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雷舰
海军水面舰艇
扫雷舰(mine sweeper)是用于搜索和排除水雷水面战斗舰艇,装备扫雷具,主要用于扫除港湾、海峡、航道等水域的水雷,为舰船编队航行担负导航扫雷和开辟雷区航道,在登陆作战中担负敌前扫雷等任务。按排水量和担负任务,分为舰队扫雷舰、基地扫雷舰、港湾扫雷艇等。
扫雷舰的雏形是19世纪末的扫雷具,日俄战争后,俄国海军率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批专门的扫雷舰艇。两次世界大战,扫雷舰迅速发展,新型水雷(如磁性水雷、感应水雷和音响水雷等)的出现以及大规模布雷行动使得各国国家研发新型扫雷具及扫雷舰艇。两次世界大战后,研制出了各种扫雷具,包括接触式、声式、电磁式、水压式和电磁音响复合式等。特别是扫雷直升机装舰使用,进一步提高了扫雷舰艇的扫雷能力。这些技术进步使得扫雷舰艇在战后的海上作战中能够更有效地排除水雷威胁,保障海上交通线的安全。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随着水雷的出现,人们开始探索如何有效地排除这些水下威胁。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最早的扫雷具应运而生。这种扫雷具实际上是一根带有浮标的钢索,由两艘船拖曳形成半圆形,在布雷区域进行扫雷作业。当钢索挂住锚雷的雷索时,扫雷具会将其拖至岸边。随后,人们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处理水雷:一种是人工拆除水雷的引信,使其失效;另一种则是使用炸药或火炮将水雷摧毁。
在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都尝试了使用双船拖曳扫雷具进行扫雷。然而,实践证明这种扫雷方式的效率低下且存在安全风险。因此,俄罗斯英国等国家开始研发新型的、由单船拖曳的切割扫雷具,例如俄国的“萧里茨”式扫雷具和英国的“水”式扫雷具。这些扫雷具配备了两根钢制扫索,每根扫索上有8把割刀,这些割刀安装在船尾甲母质上。当船只拖着扫索探测水雷时,一旦碰到雷索,割刀就会将其切断,从而使水雷浮出水面。随后,可以用火炮将其摧毁。在那个时期,用于扫雷的船只多为渔船拖船和挖泥船等,或者是由驱逐舰改装而成的扫雷舰。然而,由于这些改装过的扫雷舰存在航速过低、吃水较深容易触雷以及甲板布置扫雷具困难等问题,许多国家开始重视并建造专用的扫雷舰艇。
研制历程
根据日俄战争的经验,俄国海军率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批专门的扫雷舰艇。1910年和1912年,他们先后完成了150吨的首舰“明列浦”号和500吨的第二艘舰“火星”号的建造。这两艘舰艇上均装备了切割扫雷具,并成功地进行了扫雷作业。它们的成功建造和使用,为以后扫雷舰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罗斯英国德国等国家新建或用旧船改装了一批扫雷舰艇,以满足战争的需要。
装备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的扫雷舰艇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远洋扫雷舰,其排水量通常在500至800吨之间,航速为14至17节。这类舰艇装备有1至2门40至105毫米火炮,以及大型切割扫雷具。另一类是沿岸扫雷艇,其排水量一般在150至350吨之间,航速为10至17节。这类艇装有1至2门47至76毫米火炮,以及小型切割扫雷具。这一时期,在触雷炸沉的扫雷舰艇中,专门建造的舰艇与改装舰艇损失的比例为1:15,这说明专门建造的扫雷舰艇,性能优于改装的扫雷舰艇,它具有更好的扫雷适应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里,各国吸取了战争的经验和教训,重点发展了600至1000吨的远洋扫雷舰和60至100吨的扫雷艇。同时,在设计其他舰船时也考虑到了战时改装为扫雷舰艇的特殊要求。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新型水雷(如磁性水雷、感应水雷和音响水雷等)的出现以及大规模布雷行动(各种水雷约80万枚)使得许多国家加速研发新型扫雷具及扫雷舰艇。同时,大量其他舰船被改装为扫雷舰艇。此外,破雷舰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些破雷舰通常由商船改装而成,排水量从几千吨到万吨不等,船体结构更加坚固。舰上装备了强大的磁性线圈和发声器,能产生强大的磁场声场,专门用来销毁相应类型的水雷。
战后发展
战后扫雷舰艇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在舰型方面,除了传统的单体舰型仍占据主导地位外,还出现了双体扫雷舰,如法国的900吨双体型扫雷舰。此外,还研制出一些新型扫雷舰艇,例如反水雷母舰,该舰可携带扫雷艇和直升机,如美国的MCS-1“开斯基”号。同时,气垫扫雷艇和遥控扫雷艇也得到了发展,如英国的220吨SRN4型气垫扫雷艇和德国的“特洛依卡”遥控扫雷艇。
其次,在武备方面,战后研制出了各种扫雷具,包括接触式、声式、电磁式、水压式和电磁音响复合式等。特别是扫雷直升机装舰使用,进一步提高了扫雷舰艇的扫雷能力。这些技术进步使得扫雷舰艇在战后的海上作战中能够更有效地排除水雷威胁,保障海上交通线的安全。
生产历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德等国专门建造和改装了约3000艘扫雷舰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国家海军共建造了扫雷舰艇2262艘(不包括改装舰艇),包括扫雷舰1034艘,扫雷艇1228艘,其中德国812艘、美国778艘、英国435艘。
装备历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装备了525吨“M-38”级、英国装备了675吨“阿伯达尔”级、俄罗斯装备了210吨“突击手”级和1235吨“列兹维”级。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共动用了5000艘以上的扫雷舰艇。
结构特点
整体要求
扫雷舰艇通常设计成小吃水,安装减摇装置,进行扫雷时,因舰身先进入雷区,故要求扫雷舰艇本身具有较小的物理场,如磁场声场和压力场等均要小于其他舰艇,以增强防雷性能。而且造舰材料都采用无磁性或低磁性的材料,它们本身还需装上消磁装置。同时舰体结构也要相当坚固,有很强的抗冲击力,以降低舰艇触雷时的损失。扫雷舰艇的定位系统要求准确,以保证不致出现漏扫。扫雷舰艇一般要求较大的拖曳力,且采用可调螺距螺旋桨来满足正常航行和扫雷两个速度的要求。
扫雷具
扫雷具按工作原理可分为接触扫雷具和非接触扫雷具。
接触扫雷具
接触扫雷具是通过机械作用扫除锚雷、护雷具和漂雷的拖曳式扫雷具。可由双舰拖曳或单舰拖曳,主体是装有扫雷机件的钢索一扫索。扫雷时,将其展开一定的宽度和深度范围,处于这一范围内的锚雷、护雷具和漂雷,将被扫到并受到扫雷机非接触式扫雷具,通过模拟舰船物理场来诱爆。
非接触扫雷具
非接触式水雷具,由动力设备、控制系统和扫雷部分组成。动力设备,用以提供扫雷能源;控制系统和扫雷部分用以产生扫雷物理场,按扫雷物理场类型可分为磁扫雷具、声扫雷具、水压扫雷具和联合扫雷具。
结构类型
扫雷舰艇在设计上需要满足一系列特殊要求,以确保在扫雷作业时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水雷爆炸而受到的损害。这些要求包括浅吃水、低噪音,以及尽可能使用非磁性材料来制造船体和设备。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类型。
木结构扫雷艇
木材具有无磁性和密度小的优点,因此适用于建造小型扫雷艇。但是,随着艇体尺度的增大,保证总纵强度变得困难,木材的利用率降低,造价上升,而且维修保养困难,费用高昂。
铝合金结构扫雷艇
铝材同样具有无磁性和密度小的优点。然而,它的抗腐蚀能力较差,造价高,工艺复杂,不适合长期在海水中作业,保养也较为麻烦。
铝-木混合结构的扫雷艇
这种结构结合了铝材和木材的优点,具有无磁性。但是,铝骨木壳的混合结构需要使用铆接和螺钉连接,建造工艺更为复杂,造价高昂。此外,电化腐蚀和实木板蛀蚀问题严重,长时间海水浸泡会导致船体加重和结构强度下降。因此,这种结构类型采用不多。
钢质结构的扫雷舰艇
钢材是磁性材料,对于扫除磁性水雷来说不太适宜。但是,经过消磁处理的钢质结构扫雷舰艇在强度上有保证,可以增大船体尺度,装备更完善的扫雷设备与工具,提高扫雷能力和适应性。因此,目前的大中型扫雷舰艇多采用钢材建造。
增强塑料(俗称玻璃钢)扫雷艇
这种材料具有重量轻、无磁性的优点,是制造扫雷艇的理想材料。然而,由于工艺特殊和尺度限制,目前仅限于制造小型艇,并处于试用阶段。
原理
早期的扫雷舰通过带有浮标的钢索拖曳着扫雷具实施扫雷,这种扫雷具在钢索上装有割刀。当扫雷舰拖着扫雷具前进时,一旦碰到锚雷雷索,扫雷具将使雷索进入刀口被切断,锚雷就浮出水面,若无法切断雷索时,也能将水雷拖至水面,然后加以摧毁。
现在的扫雷舰通过先进的探雷声呐或其他手段发现水雷,再通过精密导航定位系统确定水雷的位置,还可以通过水下观测系统对水雷进行识别,然后遥控扫雷具或引导其他扫雷具销毁水雷。或者产生与水雷引信感应装置接近的电磁和音响模拟信号,使水雷引爆装置产生误动作。
分类
扫雷舰是一个泛称,涵盖了多种类型的扫雷舰艇,包括舰队扫雷舰、基地扫雷舰、港湾扫雷舰和扫雷母舰。这些不同类型的扫雷舰在体型、航速、排水量以及任务职责上有所区分。
舰队扫雷舰
也被称为大型扫雷舰,具备较高的航速和较大的排水量,能够清扫水面下50至100米深的水雷。这使得舰队扫雷舰在开放海域和深水区域执行扫雷任务时具有显著的优势。
基地扫雷舰
中型扫雷舰艇,通常被配置用于清扫水面下30至50米深的水雷。这种类型的扫雷舰在保持一定航速和机动性的同时,也能够在相对较浅的水域执行扫雷任务。
港湾扫雷舰
小型扫雷舰艇,特别适合在浅水区和狭窄的航道中执行扫雷任务。由于它们较小的体型和卓越的机动性,港湾扫雷舰能够轻松地进入复杂的港口和航道,有效地清除水雷威胁。
扫雷母舰
大型支援舰艇,排水量达到数千吨。它的主要职责是为其他扫雷舰艇提供支援和保障,包括供应物资、人员运输以及提供必要的后勤服务。扫雷母舰通常不直接参与扫雷作业,但它在整个扫雷行动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援作用。
服役情况
采用国家
俄罗斯于1910年和1912年先后建成150吨的首舰“明列浦”号和500吨的第二艘舰“火星”号,舰上装有切割扫雷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德等国专门建造和改装了约3000艘扫雷舰艇,有德国1916年建造的525吨“M-38”级、英国1917年建成的675吨“阿伯达尔”级、俄国1916年建成的210吨“突击手”级和1915年用小型军舰改装的235吨“列兹维”级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国家海军共建造了扫雷舰艇2262艘(不包括改装舰艇),较为有名的扫雷舰有苏联的“波卢欣”号、英国的“阿尔杰里”号和“MMS-1001”号、美国的“奥克”号和“阿尔巴特洛斯”号等。
苏联曾是拥有扫雷舰艇最多的国家,拥有扫雷舰艇最多的年代是1961~1965年,有大中小型各300艘,一共保持在900艘以上,约占当时世界扫雷舰艇总数的37%。进入70年代以后,苏联满载排水量750吨的“娜佳”级、400吨的“索尼亚”级和135吨的“利达”级具有代表性。
美国在50年代主要建造了4级扫雷舰艇,以780吨的93艘“敏捷”级比较有名。进入60年代以后,美国基本上没有建造新型扫雷舰艇,只是用旧船改装了一些扫雷舰。
实战运用
1945年3月,美国军队冲绳岛的登陆作战中,动用122艘扫雷舰艇,在14天中清扫了约3000平方海里水雷障碍,销毁了1844枚水雷,有力地支援了这次登陆战。
1946年在英国组建了国际扫雷委员会,11个国家的1597艘扫雷舰艇,分4个地区在东、西、北欧进行联合扫雷,在1951年该委员会撤消时,清扫水域面积共250000平方海里,销毁水雷38793枚。
1950年10月的朝鲜元山港水雷战中,美国派出6艘扫雷舰艇,花了15天时间,扫清了一条到达元山港的安全航道,共扫除了225枚水雷,损失3艘扫雷舰艇;1984年的红海扫雷中,美、苏等10多个国家派出30多艘反水雷舰艇,花了一个多月时间,仅扫爆了10多枚水雷;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英等四国海军在波斯湾出动13艘反水雷舰艇,发现了伊拉克布放的水雷153枚,只清除了其中的97枚。
部分型号
复仇者级
“复仇者”级总长68.3m,舰宽11.9m,吃水3.7m,满载排水量1312t,航速13.5kn,人员编制81人。“复仇者”级作为反水雷战舰,动力装置配置得较为复杂,既有高速航行用的主机,也有低速猎雷航行用的电机。其中航行主机为4台柴油机,持续功率2400马力;猎雷时使用的2台推进电机,功率400马力;双轴推进,带动2具可调距螺旋桨;1台首部喷水助推器,功率350马力。其中舰载武器为2挺12.7mm机关枪,而且主要是用于消灭浮在水面的水雷,电子设备主要有对海搜索雷达、导航雷达、变深声呐,用于主动猎雷。舰上装有(超高频)卫星通信系统。“复仇者”级兼备猎雷和扫雷功能。其中猎雷作战时,当猎雷声呐发现水雷目标后,可放出2部遥控灭雷具进行处理,可用灭雷具上携带炸药包将水雷炸毁,也可用割刀将雷索切断,浮出水面后,由机枪销毁。扫雷工具有SLQ37(V)2型电磁/声响扫雷具、SLQ38O型机械扫雷具。
12700型扫雷舰
2011年9月22日,12700型扫雷舰首舰在圣彼得堡的涅夫斯基江南造船铺设了龙骨,最初预测该舰将于2012年下水,在2013年交付海军,该舰长62米,宽10米,吃水3.68米,正常排水量620吨,满载排水量890吨,该舰船体采用玻璃钢增强材料真空整体成形建造而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玻璃纤维舰体,12700型扫雷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复合材料船,使用玻璃钢增强材料这样的非磁性材料,可以避免触发磁性水雷,保证扫雷舰自身的安全。
081A扫雷舰
081A型扫雷舰是081型“涡驰”级舰的改良型衍生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共列装4艘081型舰和6艘081A型舰。081A型扫雷舰是解放军海军最大的扫雷舰。其满载排水量为1009.5吨,舰长67.6米,宽10米,前甲板武装有一门H/PJ14型单管30毫米舰炮。
发展趋势
如今的扫雷舰早已不止担任扫雷的任务了,它们还有攻击设备,并兼具运输、护航等功能。
参考资料
详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数据库.2023-12-26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研制历程
装备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后发展
生产历程
装备历程
结构特点
整体要求
扫雷具
接触扫雷具
非接触扫雷具
结构类型
木结构扫雷艇
铝合金结构扫雷艇
铝-木混合结构的扫雷艇
钢质结构的扫雷舰艇
增强塑料(俗称玻璃钢)扫雷艇
原理
分类
服役情况
采用国家
实战运用
部分型号
复仇者级
12700型扫雷舰
081A扫雷舰
发展趋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