是以实现共产主义本质特征为基本内容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党的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和谐、最美好、最高级的社会形态,是党的不懈追求。
卡尔·马克思在正确认识人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这种心系天下的价值追求概括为“为人类的福利而劳动”。毛泽东同志将其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将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来阐述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代表人物
马克思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
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国际工人联合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
政党的缔造者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卡尔·马克思是
德国的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
资本论》《
共产党宣言》等。
马克思主要成就:1.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以一个全新的哲学形态终结了传统
形而上学,实现了哲学上的重大革命,使哲学成为真正现实的哲学。2.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性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由科学的哲学、
经济学、行为科学等科学理论组成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是人类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3.创立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
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的学说。学说的范围包括政治、哲学、经济、社会等广泛的领域。是在批判继承人类历史上一切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共产主义思想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它为全人类找到了通往未来社会的一把钥匙,为人类科学地揭示了“往何处去”的问题,它是人类思想史上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是否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深入科学地研究
卡尔·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任务,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1820-1895)
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全世界
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
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将马克思的大量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且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众望所归的领袖。
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自肩负起指导国际工人运动、整理和出版(或再版)马克思遗著、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各国年轻的社会主义活动家和理论家的重任。1885年7月,恩格斯在晚年承担了整理、出版
卡尔·马克思未完成的《
资本论》第二、三卷手稿的巨大工作,《资本论》第二卷出版。1887年1月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他还再版了
卡尔·马克思的其他著作以及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著名活动家威廉·沃尔弗、格奥尔格·维尔特等人的作品,并筹备出版马克思全集。1888年写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
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揭示了
马克思主义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阐释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889年7月,在恩格斯的指导和推动下,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即
第二国际)在巴黎召开。在他的关怀和指导下,第二国际联合各国工人
政党,开展了反对
无政府主义和改良主义倾向的斗争。1893年8月,恩格斯在欧洲大陆旅行期间出席了正在
苏黎世召开的第二国际的第三次代表大会。1894年12月,《
资本论》第三卷出版。
恩格斯在创立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在军事理论领域造诣很深、建树卓著。恩格斯同
卡尔·马克思一起,在批判地继承以往军事理论遗产和总结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战争、军队、军事学术和军事史的学说,为
无产阶级军事科学奠定了基础。恩格斯还就宗教、女性、文学、美学、
历史学等方面的问题发表了见解,不愧为一个世界级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列宁
列宁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他的笔名。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创立者,苏维埃国家的缔造者,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他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列宁主义。1887年,列宁中学毕业,进
喀山联邦大学法律系学习,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并被流放。1888年回到
喀山,成为喀山马克思主义小组的积极分子。1891年,列宁在
萨马拉组织了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一面学习和宣传革命理论,一面进行农村调查。
1893年,列宁移居
圣彼得堡,很快成为当地
马克思主义者公认的领袖人物。1895年,列宁把彼得堡各马克思主义小组统一起来,建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开始结合,为建立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工人
政党做了准备。
1903年7—8月,列宁出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1905年俄国革命爆发后,列宁在7月发表《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一书,批判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路线,指出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并与农民建立同盟,取得革命胜利的手段是武装起义。12月因反对沙皇的武装起义失败,列宁再次流亡到
巴黎等地。为回应关于革命前途问题的争论,他在1908年写成《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批判形形色色的主观唯心主义,并同党内的取消派、召回派进行斗争。1910年出席
第二国际哥本哈根大会,在合作社与党的相互关系问题上捍卫无产阶级革命路线。1912年1月,领导了在
布拉格举行的
俄罗斯社会民主工党的第六次代表会议。会议决定将孟什维克驱逐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从此布尔什维克正式形成为一个独立的
马克思主义政党。
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列宁于4月回到
圣彼得堡,发表《
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七月事变后,列宁转入地下活动,领导
布尔什维克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9月,写成《
国家与革命》一书,论述国家的起源、本质和消亡的经济基础,揭示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基本特点,强调在从
资本主义到
社会主义的整个过渡时期必须坚持
无产阶级专政。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领导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翌日,在全俄第二次
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做了关于《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的报告,并当选为苏维埃俄国人民委员会主席。1918年3月,在排除党内外的破坏干扰以后,与
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使苏维埃国家取得暂时的和平喘息时机。随即,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等文章中,提出了关于着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
1918—1920年,列宁领导全国人民击退14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动阶级的叛乱,使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巍然屹立在世界上。1918年8月,列宁遭暗杀,身受重伤。在疗养期间写成《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一书,揭露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对
无产阶级专政的诋毁和诽谤,批判考茨基的“纯粹民主”等谬论。1919年3月,第三国际(共产国际)成立。列宁亲自领导了共产国际的前四次代表大会。1920年5月,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总结
布尔什维克党的历史经验和俄国革命的国际意义,批评西欧一些成立不久的共产主义政党内部的“左”倾思潮。
1921年,列宁以
新经济政策代替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
论粮食税》等报告中提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一定程度内允许私营经济存在,利用商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工农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以逐步建立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制定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戒备
帝国主义对苏维埃政权的和平瓦解。
1922年5月,列宁在病中口授《
日记摘录》《论合作社》《
论我国革命》《
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文章和信件,拟订在
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的计划。1924年1月21日列宁与世长辞。列宁的一生是伟大的
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做出了重大贡献。
斯大林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苏联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战略家,
苏联大元帅。1879年12月21日出生于格鲁吉亚哥里城一鞋匠家庭。1894年入正教中学读书时参加革命活动。1905年12月在全俄布尔什维克第1次会议上与列宁第一次见面。1912年1月,在党的第6 次代表会议上缺席当选为党中央委员,并受党的委托,领导党中央
俄罗斯局的工作。1912年春负责创办《
真理报》。1912年底至1913年初,撰写了《
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
1917年 5月当选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10月主持党领导武装起义的革命军事总部,协助列宁组织和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胜利后,他担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国家监察部人民委员等职。在
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先后担任全俄中执委工农国防委员会委员、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和南方、西方、西南等战线的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转战各地,为保卫新生的
苏维埃政权建立了卓越功勋。1922年4月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党中央总书记。
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
约瑟夫·斯大林逐步成为
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1941年
苏德战争爆发后,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国防人民委员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并先后取得了莫斯科会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和
库尔斯克会战等一系列战略决战的重大胜利,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贡献。同时,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曾参加苏、美、英三国首脑在
德黑兰、
雅尔塔和
波茨坦举行的会议,在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巩固,制定打败德意日法西斯的战略决策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约瑟夫·斯大林担任
苏联共产党党中央总书记、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和
苏联武装力量部长,在
约瑟夫·斯大林的一生中,军事活动占有重要地位。他对苏联军事理论和军事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斯大林十六岁开始读《
共产党宣言》,十八岁开始读《资本论》,二十二岁之后写出一系列宣传
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如《俄国社会民主党及其当前任务》《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等。斯大林直至去世的前一年还在写《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约瑟夫·斯大林堪称一生都在学马克思主义。
1936年,
苏联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
社会主义改造,
约瑟夫·斯大林就宣布苏联己经“建成社会主义”。1939年,斯大林在苏共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我们正向共产主义前进”。1952年召开的苏共十九大则明确规定:苏共现在的主要任务是“从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最后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这种超阶段的理论还被写进了苏共的党章。
毛泽东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
湘潭市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
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
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936年-1976年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43年-1945年任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5年-1976年任中央委员会主席,1949年-1954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4年-1959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加入湖南起义新军。1913年-1918年在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习。1919年在
长沙市创办《
湘江评论》。1920年发起组织新民学会和
俄罗斯研究会,积极宣传
马克思主义。同年在
湖南省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和湖南省工团联合会总干事,领导长沙、
安源区等地的工人运动。
1923年6月,出席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参与中共帮助
孙中山改组
中国国民党的活动。在国民党一大、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任宣传部代理部长。1926年主办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11月到
上海市担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1927年到
武汉市任全国农民协会总干事,主持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此期间先后发表《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明确提出
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依靠农民同盟进行革命的主张,批评了陈独秀的
右倾投降主义,标志着
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当选为临时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湘赣边发动和领导
秋收起义,建立工农革命军第1师,后率部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率部与朱德、陈毅率领的
南昌起义余部会师后,组成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党代表。5月,在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特委书记,后任中共第四军
前敌委员会书记。6月,在中共六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在此期间的革命实践中,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思想,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惟一正确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1930年8月,任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前委书记兼总政治委员。1931年任中共中央苏区中央局委员,代理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同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
瑞金市成立,被选为主席。从1930 年12月到1933年2月,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先后粉碎了
中国国民党的四次大规模军事“围剿”。1933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35年1月,
长征途中,在贵州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1935年12月,针对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造成的危机,毛泽东在
瓦窑堡会议后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的报告,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1936年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担任这一职务直至逝世。为了迎接
中国抗日战争,提高干部水平,克服
教条主义,1937年写了《
实践论》《
矛盾论》哲学著作,丰富和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
辩证法。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领导人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写了《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论持久战》等著作,批判了亡国论、速胜论的错误思想,指明了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途径。1938年11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发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的讲话。
1942年号召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使中共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高度的统一,为战胜困难和取得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943年3月,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以后在历届中央委员会都连续当选为主席直到逝世。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发表了《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重要著作,阐明了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政策和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标志着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抗日胜利后,针对
蒋介石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现实,提出“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1945年8月,毛泽东亲赴
重庆市与蒋介石谈判,签订《
双十协定》。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毛泽东分析了双方力量对比,提出了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和打败蒋介石的政治方针与军事原则,在粉碎蒋介石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后立即转入战略反攻。1948年9月-1949年1月,指挥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接着,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发动
渡江战役,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
大西北,推翻了
中国国民党政府。1949年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重要报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规定了党在全中国胜利以后的各项基本政策。同年6月,发表《
论人民民主专政》,阐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性质及其内外政策。9月,主持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并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当选为主席。10月1日,在北京
天安门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头三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全国人民一面在国内完成了繁重的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任务,一面迫于
美国军队攻入北朝鲜、威胁中国东北部的形势,进行了
抗美援朝战争,同时迅速恢复了
国民经济。
1953年,按照他的建议,中共中央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有系统地实行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选举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年。1956年4月作《
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同年9月,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共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1957年2月,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内部和敌我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从50年代末开始,领导中共同苏共领导人奉行的大国主义和干涉、控制中国的企图进行了坚决斗争。70年代,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并开始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主要著作收入《
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
毛泽东书信选集》《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李大钊
李大钊,字守常,
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19年,他又发表了《
新纪元》《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
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20年3月,李大钊在
北京大学发起组织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
北京市人民反对日、英
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
张作霖、
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
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刑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意义与价值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总趋势,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认为,
社会主义社会只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人类社会真正的理想境界是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共产主义不仅要把人从私有制统治下解放出来,而且要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开辟无限广阔的前景。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这样一种经济社会形态。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是整个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它为人类找到了通往未来社会的一把钥匙,为人类揭示了“往何处去”的问题,它是人类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卡尔·马克思所理解的共产主义是一种完善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也是党的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90多年前的
俄罗斯“
十月革命”唤醒了知识分子对共产主义的追求,也为中国走向何处、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指明了方向。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是建立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是对当时
资本主义的科学分析,其中的某些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已经过时,但正如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所指出的“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
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研究和学习共产主义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纵观共产主义理论的重大意义,其历史及现实作用不容忽视。然而在对待共产主义理论的时候必须秉承科学态度,无论一个理论本身多么正确,都不应把它当成僵化的教条,只有与
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使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中,在以共产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前提下,也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这样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尽快地实现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要明白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共产主义思想自诞生之日起,其本身也一直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完善,虽然共产主义运动有过高潮,也走过低谷,但它始终不乏强大的生命力,它是在对前人思想进行批评和继承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本身也有其成长过程,正如
马克思主义者所指出的那样,他们并不期望在一个早晨突然进入理想境界,而是把实现最终理想看作一个有着不同历史阶段的过程。
参考资料
斯大林简介.广西柳州市统计局网站.202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