凳子对汉族人来说是“舶来品”。
东汉末年,西北民族进入中原,一种名叫“方凳”的高型坐具随之流入。
中国古代起居方式,在
南北朝前,仍是席地而坐。至南北朝,尤其是
北魏佛教的兴起,西方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原,因此,愈来愈多的高坐具出现了。至唐,绘画中的宫廷仕女们,便经常坐在精心雕刻和装饰的凳子上了。杌凳较之带靠背椅更为轻便,可见凳类坐具是我国古代能工巧匠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通过总结生活经验而设计改进的。
这种 凳子尺寸不等,最大的约两尺见方,最小的也有一尺。虽然外貌总体看来不过就是“长方形”凳子,但样式变化却让人感到“静中有动”,比如明代方凳,有的是一色木制,有的则在凳面镶嵌
大理石,还有的采用丝绳、藤条编织软芯,这是考虑到炎炎夏日坐起来清爽宜人。方凳可以与方几、方桌搭配使用,在古代众多家具中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