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干臣(1899年—1935年),又名干成、耐寒、矿涛,化名黄春山、何越,出生于湖北省英山县,1919年考入安徽省立师范学校,1921年4月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共顺直省委军委书记。
1935年1月中旬,在上饶、德兴间怀玉山地区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35岁。
革命历程
1924年5月,彭干臣与许继慎等人被安徽党组织选派考入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后在军校教导团任连党代表,为中共黄埔军校特别支部委员。
1925年1月,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东征作战,因战功显赫升任营党代表,6月被党组织调到上海开展工人运动,10月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军事班学习,与朱德等同班。
1926年秋,彭干臣奉命提前结业回国,加入叶挺独立团参加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10月独立团扩编成立第二十四师,叶挺任师长兼任武昌卫戍司令,彭干臣任卫戍司令部参谋长、代理武昌卫戍司令。
1927年3月,彭干臣按中央指示,带领一批军事骨干秘密潜回上海,参加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协助周恩来指挥南市区工人作战。5月护送周恩来到武汉。
大革命失败后,彭干臣潜回家乡组织革命活动,后赴南昌参与起义的组织发动工作。南昌起义第二天,彭干臣被任命为南昌市公安局局长兼卫戍司令。南昌起义部队在广东潮汕失败后,彭干臣历尽艰险,经香港从海路潜回上海,从事秘密革命工作。
1929年春夏之交到1930年5月,在周恩来领导下参与在上海举办的中央军政干部训练班,在白色恐怖的险恶环境中培养训练了一大批军政领导干部。
1929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彭干臣为中共中央军事部军事委员会委员。
1930年5月,彭干臣被中央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到奉天(今沈阳)秘密组织东北地区的军事斗争。10月遭追捕被迫潜回上海。12月到天津任中共顺直省委军委书记。
1931年夏,被调回上海,协助周恩来领导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并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1932年春,彭干臣奉中央指示到闽浙赣苏区,先后任红十军参谋处长、新十军参谋长,参与指挥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作战,协助方志敏率部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苏区。
1933年,任彭(湃)杨(殷)陆军学校教育长、校长。
1934年11月,参加方志敏领导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于浙赣、皖赣边,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发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减轻中央红军的压力。
1935年1月中旬,在上饶、德兴间怀玉山地区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35岁。
为烈士立碑
1923年12月入党,1924年5月黄埔军校成立时的第一期学员,1927年初成为时任武昌卫戍司令叶挺的参谋长,1927年3月协助周恩来组织指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时任南昌市公安局长兼卫戍司令,1932年2月赴赣东北苏区在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任军参谋长,1935年1月在赣东北的怀玉山地区率部与敌激战,壮烈牺牲,年仅35岁。
这是一份十分光辉耀眼的革命斗争履历,它的主人公,就是彭干臣!
然而,在1997年之前公开出版的党史、军史资料中,彭干臣却长期默默无闻!南昌起义纪念馆没有关于他的资料!
1990年7月,时任南京军区司令部编研室机要参谋王建丰赴上海参加《军事大辞典》审稿会,受友人之托为在上海的彭伟光带了一点物品。交谈中,彭伟光告诉他们,其父彭干臣是南昌起义时南昌市公安局长兼卫戍司令。这一说法引起了他们的疑问。因为,此前的史学界一直认为南昌起义时南昌的公安局长是朱德。
1991年7月,王建丰来到了解放军档案馆。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资料中,他找到了东征、北伐中对彭干臣的记载,找到了涉及彭干臣的有关历史当事人的回忆文章等大量有价值的史料。11月,王建丰在南昌浩繁的档案材料中找到了几张民国16年(1927年)8月出版的《江西工商报》和《民国日报》。其中,在《民国日报》当日的“南昌十日记”专栏中,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宋庆龄,以及贺龙等于8月1日发布的18项命令,其中一项命令称:派南昌公安局长彭干臣管理南昌卫戍事宜,此令。在同一版面关于8月3日的部分内容中,又明确记载着“8月3日,南昌卫戍司令兼公安局长政委彭干臣”。
1992年7月21日,《解放军报》第三版刊登了朱清泽、王建丰联合署名的文章,《多年谜案终于有了答案——南昌起义时的公安局长兼卫戍司令是彭干臣》。这一重要史学研究成果,被军内外10多家报刊转载。不久,《上海军事志》、《军事大辞典》也都增补了“彭干臣”这一条目。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中也补充展出了彭干臣烈士的照片、遗物,介绍了他的光辉事迹。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分别拍摄了反映研究彭干臣革命活动的《军旅一瞬间》和《英烈追踪》等电视片。
1996年7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为彭干臣烈士立碑。
1997年5月26日,彭干臣的墓碑终于安放在了上海龙华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