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女作家罗莉·兰森第二部作品。《
纽约时报》《
华尔街日报》年度小说推荐,入围2007年柑橘文学奖,进入各大英美读书俱乐部年度小说榜单,已在全球被翻译成18种文字出版,英美读者口碑佳作、书店长销佳品。
内容介绍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年度小说推荐
★已在全球被翻译成18种文字出版
她们是“怪胎”,但你我未必就比她们正常!她们不需要怜悯,因为你我都不曾拥有她们那多彩的人生!
"我从未直视过妹妹的双眼,从未独自一人沐浴。我从来没和人说过悄悄话,也没有自己散过步。
有那么多事情我从未做过,可是啊,我却拥有如此多的爱!"
一个龙卷风肆虐的夜晚,露丝和露比姐妹俩诞生在了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处乡间医院。从降生世间的那一刻起,姐妹俩注定要拥有不平凡的人生,因为她们头部相连。
她们相拥相伴三十年,却永远不能相见。
她们连为一体,各自却要拼命活出自己。
她们分享着喜悦与悲伤,也心怀不为彼此所知的秘密。
她们一同背负生命,一同面对来自世间的异样眼光,也要并肩走向死亡……
这是“那两个女孩”的故事。
“这是一部温暖而不滥情、让人手不释卷的好书。”
——《柯克斯书评》
“创造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叙述者,是对作家能力的一项真正考验。在这部以连体双胞胎为主角的小说中,罗莉·兰森不仅做到了,还做到了两次……能读到这样一位细腻而敏感的作家的作品,是我们所有人的幸运。”
——阿瑟·高登(《艺妓回忆录》作者)
“无论我们是什么背景和出身,生命总是不断以爱、宽容和不幸来考验我们,本书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这对姐妹的特殊处境也赋予了这个故事特别的意义,而且兰森的字字句句萦绕在读者心间,饱含着梦想未竟的痛楚。角色如此鲜活,就好似你我身边的人……读到最后时,一定别忘记准备好面巾纸。”
“兰森的成功出人意料:本来可能是一本乏味无聊的小说,却被她赋予了一种对身份感和个体、相同与差异、正常与畸形的深沉思考。”
——《人物》杂志
“《那两个女孩》是一首歌谣,带着淡淡的忧伤讲述了一对异于常人的姐妹在
加拿大乡间那平凡又不平凡的人生……《那两个女孩》如同一幅用水彩描就的梦那般悄悄滑过,在日常的琐碎、人性欲望和人与人关系中发掘出生活的诗性所在……兰森的笔触温柔而开阔,把这两个女孩描写得可谓恰到好处,让人难以忘怀。”
——《纽约时报·书评》
作者介绍
罗莉·兰森(Lori Lansens)
加拿大女作家、编剧。自2002年出版首部小说以来,兰森获得了众多国际知名媒体和书评人的肯定和褒奖。她的作品技巧娴熟,情节动人,感情真挚,并多次入围包括柑橘奖在内的多个文学奖项。《那两个女孩》是罗莉·兰森的第二部小说。
创作源起
拉丹与拉蕾·毕贾尼
1974年1月17日生于伊朗。她们是一对颅部连体双胞胎,2003年7月8日在
新加坡进行分离手术失败后相继去世。
生平
她们出生在伊朗西南部一座名为菲鲁扎巴德的城市。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当时二人正在住院,而
主治医师在革命爆发后逃往
美国,混乱的情况下,二人同父母失散。她们随后被一位医生收养。几年后,毕贾尼姐妹才再次与亲生父母重聚,但她们仍选择与收养她们的医生一同生活。
因为二人是连体双胞胎,所以在学业选择上必须达成一致。拉丹想要成为一名律师,而拉蕾则梦想成为一名记者。最后,她们决定采用拉丹的选择。于是,她们一同在
德黑兰大学学习法律。
自从童年时起,姐妹二人就希望能够身体分离,拥有各自独立的生活。二人的性格有明显的差别,拉丹更为外向健谈,而拉蕾则比较内向。
分离手术
1996年时,她们就曾到德国试图说服医生为她们进行分离手术,但医生以手术风险过高为由拒绝了她们。
2002年,她们终于说服了
新加坡著名的神经科医生Keith Goh为其进行分离手术。虽然被告知手术风险非常之高,但姐妹二人仍然执意要进行分离手术。她们也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关注。
在新加坡经历了7个月的心理和相关评估后,2003年7月6日,分离手术开始进行。手术过程非常艰难,因为二人的大脑不光共用一根主血管,而且大脑组织也已经连为一体。新加坡当地时间(东八区)7月8日下午1点30分,分离手术完成。但因为术后并发症和大量失血,二人的情况仍然十分危险。下午2点30分,拉丹·毕贾尼因失血过多在手术台上去世。下午4点,拉蕾·毕贾尼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小说问世
众人唏嘘过后,这条新闻便很快被人遗忘。但是这个悲剧却给了作家罗莉·兰森灵感,2005年,《那两个女孩》出版,获得了读者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