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燿(1722-1785),字朗夫,字青来,江苏吴江(今
苏州市吴江区)人。
清代乾隆官员,举顺天乡试后,历任
登州知府、湖南巡抚。因清节著称,被誉为天下第一。
人物生平
陆氏世居吴江芦墟,陆燿曾祖,元祖。父亲陆曾官保德州
吏目,位卑而德,精
汉隶,为官不名一钱,上司嘉其操守,常借口索取其书法作品而给予丰厚的回报,瓒却全部用于修保德官舍。燿自幼承庭训,笃志于学,事母家居,虽家无隔宿之储,却不以贫故少挫其志,奋励以古贤达自期。中乾隆十七年会试,授
内阁中书。会遭父丧,回乡守孝。服除后,入军机处,历户部郎中,皇上知其才,授山东
登州府知府,调
济南市,升任运河道按察使司、布政使司,既而
巡抚湖南省。
陆燿曾说:“院司贪,守令不能不贪。利莫大于阜民财,害莫深于夺民食。使上司不贪,则州县不致以苛累病民,何待督责敲扑愁痛之声入人骨髓哉!今或有抗差殴役生事变矣,此非百姓之过,有司之过也,亦非有司之过,大吏之过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铸就了他清廉为民的为官之道。
初至湖南巡抚任所,有位盐商抬来白金三万两。问其故,盐商说:“这是老规矩了。前任巡抚号称廉静,却也照收不误。今天先送这些,以后会按时送来。” 陆燿坚决不收,并且明言禁止再送。盐商为难地说:“如果大人不收,那么,这些白金就没有去处了。” 陆燿说:“那就用它如数平抑盐价吧!”一时间,
湖南省的盐价为之低。
非但大事如此,在小事上也不含糊。湖南水多,藕的价格很便宜,幕客们都肆意乱吃。有一天夜里,陆燿病了,很想吃
藕粉,可是巡抚衙门居然找不到如此价廉的藕粉,于是,只能派人四出求助。
陆燿为
巡抚时,正是
和珅当朝,全国各地的官吏以重金贿赂和珅已习以为常,但陆燿却从来不送一物,也不惧怕和珅借口嫁祸。哪怕是送给皇上,也只是一般土产而已,
爱新觉罗·弘历知道他廉洁,总是很高兴地接受他的土产。陆燿为
山东省布政使时,某次晋京入觐,守城门的
胥吏对封疆大吏入城必索重资,而陆燿实在身无长物,没带什么值钱的东西,只好把衣被放在城外,充作一般人员,仅带一个仆人入城。进城后,从朋友家借用被褥,用毕归还。
他不但为官清廉,教育子女亦称楷模,从不让他们仗着
老子是封疆大吏而搞特殊。在湖南巡抚任上,因有事要让他儿子还江南,临行,再三叮嘱随行的塾师陈驾千:“过郡县,勿使官吏知吾子。”且行李也很简单,一路上果真无人知道
巡抚之子过境,以实际行动做到了不扰民。他官至巡抚,却崇尚节俭,从不奢华,也懂得感恩。在箱子里一直珍藏着一件破棉衣,时常拿出来展视,说:“此吾风雪中就塾师读,吾母分己衣中絮足之,以衣我者也。”睹物思情,借以怀念自己的母亲,也以此告诫子女及随从要节俭为本。
对于民生问题,陆燿却能竭其所能。某年
湖南省大旱,那时恰逢陆燿有病在身,可是为了百姓,他还是拖着病体,每天冒着酷暑奋战在抗旱第一线,最后终于积劳成疾,因病离任。几天后,即
乾隆五十年六月二十三日卒,终年63岁。
人物成就
其时
岳麓区、城南两书院,肄业者多,经费不足。他出其积蓄,助为膏火。一生关心教化,重视书院建设。认为书院作育人才,当以立品为首务,词章次之。亲自厘订规章制度,切实执行。还提供借书条件,以保证清寒学生课外阅读。要求
生员循礼遵法、敦品力学。撰科场《条议》,论列杜绝弊端之各种措施,以期“振拔孤寒,而登实学”。在教育思想方面,重通经致用,致力经史,勿以“功利词章靡费岁月”。申戒学生严守法令、学规、考规,防止于预外事。著有《切问斋集》。
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经过
山东巡抚之手,呈送到了皇帝的御案。小册子仅数页,
爱新觉罗·弘历翻阅的时间很短,感叹的时间却很长。他随即下令,将这本讲述
番薯种植和保存的小书刻印,发行各地,推广实践。自此,百姓皆知“种薯之利,广为栽种,接济民食”,日益突出的饥荒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编写这本《甘薯录》的,是曾任
山东省按察使、布政使的陆燿。
陆燿的仕途生涯,大部分是在山东度过的。在任期间,他为政躬亲,讲求实务,或考察烟草栽培,或推广甘薯种植,或治理运河积弊,足迹踏遍齐鲁大地,任劳任怨,功效显著。他的巨著《切问斋文钞》,构成了他“崇实黜虚”经世思想的核心,而其编写、刊刻都是在宦游山东时完成的。
可惜的是,陆燿在此书颁行天下的前夕,因过度操劳病故于湖南巡抚任上,卒时仅留“敝衣数”而已。
知己鱼跃龙门,自己沉居蛰伏,陆燿虽衷心为
纪昀高兴,内心却也难逃“相对剥夺感”的煎熬。他在向纪晓岚祝贺的同时,也生了怀才不遇、迷茫前路的感叹。不过他的失落感没有持续多久,便迎来了人生的可喜转机。在随后公布的副榜——明通榜上,陆燿之名位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