胀论
胀论
《胀论》是一篇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散文作品,作者身份不明。该作品主要探讨了胀病的病因、病机、分类以及治疗方法等。
文献内容
病因与病机
胀病的病因多由寒气逆上,正邪相攻所致,导致营卫之气无法正常运行,进而引发胀病。病机方面,胀病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具体表现为脏腑之间的协同作用出现问题。
分类与治疗
胀病的分类是根据其所累及的脏腑及其伴随的病症特征来进行区分的。治疗方面,《胀论》强调首先使用泄法去除病邪,随后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调理措施。
原文
黄帝询问岐伯:“脉象在寸口有何表现能体现胀病?”岐伯答道:“脉象洪盛坚实而滞涩的,就是胀病。”黄帝又问:“如何判断脏腑的胀病?”岐伯解释:“阴脉胀在脏,阳脉胀在腑。”
黄帝继续追问:“气机异常引起的胀病,是发生在血脉中还是脏腑内部?”岐伯回应:“三者均有异常气,但并非胀病发生之处。”黄帝表示不解,请求进一步阐述。岐伯阐明:“胀病位于脏腑外部,挤压脏腑,扩张胸胁,使皮肤肿胀,因此称为胀病。”
黄帝提出疑问:“为何五脏六腑虽名称不同,却在同一区域内,其功能却不尽相同?”岐伯详细描述了各个器官的定位和功能差异,以此解释不同的症状表现。
岐伯还介绍了胀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通过观察脉象和症状来确定疾病的性质,以及采用针灸疗法快速缓解胀病。
译文
黄帝请教岐伯:“请问胀病的脉象在寸口有何特殊表现?”岐伯回答:“脉象洪盛坚实而滞涩的,即是胀病。”黄帝接着问道:“如何辨别脏腑的胀病?”岐伯解释:“阴脉胀在脏,阳脉胀在腑。”
黄帝再次提问:“气机异常引起的胀病,是发生在血脉中还是脏腑内部?”岐伯回答:“三者均存在异常气,但不是胀病发生的场所。”黄帝希望得到更详细的解答。岐伯解释:“胀病发生在脏腑外部,挤压脏腑,扩张胸胁,使皮肤肿胀,因此称之为胀病。”
黄帝疑惑:“为什么五脏六腑虽然名称不同,却在同一区域,但功能却不一样?”岐伯详细讲解了每个器官的特定位置和功能,以解释不同的症状。
岐伯还讲述了胀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通过观察脉象和症状来确定疾病的性质,以及采用针灸疗法迅速缓解胀病。
作者争议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原地区最早的经典文献之一,也是传统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传说是由黄帝撰写的,因此得名。然而,普遍认为这部著作最终成形于西汉,作者并非一人,而是由历代黄老医家不断补充和发展而成。《淮南子·修务训》提到,将其命名为“黄帝”,是为了追溯源头,彰显中国古代医药文化的悠久历史。实际上,这是一部集合了多个时代智慧的作品,而非出自单一作者之手。
参考资料
黄帝内经(上下).豆瓣读书.2024-09-17
目录
概述
文献内容
病因与病机
分类与治疗
原文
译文
作者争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