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敬亲(1819年3月5日-1871年5月17日),又名毛利庆亲,是
日本江户时代末期的大名、明治时代初期的政治家。他是
长州藩第13代藩主,也是安艺毛利家第25代当主。他在
江户城末期担任长州藩藩主期间,实施了一系列藩政改革,包括鼓励研究兰学、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及采用西洋炮术以增强藩的军事实力。他还曾主张“公武合体”,但在尊攘派的压力下转向尊王攘夷立场,并在1863年炮击下关的外国船只,推动了尊攘运动的发展。然而,他也因为政治上的摇摆不定而受到批评,被认为缺乏坚定的主见。晚年,他参与了奉还版籍的行动,并在1869年隐退。
毛利敬亲出生于1819年3月5日,是福原房昌(后来的毛利齐元)与一位来自Harada家族的女性所生的孩子。他的父亲最初是福原房纯的养子,后来成为毛利齐熙的婿养子,并继承了藩主之位。1836年,萩城遭遇了一场名为“申岁大水”的重大洪灾,导致敬亲的住所受损,他不得不暂时居住在御客屋里。
1837年,毛利齐元去世后,由于与毛利治亲姻族田安家的关系,敬亲成为了新的藩主。随后,他迎娶了齐广的女儿,并获得了
德川家庆赐予的名字“庆”,从而更名为毛利庆亲。
1838年,敬亲开始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实行质素俭约的政策、纠正货币流通问题,并任命
村田清风等人进行藩政改革。他还建立了藩校有备馆,加强对领内的了解,并在萩城进行了军事训练。此外,他对藩校和明伦馆进行了改革。
1853年,
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访问
日本,敬亲负责
相模国周边地区的警备工作。1858年,他秘密接受了
天皇氏的命令,支持尊王。同年,他采纳了周布政之助的建议,向
幕府提出了攘夷理论。在他的领导下,
长州藩采取了强硬的攘夷政策,并在1863年的下关事件中与外国军队交战。然而,他们在八月十八日政变后失去了在
京都的影响力,并在
池田屋事件中遭受了损失。
1865年,
高杉晋作推翻了保守派,成立了倒幕派。他们采用了西洋式的军制和新式武器,并在1866年结成萨长同盟。1867年,敬亲接受了天皇的讨幕密诏,并在1868年上京拜见
明治天皇,被授予左近卫权
中将的职位。
1869年,敬亲与其他藩主联合请求奉还版籍,并在同年6月被封为权大纳言。他将自己的家督之位传给了养嗣子
毛利元德,并于1871年3月在山口藩厅内殿逝世,享年53岁。
毛利敬亲的主要家臣包括一门八家和其他重要的人物,如根来主马、益田源兵卫、浦韧负、益田伊豆、宍戸播磨、井原主计、清水美作、根来上总、国司信浓、清水清太郎、志道安房、内藤佐渡、井原孙右卫门、冈部内记、汤浅速水、儿玉惣兵卫、福间
舍人、梨羽直卫、河内尊令、毛利舍、大西将曹、
天野九郎右卫门、粟屋刑部、林主悦、粟屋集太、出羽源八、中川卫士、高杉小忠太、汤浅忠右卫门、饭田左门、久芳安积、上山缝殿、佐伯丹下、儿玉主殿、毛利登人、三田杢、井上小丰后、有地藤马、小幡彦七、藤井一学、
大和国之介、榎本隼人、香川半介、八木隼雄、井原主水、杉德辅、儿玉准、高杉东一、
木户孝允、内藤五郎兵卫、平田新右卫门、上田寛治、神村斋宫、远藤太市郎、山添金之介等。
尽管毛利敬亲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他并未被列入贤侯之列。这是因为他在决策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立场,常常听从家臣的意见,被称为“就这样办侯”。这种态度导致
长州藩的外交政策随着不同的家臣而变化,从攘夷到开国再到攘夷。在两次长州征伐期间,他的态度也经历了多次转变。虽然最终由
高杉晋作领导的倒幕派取得了胜利,但也造成了长州藩内部的人才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