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系统 (dynamical system)是数学上的一个概念。在动力系统中存在一个固定的规则,描述了几何空间中的一个点随时间变化情况。
基本解释
例如描述钟摆晃动、管道中水的流动,或者湖中每年春季鱼类的数量,凡此等等的
数学模型都是动力系统。在动力系统中有所谓状态的概念,状态是一组可以被确定下来的
实数。状态的微小变动对应这组实数的微小变动。这组实数也是一种
流形的几何空间坐标。动力系统的演化规则是一组函数的固定规则,它描述未来状态如何依赖于当前状态的。这种规则是确定性的,即对于给定的时间间隔内,从现在的状态只能演化出一个未来的状态。
概述
动力系统:
电力系统和动力部分的总和。其中,动力部分,包括火电厂的锅炉、汽轮机、热力网和用热设备;水电厂的水库、
水轮机等;
核电站的
核反应堆等。——广义电力系统
电力系统:由生产、变换、输送、分配、消费
电能的
发电机、变压器、
变换器、电力线路和各种用电设备(一次设备)以及测量、保护、控制等智能装置(
二次设备)组成的统一整体。
电力网络:由变压器、电力线路等变换、输送、分配电能设备所组成的部分常称电力网络,即电力系统中除发电机和电力用户以外的部分。
综述
自然界中常出现一些随时间而演变的体系,如
行星系、
流体运动、物种绵续等等,这样的一些体系,如果都有
数学模型的话,则它们的一个共同的最基本的数学模型是:有一个由所有可能发生的各种状态构成的集合并有与时间t有关的动态规律。这样,一个状态随时间t变动而成为状态。如果是
三维空间或一般地是一个
拓扑空间,时间t占满区域(),,动态规律还满足其他简单且自然的条件(见拓扑动力系统),则得一动力系统。这时,过每一点有一条轨线,即集合。,
如果X是一欧氏空间,或较广地是一光滑流形,且动力系统在每一处对t可微:则称这系统为常
导数方程组或常微系统S所产生。其逆,若X是紧致光滑流形,其上先给有常微系统S则据基本的
常微分方程理论,S恒产生一动力系统。这里,S是的,即S对连续地可微。
如上所述,
动力系统理论与常微分
方程定性理论中所探讨的内容似无多大的区分,然而有不同的侧面,动力系统着重在抽象系统而非具体方程的定性研究,其研究办法着眼于一族轨线间的相互关系,换言之,是整体性的。这整体性有些是
键线式的,也有些是统计式的;后者主要是遍历性。动力系统理论是经典常
导数方程式论的一种发展。
动力系统的研究,19世纪末期即已开端,早在1881年起的若干年里,(J.-)H.
亨利·庞加莱开始了
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的研究,讨论的课题(如稳定性、周期轨道的存在及回归性等)以及所用研究方法的着眼点,即为后来所说的动力系统这一数学分支的创始。G.D.伯克霍夫从1912年起的若干年里,以
三体问题为背景,扩展了动力系统的研究,包括他得出的遍历性
定理。在他们关心的
天体力学或
哈密顿系统的领域中,多年后出现了以
太阳系稳定性为背景的
安德雷·柯尔莫哥洛夫阿诺尔德-莫泽扭转定理。从1931年起的若干年时间里,以Α.Α.马尔可夫总结伯克霍夫理论、正式提出动力系统的抽象概念为开端,
苏联学者进一步推动了
动力系统理论的发展。
近二十多年来,动力系统的研究又产生了质的变化。这导源于结构稳定性的研究。这方面的主要成果许多是在X是紧致光滑流形M的情况下得出的。M上的C1常微系统S,如果充分小的C1 扰动不改变S的
相图结构,就称它为结构稳定的。也就是说:若M上任常微系统Z充分靠近S,则有M到其自身上的一拓扑变换把S的轨线映到Z的轨线(这里所谓充分靠近是就C1 意义下来说的)。结构稳定性这一概念之所以广泛为人们接受,是由于在实际应用中所取的
数学模型,比起真实现象来,往往经过了简化,因此要使所取模型成为有效,就希望虽有小扰动仍能有某种程度不变的结构。显然,从这个意义下的稳定性出发的
动力系统理论,不仅涉及每一单个常微系统的
相图的整体性,也要涉及同一
流形上由许多常微系统作成的集合的整体性,换言之,这是大范围的。
常微系统结构稳定性的概念首先由Α.Α.
安德罗诺夫和Л.С.
列夫·庞特里亚金于1937年就某类平面常
导数方程组提出,但隔了二十多年,在M.佩克索托给出了二维结构稳定系统稠密性
定理后,才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二维闭
曲面上的结构稳定系统不仅有较简单的相图结构,且任一C1 常微系统都可以由结构稳定系统来任意地靠近。在流形维数大于2时,是否也有同样的结论,这个问题激发了人们对微分动力系统的研究,后来清楚了,在高维情况下结构稳定系统的
相图一般很复杂,且稠密性定理不再成立。
以S.斯梅尔为首的数学家们在微分动力系统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影响历久不衰。比如具有双曲构造的紧致不变
子集到现在仍然是许多具体课题的根苗。既然高维情况下稠密性定理不再成立,这就介入了具有异常复杂性的分岔问题,但这也许更符合自然界中出现的一些“混沌”现象。近年来人们关心的洛伦茨奇异吸引子及费根鲍姆现象很有启发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已渗入到物理、
化学、生物等许多科学领域中。
分类
功率 system 由发电、变电、输电、配电和用电等环节组成的
电能生产与消费系统。它的功能是将自然界的
一次能源通过发电动力装置(主要包括锅炉、汽轮机、
发电机及电厂辅助生产系统等)转化成电能,再经输、变电系统及配电系统将电能供应到各负荷中心,通过各种设备再转换成动力、热、光等不同形式的能量,为地区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由于电源点与负荷中心多数处于不同地区,也无法大量储存,故其生产、输送、分配和消费都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并在同一地域内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电能生产必须时刻保持与消费平衡。因此,
电能的集中开发与分散使用,以及电能的连续供应与负荷的随机变化,就制约了
电力系统的结构和运行。据此,电力系统要实现其功能,就需在各个环节和不同层次设置相应的信息与控制系统,以便对电能的生产和输运过程进行测量、调节、控制、保护、通信和调度,确保用户获得安全、经济、优质的电能。
建立结构合理的大型电力系统不仅便于电能生产与消费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分配,减少总装机容量,节省动力设施投资,且有利于地区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更大限度地满足地区
国民经济日益增长的用电需要。电力系统建设往往是国家及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力系统的出现,使高效、无污染、使用方便、易于调控的
电能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各个领域的变化,开创了电力时代,发生了
第二次技术革命。电力系统的规模和技术水准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动力系统与控制《动力系统与控制》是一本关注动力系统与控制领域最新进展的国际中文期刊,由
汉斯出版社发行。主要刊登动力系统
控制理论及动力系统
控制工程方面的最新技术就研究成果报道。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为了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动力系统与控制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发展的交流平台。
研究领域:非线性系统控制理论、动力系统的建模、
仿真、动力系统稳定性分析、动力系统的
运动规划与自主控制、动力系统的鲁棒控制、随机系统控制、力学系统几何控制理论、多
耦合约束运动体
动力学与控制、多动力系统的协同控制、多智能体群体动力学、复杂力学系统结构动力学、振动与控制、运载工具系统动力学与控制、机器人系统动力学与控制、航天器结构动力学与控制、航天器姿态、轨道动力学与控制、飞行动力学与控制、水面、水下航行器动力学与控制、机电动力系统控制与优化、机电系统的故障诊断与
故障容许度控制发展简况在
电能应用的初期,由小容量
发电机单独向灯塔、
轮船、车间等的照明供电系统,可看作是简单的住户式供电系统。
白炽灯发明后,出现了中心电站式供电系统,如1882年T.A.
托马斯·爱迪生在纽约主持建造的珍珠街电站。它装有6台
直流发电机(总容量约670千瓦),用110伏电压供1300盏电灯照明。19世纪90年代,三相交流输电系统研制成功,并很快取代了直流输电,成为
电力系统大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以后,人们普遍认识到扩大电力系统的规模可以在
能源开发、工业布局、负荷调整、
系统安全与经济运行等方面带来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于是,电力系统的规模迅速增长。世界上覆盖面积最大的电力系统是
苏联的统一电力系统。它东西横越7000千米,南北纵贯3000千米,覆盖了约100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电力系统从5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到1991年底,电力系统装机容量为1460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6750亿千瓦时,均居世界第四位。输电线路以220千伏、330千伏和500千伏为网络骨干,形成4个装机容量超过1500万千瓦的大区
电力系统和9个超过百万千瓦的省电力系统,大区之间的联网工作也已开始。
此外,1989年,
台湾省建立了装机容量为1659万千瓦的电力系统。系统构成与运行 电力系统的主体结构有电源、电力网络和负荷中心。电源指各类发电厂站,它将
一次能源转换成
电能;电力网络由电源的升压变电所、输电线路、负荷中心变电所、配电线路等构成。它的功能是将电源发出的电能升压到一定等级后输送到负荷中心变电所,再降压至一定等级后,经配电线路与用户相联。
电力系统中网络结点千百个交织密布,有功潮流、无功潮流、高次谐波、负序电流等以
光速在全系统范围传播。它既能输送大量电能,创造巨大财富,也能在瞬间造成重大的灾难性事故。为保证
系统安全、稳定、经济地运行,必须在不同层次上依不同要求配置各类自动控制装置与
通信系统,组成信息与控制子系统。它成为实现电力系统信息传递的神经网络,使电力系统具有可观测性与可控性,从而保证
电能生产与消费过程的正常进行以及事故状态下的紧急处理。
系统的运行指组成系统的所有环节都处于执行其功能的状态。系统运行中,由于电力负荷的随机变化以及外界的各种干扰(如雷击等)会影响
电力系统的稳定,导致系统电压与频率的波动,从而影响系统电能的质量,严重时会造成电压崩溃或频率崩溃。
系统运行分为正常运行状态与异常运行状态。其中,正常状态又分为安全状态和警戒状态;异常状态又分为
紧急状态和恢复状态。电力系统运行包括了所有这些状态及其相互间的转移。各种运行状态之间的转移需通过不同控制手段来实现。电力系统在保证
电能质量、实现安全可靠供电的前提下,还应实现经济运行,即努力调整负荷曲线,提高设备利用率,合理利用各种动力资源,降低燃料消耗、厂用电和电力网络的损耗,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系统调度电能生产、供应、使用是在瞬间完成的,并需保持平衡。因此,它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调度指挥系统。这一系统实行分级调度、分层控制。其主要工作有:
①预测用电负荷;
②分派发电任务,确定运行方式,安排运行计划;
③对全系统进行安全监测和安全分析;
④指挥操作,处理事故。完成上述工作的主要工具是电子
计算机。
系统规划大型
电力系统是现代社会物质生产部门中空间跨度最广、时间协调要求严格、层次分工极复杂的实体系统。它不仅耗资大,费时长,而且对
国民经济的影响极大。所以制订电力系统规划必须注意其科学性、预见性。要根据历史数据和规划期间的电力负荷增长趋势做好电力负荷预测。在此基础上按照能源布局制订好电源规划、电网规划、网络互联规划、配电规划等。电力系统的规划问题需要在时间上展开,从多种可行方案中进行优选。这是一个多约束条件的具整数变量的非线性问题,需利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先进的计算技术。
研究与开发
电力系统的发展是研究开发与生产实践相互推动,密切结合的过程,是电工理论、电工技术以及有关科学技术和材料、工艺、制造等共同进步的集中反映。电力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还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对信息、控制和系统理论以及
计算机技术起了推动作用。反之,这些科学技术的进步又推动着电力系统现代化水平的日益提高。超导电技术的发展、动力
蓄电池和燃料电池的成就使得有可能实现
电能储存和建立分散、独立的电源,从而展现了电力系统重大变革的前景。
参考书目 M. W. Hirsch,The Dynamical Systems Approach to Differential Equations,Bull. AMS.(New Series), Vol.11,No 1, pp. 1~63, 1984. S. Smale,The Mathematics of
时间,Springer-Verlag,New York, 1980.
郝柏林:分岔、混沌、奇异吸引力、湍流及其他,《物理学进展》,3,pp.329~415,1983。 J.Guckenheimer and P.Holmes,Nonlinear Oscillations,Dynamical Systems and Bifurcations of Vector Fields,Springer-Verlag, New York,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