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痘疮病
鲤痘疮病
鲤痘疮病是一种医学症状,病原是疱疹病毒,大小为190纳米左右,该病主要危害鲤鱼、鲫鱼及高体雅罗鱼等,影响鱼的生长,流行于冬季及早春低温时及水质肥沃的池塘、水库、网箱内,当水温高于18℃后,会逐渐自愈,通过接触传播,也有人提出单殖吸虫、蛭、等可能鲺传播媒体。
病原体
疱疹病毒。大小为190纳米左右。
流行情况
此病早在1563年就有记载,流行于欧洲,在朝鲜日本及无哦也均有病例发生。主要危害鲤鱼、鲫鱼及圆腹雅罗鱼等,影响鱼的生长。降低鱼的商品价值,在越冬后期可引起病鱼死亡。同池混养的青鱼草鱼、鲢、、及赤眼鳟不感染。流行于冬季及早春低温时及水质肥沃的池塘、水库、网箱内。当水温高于18℃后,会逐渐自愈。通过接触传播,也有人提出单殖吸虫、蛭、鲺等可能鲺传播媒体。
症状及病理变化
早期病鱼的体表出现小斑点,以后增大、变厚,期形状及大小各异,直径可从1cm左右到数厘米,或者更大些,厚1~5毫米,严重时可融合成一片;增生物表面原为光滑,后来变得有些粗糙,呈玻璃样或蜡样,有时不透明;颜色为浅乳白色、奶酪色,以及褐色,在有血管分布处则呈桃红色。增生物为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的乳头状小突起,分层混乱,常见有丝分裂,尤其在表层,有些上皮细胞的核内有包涵体,染色质边缘化;增生物不侵入表基,也不转移。
诊断
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进一步诊断则进行生物组织切片,可见增生物为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异常增生,有些上皮细胞的核内有包涵体。
预防方法
1.加强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流行地区改养该病不敏感的鱼类。
2.升高水温及适当稀养也有预防效果。
治疗方法
1.二溴海因或溴海因全池泼洒,用量为0.2~0.3克/立方米。
2.碘伏全池泼洒,用量为0.2~0.3毫升/立方米。
3.同时内服三黄粉。
4.生石灰,排去原池水3/5,全池泼洒,调pH值为9.4,10h后加入新水。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病原体
流行情况
症状及病理变化
诊断
预防方法
治疗方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