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蔓延”曾经主要是
城市规划和研究者使用的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词汇,最近作为日常用语的一部分显现出来。
一般情况下,描述为无计划的、分散的、低密度的、依赖汽车的郊区外围的发展。即由于城市远郊土地的开发与利用所带来的新型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出现
美国作为郊区化最早的国家,同时也是城市蔓延出现最早、最为典型的国家:早在20世纪20~50年代,美国前往郊区的主要是经济收入较高、拥有私人汽车的白人中产阶级。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私人汽车进一步普及,
蓝领阶层等普通民众也有能力迁往近郊,早期郊迁的中产阶级则到更远的郊区寻觅新居,加剧了人口和城市空间的进一步扩张。到了80年代以后,不仅是居住区,新的工厂区、办公园区(
Microsoft Office park)也纷纷前往郊区。郊区工作岗位的增加又进一步促进了城市人口甚至政府税收的外迁。这一时期,城市扩张的触角开始伸向原来的森林和农田。
总的来说,城市蔓延是指城市化地区失控扩展与蔓延的现象,它使原来主要集中在中心区的城市活动扩散到城市外围,城市形态呈现出分散、低密度、区域功能单一和依赖汽车交通的特点。
原因
1.市场因素。
美国的城市蔓延首先是市场经济下自发出现的结果,主导当今美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是市场力。面对一个市场化的“大社会”,人为的“小政府”所能起的干预作用是很有限的。
2.政策因素。在市场因素为
先导智能的影响下,政府政策也追随着市场,对城市蔓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政府对地方建造高速公路的资助使通向远郊的交通越来越便捷;(2)政府出台了开发远郊的政策,极大地鼓励了居民在环境优美的远郊购买更大、更好的房屋;(3)中心城区内长年积累的高地租,以及服务设施维护费和房地产税收等。这些因素都助长了城市蔓延的进一步发展。
3.社会文化因素。在
美国社会中,拥有独立的花园住宅和小汽车好是每个家庭心中的“美国梦”,充足的土地资源、私人财产优先的伦理观念是美国城市蔓延的历史文化根源。20世纪50年代以来,面对大城市中心区严重的城市问题,西方社会中逐渐崛起的中产阶级开始追求市郊舒适的生活环境,加上战后各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中产阶级的郊区梦成为可能,这是城市蔓延产生的社会文化因素。
后果
城市蔓延作为一种低密度的、非连续的、依赖汽车的住宅和非住宅开发建设模式,是以大量消耗农田和自然资源为代价,严重损害了环境、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利益,给城市空间结构带来了新的影响,导致城市形态出现新的变化。
1.对生态与人文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城市蔓延以高速公路为依托,不断蚕食农田、牧场、森林,使空气、水质量下降,破坏湿地,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其严重,导致城市绿色空间减少、环境恶化,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和人文风貌随之消失,进而影响城市生活环境品质。
2.降低公共服务设施利用水平。一方面,城市中心区原有的市政服务设施空置未能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大量社会资源流向新区,重复建设公路、上下水道等市政设施,浪费社会资源。
3.造成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由于收入的不同增加了阶层之间的隔离性,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与离异。即使在同一住区内,由于缺少公共活动空间,减少了人们交往的机会,邻里关系冷漠。
4.加剧城市中心区衰败。随着中产阶级和
蓝领阶层的外迁,以及产业与工作岗位从中心城区转移,减少了中心区的就业机会,使就业岗位和人口空间分布不相匹配,严重降低了中心区的税收,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内城的进一步衰败。
5.城市空间呈现出“
星云状”的无序城市形态。在原有城市核心地段外,不同规模、性质的新开发区和道路网,不断跳跃向四周蔓延,由于自然条件和各外围小城市政策不完全相同,城市向各方向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不尽相同。城市发展已不遵循由城市建成密集地区直接向外紧凑发展的规律,城乡边界模糊不清。城市空间形态与集约紧凑的“精明增长”理念相去甚远。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