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啄花鸟
啄花鸟科啄花鸟属动物
绿啄花鸟(学名:啄花鸟属 minullum):是啄花鸟科啄花鸟属的一种,由罗伯特斯温霍在1870年描述并命名。
形态特征
绿啄花鸟雌雄羽色相似。前额、头顶至枕暗橄榄绿色,各羽中央较暗呈褐色,眼先、额基和眉纹浅灰绿白色。背、肩、腰和尾上覆羽暗橄榄绿色,腰和尾上覆羽绿色稍浅淡,尾羽暗褐色具有窄的橄榄绿色羽缘,两翅覆羽褐色,除初级覆羽外,羽缘橄榄绿色,飞羽黑褐色,外羽缘橄榄绿色。头侧、颊、耳羽和颈侧淡橄榄绿色或灰橄榄色。颏、喉、胸和两胁呈黄绿灰色,腹中部和尾下覆羽浅黄色沾绿色,腋羽淡黄白色,翅下覆羽白色。虹膜暗褐色或灰色,上嘴暗褐色,下嘴铅灰色,脚暗紫褐色。体型很小,长约9厘米,雌雄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相似种厚嘴啄花鸟下体白色而具纵纹,体型亦较大。
大小量度:体重♂5-8克,♀5-7.5克;体长♂64-89毫米,♀66-83毫米;嘴峰♂8-10毫米,♀8-10毫米;翅♂43-49毫米,♀42-46毫米;尾♂20-27毫米,♀20-25毫米;跗♂10-13毫米,♀10.5-12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海拔山脚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的常绿阔叶森林和次生林、垦殖地、山间公路两侧的灌丛和人行道树上,比红胸啄花鸟适应人为干扰过的森林,包括某些、村寨附近的果园、花园、茶园,也更适应于在低矮的小乔木,灌丛内活动。自然栖息地亚热带或热带湿润的低地森林。
生活习性
留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有时亦成小群或与莺等其他益鸟混群。性活泼,整天不停的由树枝低处飞往高处,尤其喜欢在花朵盛开的树上或乔木寄生植物上活动和觅食,常光顾寄生类植物。性活泼,行动匆忙,常常在一棵树上啄食几个浆果后,又急匆匆的飞向另一棵树,在树上攀爬和觅食时,常将尾左右来回扭动。不时发出清脆单独的“chi-chi-chi”声。
以昆虫、植物果实、花、花蜜和种子为食,也吃少量昆虫、蜘蛛等动物性食物。
分布范围
原产地:孟加拉国不丹文莱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中国、泰国越南。区域灭绝:新加坡。游荡:中国香港。早期作者称在印度东北部发现的亚种,延伸至缅甸、老挝和中国南部的亚种为olivaceum,但被帕梅拉·C·拉斯穆森视为独立物种啄花鸟属 minullum(其中包括海南岛的minullum种群,现在更为狭义的称为绿啄花鸟)。
繁殖方式
繁殖期3-8月。营巢于树上,距地高1.5-12米。巢呈梨形,巢质柔软精致,通常悬吊在一个小的水平枝杈上,主要由植物纤维、棉花、蛛网、树叶等等构成,巢口位于巢中部。有时在外面盖一些绿色苔藓植物蜘蛛卵壳、松毛虫属粪便、小块树皮和树叶附在巢外面,营巢由雌雄鸟共同承担。1年繁殖1窝或2窝,每窝产卵2-3枚,卵白色,大小为13.0-15.9毫米×9.9-11.1毫米。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保护级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