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将至》是由马其顿、
法国、
英国联合制片的113分钟战争影片。该片由
米尔科·曼彻夫斯基执导,
凯特琳·卡特利吉、
拉德·舍博德兹加、
格莱戈尔·科林、拉宾娜·米特威斯卡、杰伊·维利尔斯等主演,于1994年9月1日在
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映。
该片分为“言语”、“面孔”、“画面”三个部分。战争中的修士保护一位被陷害的女孩;在伦敦,记者与丈夫在公共场合大吵婚姻矛盾,突遇恐怖袭击;久别家乡
北马其顿十多年的摄影师回家后,发现家乡包括种族矛盾在内的诸多问题,他尝试化解又无能为力。
马其顿。
阿尔巴尼亚穆斯林青年女子萨米娜正在逃避以迈特为首的一群匪徒的追捕,年轻的神父科瑞将她藏了起来。迈特和手下人闯入教堂搜索萨米娜,在教堂外安营扎寨。一夜之间,科瑞和萨米娜成为一对恋人。科瑞决定带萨米娜去伦敦找他当摄影师的叔叔。当他们双双逃出教堂之后,在路上遇到萨米娜的家人,家人责怪萨米娜闯祸,并强迫萨米娜留下,并且赶走科瑞。萨米娜想跟恋人一起走,被她哥哥开枪打死。
伦敦。
安娜·阿特金斯是一个
摄影机构的画报女编辑。医生告诉她,她怀孕了。她面临着选择,是回到关系疏远的丈夫尼克那里,还是离开尼克去找她的情人
亚历山大大帝。在工作室,安娜接到一个从
北马其顿打来的电话,有一个青年要找他当摄影师的叔叔。她看着一张马其顿的少女被枪杀之后躺在血泊之中的照片,这个世界到处都充满了暴力。亚历山大是一位曾经获得过
普利策奖奖金的摄影师,几年前他离开家乡马其顿来到这里。现在他做出决定要返回故乡,而且他希望安娜和他一起走。安娜有所犹豫,亚历山大很不耐烦地独自离去。在餐馆,安娜告诉丈夫尼克,她怀孕了,而且她打算和他离婚。尼克恳求安妮给他一些时间,他们之间的矛盾就会解决。同时,一个外国人和餐馆侍者争吵起来,结果被赶走。几分钟后,他回来了,开枪射击正在就餐的人们。安娜侥幸活了下来,尼克被打死。餐馆成为一片废墟。
马其顿。
亚历山大大帝回到故乡的村庄。不同民族的村民已经处于相互的敌视之中。第一个迎接他的是迈特手下的一个年轻匪徒。而安娜在伦敦,期望通过电话与亚历山大取得联系。亚历山大去看望初恋情人穆斯林女子哈娜。在那里,他受到村里的基督徒的蔑视。亚历山大的表弟在企图强奸哈娜的女儿萨米娜的时候,被萨米娜杀死。迈特一伙人绑架了萨米娜。夜里,哈娜来找
亚历山大大帝,恳求他保护萨米娜。亚历山大找到囚禁萨米娜的羊棚,要把萨米娜带走,亚历山大的一个亲戚开枪打死了他。安妮匆匆赶到,恰巧目睹了情人的死亡。
导演
米尔科·曼彻夫斯基出生在
北马其顿,中学毕业后移居
纽约。他一直从事着录像片、广告片和纪录片的拍摄。后来,他返回故乡,看到故乡已经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下,便产生了拍摄《暴雨将至》的想法。影片拍摄于
巴尔干半岛充满了冲突的20世纪90年代。
南斯拉夫解体后,分为六个独立国家,马其顿共和国便为其中之一,而这部《暴雨将至》是马其顿共和国的第一部电影。
该片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提名的马其顿电影。片中正在被
简·亚历山大拍摄的男人就是该片的导演
米尔科·曼彻夫斯基。《暴雨将至》是马其顿共和国的第一部电影。该片是米尔科·曼彻夫斯基的电影导演处女作。
影片由三个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三个故事独立成篇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无论是故事的主题
升华和人物的个性塑造都在这种结构独特的三段式影像中形成有机的紧密联系的整体。导演
米尔科·曼彻夫斯基的这部作品以实验性手法来处理时空与叙事形式,强调反暴力反战主题的后现代
结构主义。
影片所采用的互为因果的三段式结构在20世纪90年代,大胆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不按常理地将固有电影时空概念完全打乱的结构无疑是具有颠覆和革新意义的。影片并没有迷失在对时间和空间的探索之上而忽略了主题的表述,而是将一个包含了三次极具冲击力的暴力事件以一种摄人心魄的方式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影片中,的环状讲述结构象征了连绵不绝的战争和伤痛。时间不死,圆圈不止。生命是一个轮回的过程。每一个故事的起点也许就是另一个故事的终点。在每一个轮回中有着无法消弭的杀戮和仇恨,也同样也有着伟大的爱。每一次对和平和宁静的渴求都能让人们依稀看到其中的光亮和希望。
《暴雨将至》以一种不怎么合乎逻辑打破传统的表述给观众以一种非同寻常的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导演以一种克制和唯美的镜头视觉语言反向诠释了一个充满着悲伤的故事。但是在无望的爱情和民族的仇恨之间,导演也用精致唯美静谧的画面展示着
北马其顿天空中的点点繁星和苍穹下的如画大地,这其中饱蘸着导演对祖国一生的热爱。善良和嗜血共存,梦想与杀戮齐飞,生命在导演的镜头下显得无比的卑微,但又是那么沉重。时空错乱的循环中闪烁着的是智慧的思考与光芒。(
腾讯控股娱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