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8超重型坦克
美国二战末期研制的坦克
T28超重型坦克,亦可以称之为T28坦克歼击车(曾被更名为T95型105毫米自行火炮车)是一款重装甲坦克歼击车的原型车,由美国军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设计,其用意在于利用厚重装甲突破纳粹德国的齐格菲防线,进行反碉堡以及反坦克作战,也被认为可用来加入对日本的登陆作战。只完成两辆样车,未投入量产。该车采用无炮塔结构,正面装甲厚达300毫米,可抵御德军88毫米反坦克炮的正面攻击。主要武器采用1门105毫米坦克炮
命名
T28坦克最早被定名为T28重型坦克("Heavy Tank T28"),但依据美国对于重型坦克的定义需要有旋转炮塔于是命为“T95型105毫米自行火炮车”("105 mm Gun Motor Carriage T95"),而后他因没炮塔原应归为驱逐坦克,但根据美国的分类,驱逐坦克是轻装甲的,故不符合。1946年又被重新更名为“T28超重型坦克”("T28 Super Heavy Tank")
研发历程
T28/T95设计用于攻击德国西部边境齐格菲防线的重型防御工事。而T28/T95选用的105毫米T5E1火炮对混凝土有很好的杀伤力,在摧毁重型防御工事方面极为有效。但是当车辆通过试验时,德国齐格菲防线已经被盟军攻破。因此,T28从未离开美国,而是在阿伯丁试验场(Aberdeen Proving Ground)作为工程研究和载荷试验车辆使用。
1943年,美国首次确定了对突击坦克的需求,军械部建议为作战准备25辆坦克。1944 年 3 月,军械部和陆军地面部队召开会议,同意建造 5 辆。1945 年 3 月,太平洋汽车和铸造公司获得了设计方案,并于 8 月完成了最终设计,焊接了第一辆车体。
由于该坦克没有炮塔,而是用一个固定的壳体来安装主武器,而且安装的 105 毫米火炮只能从-5°的俯角上升到19.5°的仰角,并从中心线的右侧10°移动到左侧11°,T28更像突击炮,1945年被重新命名为”T95型105毫米自行火炮车“,但在1946年6月,该车再次被重新指定为“超重型坦克T28”。
T28 原型车共生产了两辆。直到 1947 年,它们一直在阿伯丁试验场和诺克斯堡进行评估。1947 年,其中一辆 T28在尤马试验场进行试验时因发动机起火而严重受损,被拆解后出售报废。由于设计陈旧、维护成本高、重量大无法跨海运输等原因,T28 从未服役,但为了测试 "这种重型车辆部件的耐用性",T28 被保留了下来。由于陆军部决定停止开发这种重量的车辆,T28 项目于 1947 年 10 月终止。此时,T29 和 T30 炮塔重型坦克的设计已经完成。T29 在传统的旋转炮塔中安装了与 T28 相同的火炮。T30 配备了更大口径的火炮和更大功率的发动机。T29项目用于测试未来坦克设计的机械部件。
详细信息
外形与防御
由于不具备炮塔的关系,T28有着相对低矮并且类似独角仙的外型轮廓,不过当它达到满载的战斗重量时可重达86公吨。这重量中大部分来自厚重的铸钢装甲,厚度高达12英寸,比起德军八号坦克鼠式还要多出2又1/3英寸左右,连侧裙装甲版都厚达4英寸,是当时无出其右者。美国军队相信这样的厚度应该足够抵挡德国88毫米高射炮自1100码外的射击威力或者其他德军坦克主炮的威力。
机动越野能力
T28坦克由于采用福特汽车公司GAF V形八汽缸汽油引擎,引擎动力不足,仅仅能输出500匹马力,所以最高速只能达到每小时13公里(8英里),并且受限于与车体重量比例严重失衡的马力输出,不论在越野以及障碍物跨越方面上的性能都极其糟糕。“理论上”T28坦克可行驶于60°仰坡,不过只能越过24英寸高的障碍物,通过47英寸深的壕沟或浅滩;且T28与鼠式坦克一样,都面临无桥可渡的问题,因为实在没有桥梁足够承担它的重量。
T28坦克另外一个特性是采用四条M113装甲运兵车接地,以分散其庞大的自重;T28坦克在移防时必须先将外侧的履带与路轮拆解下来才能方便运输,同时将拆解下来的组件集中成一个单位一起拖走。因主炮炮管极长,在行驶中必需将主炮维持最大仰角,否则就有可能因为行进间炮口抵触地面或障碍物而导致炮基座严重毁损。
武器与火力
T28坦克采用105毫米65倍径T5E1主炮。另外有一挺勃朗宁M2重机枪,装置在车长的舱盖口前方。主炮初速可达每秒945 m/s,炮座右射界10°左射界11°,俯角-5°仰角+19.5°。
结局
原先美国陆军计划先生产5台原型车之后再量产25辆实车,不过最后只有2台问世并且未曾投入使用。其中一台在亚伯丁测试场(Aberdeen Proving Ground)上被运转中的引擎引起的大火造成严重损毁,另外一辆则被当作再生铁抛弃在贝尔佛堡后面的野战场上。在巴顿装甲骑兵博物馆的这一台就是从贝尔佛堡拖运到肯塔基州的诺克斯堡(Fort Knox)修复后用作永久展示。
与其他国家类似车辆的比较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命名
研发历程
详细信息
外形与防御
机动越野能力
武器与火力
结局
与其他国家类似车辆的比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