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崖沟“
挂壁公路”,地处
太行山腹地的锡崖沟,锡崖沟自古以来,因周围地势险要,几乎与外界没有交通,沟里人自给自足,自生自灭。进入20世纪六十年代后,沟里不甘闭塞,向大山宣战,一干就是30年,终于在悬崖峭壁上硬凿出一条“之”字形“挂壁”公路,创造了人间奇迹,成为罕见的人文景观。
锡崖沟“挂壁公路” ,地处太行山腹地的锡崖沟,是
山西省大地上一个非常普通的小山村,但它却又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小山村。40多年前,全村历经数代的不屈不挠的凿路壮举,使得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山村,如今却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区。
说起锡崖沟就不能不提村里人用30年时间开凿的“
挂壁公路”。锡崖沟位于
陵川县境最东端,晋豫两省交界处,全村200多户人家散居在面积为11.5平方公里的山沟里。这里群峰环列,沟壑万丈,世世代代的沟里人在这几乎与世隔绝的大山里繁衍生息,每日在悬崖峭壁上爬行,不知有多少人为此丧生,多少农副产品被抛弃。
锡崖沟村,它由十七个自然村组成,200多户人家,800多口人。他们的祖先是古代战乱和灾荒年代逃进山里来的。这里,四山阻隔,上山、下山全是悬崖绝壁。千百年来,他们过着自生自灭的原始人一样的生活,在沟里开荒、种地、植树、放牧、砍柴,俨然是一个“世外桃源”。解放后,他们也向往新生活,但闭塞的生存环境,让他们无法摆脱困境,大批的水果烂掉了,大量的药材沤了粪,烧了火。成群的猪羊赶不出山,人们生了急病,抬到半路就咽了气,山外的姑娘不往里嫁,除了换亲,只有打光棍。1962年,一位县委副书记来这里下乡,骑着马走到崖头找不到下山的路,把马也吓死了。回去以后,给锡崖沟拨了三千元钱,让他们修路。从此,他们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修路里程。
第三次修路,他们想凿一个洞钻出去,结果打了一百米,碴也不好出,烟也无法排,交通局技术员说“以你锡崖沟的条件,80年打不通,5代人不受益”,结果这个洞变成了“羊窑”。
三起三落,锡崖沟人二十年的奋斗与探索、是希望与失望的心灵煎熬,是汗水和着心血的挥洒与搏杀。三次筑路的失败,锡崖沟人并没有甘心,更没有死心。
改革开放的春风又一次点燃了锡崖沟人走出大山的希望。1982年1月1日,党支部又一次举起了筑路的旗帜。他们请来工程师,制定了“依山就势,顺崖凿洞,天窗排渣,螺施上升”的大胆创新的筑路方案。为了筹集资金,他们捧出了准备娶媳妇的积蓄,献出了当年过门的嫁妆,捐上了备下的棺材,变卖了菲薄的财产。村委会卖掉了集体的树木、牛羊、饲养室、连几间办公室也作了贷款的抵押。他们决心作一次破釜沉舟、决死一战。他们组成了党员攻坚队,
青年突击队,光棍决死队,妇女支前队,全村男女老少都扑在了修路上。
锡崖沟更多地被人用“景区”所替代。驱车行驶在苍劲狂野的险峰峻岭之中,旷古雄壮的大峡谷,安谧清幽的田园风光难以遮挡锡崖沟人在绝壁上“抠出”的这条挂壁路的风采。
挂壁公路隧道内壁上的岩石犬牙交错,当年人工开凿的痕迹明显。隧道侧面约每隔十来米就有一个开凿在崖壁上的四五平方米的天窗。胆大的游客小心翼翼地走到天窗边探出头去,下面就是万丈悬崖,让人眩晕。
王莽岭→东庙华村→挂壁公路→
锡崖沟村→青峰巍(老爷顶)→挂壁公路→河南榆树坪村(自然村)→
回龙村→
上八里镇锡崖沟挂壁公路于2009年7月荣登《中国路谱》典型
农村公路榜首,2010年9月入选新中国60大地标,2011年6月入选
山西省三晋十大新发现。锡崖沟挂壁公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精神内涵,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不可复制性,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遗产和人类创造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