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旋
飞行迎角超过临界迎角后的非正常飞行状态
尾旋是飞机在超过临界迎角后绕其自身的三根轴自转的同时、重心沿陡的螺旋线航迹急剧下降的自发运动,又称螺旋。
飞机尾旋的成因与失速有直接关系,一般是因为飞行员操作不当造成飞机迎角过大或遇到突风而发生的。
尾旋的特点是迎角大,螺旋半径小,旋转角速度高,下沉速度大。
定义与特征
在尾旋发生过程中,飞机沿着一条小半径的螺旋线航迹一面旋转、一面急剧下降,并同时绕滚转、俯仰、偏航三轴不断旋转。其运动特点是迎角大,约20度-70度;螺旋半径小、只有几米;旋转角速度高、达每秒几弧度;下沉速度大,达每秒百米,尾旋不是飞机的正常飞行状态。
造成原因
飞机尾旋的成因与失速有直接关系,具体情况因机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是因为飞行员操作不当造成飞机迎角过大或遇到突风而发生的。尾旋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两侧机翼出现不协调的失速,飞机会围绕失速严重的一侧机翼方向旋转。当飞机一侧的机翼先失速,另一侧后失速时,由于两侧升力的不平衡,飞机会在空中翻转。这时飞机的自身重力大于机翼提供的升力,所以飞机会进入一种螺旋下坠的状态,即“尾旋”。
为了训练飞行员遇到尾旋时的处理能力及研究尾旋的改出方法,某些机动性较高飞机,如歼击机、教练机,允许有意进入尾旋并改出。采用失速特性较好的翼型和机翼平面形状,尽量使质量沿机冀机身分布合理,减少大迎角时机翼、机身对尾翼的遮蔽以提高舱面效率等,是保证飞机具有满意尾旋特性所经常采用的设计措施。
尾旋分类
根据飞机是由正飞或倒飞进入,尾旋又分为正尾旋和反尾旋。根据尾旋时飞机俯仰角的不同,尾旋还可分为陡尾旋、缓尾旋和平尾旋。
尾旋运动的阶段
尾旋(螺旋)分为四个阶段:进入阶段、初始阶段、稳定阶段和改出阶段。
进入阶段
进入阶段是指飞机开始失速、进入旋转前的阶段。
飞机会产生剧烈的抖动和震颤。在这个阶段,由于飞机还没有完全进入自旋状态,所以飞行员驾驶飞机脱险还是比较容易的。
初始阶段
初始阶段是自飞机开始失速、进入旋转开始至螺旋稳定形成的阶段,此阶段飞机的空气动力和惯性力没有达到平衡,对于大多数 飞机来说,在初始阶段飞机一般需要旋转两周。。这时, 机翼完全失速,舵面的效率很低,飞机会以每秒几百米的速度迅速下落。此时的飞机已经很难控制,想要从尾旋中脱离的话,飞行员需要想尽办法使飞机停止旋转,然后低头向下俯冲来加速。
稳定阶段
稳定阶段是指飞机的旋转角度、空速及下降速度等都趋于稳定,空气动力和惯性力已达到平衡的阶段。
改出阶段
改出阶段是指自实施改出动作开始至螺旋 完全停止的阶段。
在改出阶段,飞机会向下俯冲。此时,飞机相对空气的速度会迅速增加,机翼的升力有所恢复,舵面效率也重新提升。当速度达到一定值时, 飞行员就可以顺利将飞机拉起,脱离尾旋状态。
改出方法
尾旋是飞机失速后机翼自转而引发的,其中“失速”和“自转”是进入尾旋的关键,因此改出尾旋的关键就是“阻止自转”和“改出失速”。中国空军在上世纪70年代针对空尾旋的问题,自主探索出一套改出尾旋的操纵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平、中、顺”。
“平”是指发现飞机进入尾旋后,立即放平舵;“中”是将驾驶杆中立;“顺”是判明飞机自转方向后,向飞机旋转的方向压杆,制止飞机滚转后,推杆过中立,改出失速,退出俯冲状态。这种操纵方法在航空兵部队中进行普及训练,使飞行安全状态得到明显改善。
反尾旋装置
抗尾旋伞
抗尾旋伞通常安装在飞机尾部,由伞阻力的法向分力提供一个使飞机机头下俯的力。使迎角减小到失速迎角以下。 尾旋改出后抛掉伞。
对于尚处于试飞阶段的新型飞机,尾旋特性尚不完全清楚,为降低尾旋风险,确保试飞员及测试设备的安全,就是在机尾部装上一具抗尾旋伞,进入尾旋后,试飞员按下放伞按钮,伞衣会产生制止飞机滚转的气动力,并使飞机下俯。改出尾旋后,再将伞抛掉。抗尾旋伞只会在试验试飞的飞机上采用,对于作战飞机,仍然需要飞行员精通飞行原理,改出尾旋。
反尾旋火箭装置
反尾旋火箭的推力大小取决于药栓,一次使用。 通过电点火器点燃主火药,主火药工作 2.8~3.35秒左右。使爆炸螺栓引爆,打开一端堵盖使喷口外露,火焰喷出产生反推力。机翼两侧的火箭,每枚只打开一端喷口且使两枚火箭的喷口相反,从而产生一个反尾旋力矩
尾旋试飞
2005年3月15日,中国民用飞机首次尾旋试飞,孔翔和一名外籍试飞员成功地完成了小鹰500飞机46个尾旋的进入和改出。当试飞结束后,外籍试飞员在孔翔的飞行记录簿上填写了充分肯定的评语,并郑重地说:“这是我第一次给中国试飞员填写尾旋试飞记录,从此中国也有了自己的小型民机尾旋试飞员”。
尾旋事故
1962年,有两位试飞员为了测试三叉戟客机的失速尾旋特性,通过逐渐增加迎角来降低空速,在越过临界迎角后,三叉戟客机开始保持爬升姿势并快速下降,进入深失速状态。不一会 儿,一侧机翼开始失速下坠,飞机进入尾旋状态。此时飞行员立刻偏转 方向舵使另一侧机翼下坠。飞机左右摇晃,直至机头缓慢下倾进入俯冲状态,才逐渐恢复正常。 两位飞行员逃过一劫。 此次事件使得民航客机开始增配失速自动警报系统,又称驾驶杆抖振器。当客机失速时, 失速自动警报系统会被激活,驾驶杆开始抖动以引起飞行员的注意。除此之外,客机还增配了失速挽救系统,又称自动推杆器。当客机失速时,如果飞行员没有理睬失速警报,失速挽救系统会自动调整俯仰角,降低飞行迎角。这些技术一是客机防尾旋的重要手段。
1985年,在空战电影《壮志凌云》的拍摄期间,美国海军特技飞行员在驾驶F-14战斗 机拍摄电影中的尾旋改出镜头时,改出失败,出现了机毁人亡的重大事故。
1970年2月2日,盖瑞•福斯特 上尉驾驶F-106截击机进行空战训练时意外进入尾旋状态,飞机的飞行高度迅速从11500米降到4500米,经历了多次改出失败后,福斯特上尉选择了弃机逃生。而他弹射逃生时的火箭弹射座椅给了飞机一个反冲力,刚好使得飞机低头进入俯冲加速阶段,顺利脱离了尾旋状态。这架飞机最后以一种完美的降落姿态落在了一片玉米地里,除了机腹蒙皮擦伤外,内部结构几乎没受一点儿损伤。这架飞机因这份幸运,被称为“玉米地轰炸机”,后存于美国空军国家博物馆
参考资料
尾旋.中国科普博览.2024-02-03
Spin.Skybrary.2024-02-03
特殊机动飞行训练.中国民用航空总局飞行标准司.2024-02-03
目录
概述
定义与特征
造成原因
尾旋分类
尾旋运动的阶段
进入阶段
初始阶段
稳定阶段
改出阶段
改出方法
反尾旋装置
抗尾旋伞
反尾旋火箭装置
尾旋试飞
尾旋事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