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铜矿是一种稀有矿物,
正交晶系。柱状、板状
晶体,纤维状、放射状、粒状、块状等集合体。深绿色。玻璃光泽到金属光泽,透明到半透明。硬度3-3.5,比重3.76.作为次生矿物与
孔雀石、蓝
铜矿和
石英伴生于铜矿床的氧化带中,氯铜矿也形成于火山口周围。
名字来源
源于其产地智利Atacama省
简介
氯铜矿(Atacamite)
氧氯化铜,属于卤化物矿物。斜方晶系。晶体柱状或板状,晶面具垂直条纹。又为块状、纤维状、粒状、肾状、致密状之集合体。颜色有美绿色、翠绿色或黑绿色。条痕为
苹果公司绿色。光泽
金刚石状或玻璃状。透明至半透明。解理依轴面而完全。断口贝壳状。硬度3~3.5。比重3.75~3.77。性脆。以
孝义火烧之,火焰现天蓝色,置闭口管中加热则生水。酸类能溶解之成绿色溶液。
见于干旱地区
铜矿床的氧化带,系含铜
硫化物经氧化后所产生的硫酸铜溶液与下渗的含
卤族元素的地面水反应而成。这样由其他矿物变成的另一种矿物被称作次生矿。大量聚积时可作为炼铜的矿物原料。
化学组成
Cu2Cl(OH)3 ;Cu 59.51%,H 1.42% ,Cl 22.47% ,O 16.60%;
理化特性
晶胞参数:a0=0.684nm,b0=0.913nm,c0=0.601 nm;
形态:
晶体常沿C轴呈细长柱状或薄板状,柱面常有条纹,也以块状和粒状集合体产出;柱状、条板状、纤维状、放射状、粒状、块状、皮壳状集合体。
条痕:苹果绿色;
透明度:透明至不透明;
光泽:玻璃光泽到金属光泽
硬度:3-3.5;
解理和断口:解理完全,贝壳状断口;
比重:3.76g/cm3;g/cm3
鉴定特征
鲜绿色和
苹果绿色条痕,及金刚光泽为其鉴定特征;溶于
盐酸,但不起任何泡沫。易于火焰中即熔化,火焰呈蓝色。其绿色纤维状、放射状
晶体,鲜艳的色泽放射状晶形,显得生机盎然,具有观赏性。
成因和产地
在
铜矿床的氧化带中呈次生矿物产出,尤其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通常与
孔雀石、
蓝铜矿和
石英伴生。氯铜矿也形成于火山口周围;最早发现于
智利Atacama,还在美国,
秘鲁,
英国,
苏联等地发现。
副氯铜矿和氯铜矿的区别
下面是副氯铜矿和氯铜矿的
物理性质、组成和晶体的晶胞参数。
副氯铜矿和氯铜矿的物理性质
副氯铜矿和氯铜矿的组成及晶胞参数
药用价值
氯铜矿在药书中称为绿盐,出自《唐本草》
【化学成分】主成分为2Cu2(OH)3C1。理论上含铜59.5%,氯16.6%,水12.7%。
【集解】〔恭曰〕绿盐出焉耆国,水中石下取之,状若
扁青、空青,为眼药之要。今人以光明盐、砂、赤铜屑,酿之为块,绿色,以充之。〔曰〕出波斯国,生石上,舶上将来,谓之石绿,装色久而不变。中国以铜、醋造者,不堪入药,色亦不久。〔时珍曰〕方家言波斯绿盐色青,阴雨中干而不湿者为真。又造盐绿法:用熟铜器盛取浆水一升,投
青盐一两在内,浸七日取出,即绿色。以物刮末,入浆水再浸七日或二七取出。此非真绿盐也。(《
本草纲目》)
【性味】
咸、苦、辛,平,无毒。
①《唐本草》:"味咸苦辛,平,无毒。"
【功用主治】
治眼目生,亦涩昏暗,泪多多。目赤泪出,肤翳眵暗。唐本点目,明目消翳。疗小儿无辜气。李繤
①《唐本草》:"主目赤、泪,肤翳眵暗。"
②《海药本草》:"主明目消翳,点眼;及小儿无辜疳气。"
【用法与用量】外用:研细点眼。
【宜忌】不宜内服。
【选方】
①治目昏暗赤涩泪多出:盐绿一分,仁一两(汤浸,去赤皮)。上药一处热研,入好酥一分,更研令匀。每夜卧时,取
火麻仁大点之。(《
太平圣惠方》)
②治齿漏疳,虫蚀齿疼痛,出脓水不绝:盐绿、麝香(细研)、
黄连(去须)各一分,石胆一钱。上药同于乳钵内细研为散。每用一字,掺于湿纸片上贴之,日二、三度。忽患
犬口炎者,绵裹半钱,含。(《圣惠方》盐绿散)
③胎赤眼痛盐绿一分,蜜半两,于蚌蛤壳内相和。每夜卧时浆水洗目,炙热点之,能断根。(《圣济录》)
敦煌壁画颜料
八十年代初,在进行敦煌壁画、彩塑颜料分析时,人们发现敦煌壁画、彩塑中应用了大量
氧氯化铜及其
水合物,由于它和氯铜矿、水氯铜矿的组成相同,所以就将这两种颜料也以两种矿物的名称代替,时至今,日各地分析出的这两种颜料仍然以两种矿物名称代替。据日前的科学分析结果可知,以氯铜矿、水氯铜矿作为绿色颜料的使用以中国西北地区为最早,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西秦(385-431)时期的壁画、彩塑中就有,应用最广泛的是甘肃河西走廊各地石窟和墓室彩绘壁画。而
莫高窟应用的时间最长,用量最多,从北(397-439年)到元代千余年间一直应用。从大量颜料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北朝以来的绿色颜料中,即有单独应用氯
铜矿的,也有氯铜矿与
孔雀石(孔雀石)或
蓝铜矿(蓝铜矿)混合的,说明早期的铜绿是从自然铜矿氧化带中采集的伴生矿物加工的。
唐朝以来,
敦煌市、新疆等
四大石窟中绿色颜料主要是氯铜矿,这与当地制取出售
碱式碳酸铜的文献记载相符。由此可见,
吐鲁番市、敦煌遗书中记载的铜绿颜料应是
氯化铜,而不是
五代十国、宋、明朝医药书中记载用铜、醋制造的「铜绿」、「铜青」(碱式
醋酸铜)。
青铜病
“青铜病”这个词是个舶来品。早在十九世纪末,人们就注意到了这种能够迅速发展并能蔓延到相邻的器物上的
锈蚀,其最终能导致整个器物的酥粉、毁溃。最早描述这种现象的恐怕是意大利语词中的“rogna”和“caries”,其意为器物上的疤蚀和细菌对骨或牙腐蚀的一个医学名,当时人们认为这种腐蚀是由于细菌或
霉菌造成的,并能象人们得传染病一样可以迅速扩散、传染,由此称之为“青铜病”。
在金属类器物的腐蚀产物中,常常把锈蚀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器物无害的腐蚀产物;另一类就是所说的“有害锈”。当然这是相对而言的。
对青铜器而言“有害锈”主要是指铜器上腐蚀层中的
氯化物、
硫化物等。硫化物破坏器物的艺术欣赏价值,而氯化物则促进器物进一步循环往复的反应。如
氯化亚铜、副氯
铜矿、氯铜矿、羟氯铜矿、水氯铜矿、
氯磷钠铜矿和铜氯
配位化合物等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能产生氯离子,造成对器物进一步腐蚀的威胁。一般说来, “有害锈”是人们研究的根本,在“
青铜病”概念中,要有“有害锈”的因子,如氯化亚铜或氯铜矿。
新发现
2008年04月08日中科院
地球化学研究所获八项矿物学新发现,该八项矿物学新发现包括国际上未报道的新矿物(变种)或新认识五项(自然界镉–锌
硫化物完全类质同象系列、原生
硫镉矿、
闪锌矿的颜色–成分–硫
同位素关系、锌
水绿矾、纤维丝状
白云母),国内新发现和新认识二项(水磷钙石和菱镉矿),地区性新发现一项(氯铜矿)。
相关词条
参考资料
1、
中国科普网 http://www.cpus.gov.cn/2008kjz/
2、珠宝首饰
4、中国百科大辞典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