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斑枯病是由杨生壳针孢(Septoria populicola Peck)和杨壳针孢(S.poputi Desm.)引起的植物疾病,这些真菌属于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其有性型分别为杨生球腔菌(Mycosphaerella populicola Thomp.)和杨球腔菌(M.populi (Auersw.)Kleb.),隶属于子囊菌亚门、腔孢纲、座囊菌目。
杨属斑枯病广泛分布于多个地区,对多种杨树品种构成威胁,包括
毛白杨、
北京杨、
沙兰杨、
密叶杨、胡杨、
箭杆杨、
青杨等。其中,毛白杨受此病影响最为严重。当苗木和幼树感染此病时,会出现提早大量落叶的现象。
杨树斑枯病的主要侵害对象是树叶。患病初期,叶子正面出现褐色近圆形的小斑点,随后逐渐扩张形成多角形,中心部位呈现灰白色或浅褐色,而边缘则呈深褐色。随着病情发展,病斑内部会产生分散或轮状排列的小黑点,这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叶子背面也可能观察到类似的病斑和小黑点。病斑会相互融合形成大片区域,导致叶子变黄并过早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