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赝品
书画家造出来的假作品
书画赝品是指仿冒著名书画家的作品,这些赝品通常是由具有相当技艺的书画家制作而成。书画赝品的产生几乎与书画本身一样历史悠久,因为大多数书画家都是通过临摹名作开始他们的创作生涯。对于那些成功的书画家来说,制造赝品有时也是他们事业的一部分。
产生背景
书画赝品的出现几乎伴随着书画的发展历程。这是因为许多书画家的成功之路始于对名作的精湛模仿。明代董其昌的名声显赫,因此陈继儒曾委托沈士充绘制一幅山水画,作为董其昌的作品。在中国书画史上,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一位书画家成名的同时,也会随之产生一批赝品。制造赝品可以说是书画家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对于那些依靠赝品获得成功的书画家而言,赝品更是他们事业的重要支柱。
鉴定方法
书画赝品的鉴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通常由专业的鉴定家负责。由于书画作品难以辨别真伪,只有具备一定能力的鉴定家才能胜任这项工作。鉴定家的职责随着赝品的出现而产生。尽管鉴定家有着高悬明镜的决心,但实际上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除了通过对绢本、墨迹、印泥等方面的分析外,出色的鉴定家还需要具备诗意和想象力,以及对中国书画本质——“气韵生动”——的敏锐感知。这种感知的微妙之处在于它无法用言语传达,这也是为什么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一部权威的书画鉴定著作的原因。杰出的中国书画作品是书画家心灵的倾诉,而这种倾诉随着书画家人生经历的变化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画家和鉴定家之间微妙的关系,使得中原地区文人“婉而多讽”的学术态度得以延续。
商业影响
如果书画从未成为商品,那么关于鉴定家的智慧和见解将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不幸的是,书画最终成为了商品,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今天的书画市场中,古代书画赝品让收藏家们感到困扰。一些唯利是图的书画商人为了获取非法的高额利润,常常不择手段地伪造作品。在这种情况下,书画的拍卖活动尤其令人困惑。无论是画家、买家还是卖家,在面对拍卖时都会感到迷茫。一方面,拍卖现场充满了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拍卖的结果也可能令人惊喜。例如,吴冠中认为是赝品的一幅油画,却被买家视为珍宝。而在另一件案例中,谢稚柳和徐邦达两位著名的鉴定家对张大千的一幅画持有不同的观点,尽管买家和拍卖行之间的纠纷闹得沸沸扬扬,但这幅画的价值似乎并没有受到影响。在当今的书画市场上,古代书画赝品的问题尤为突出。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惜使用各种手段制造赝品。在这方面,《古玩指南》一书提供了有关古书画赝品的一些简单识别方法,这些方法对于书画收藏者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参考资料。
书法鉴别
鉴别古书法作品的关键在于观察其结构、用笔、精神和照应,其次要考虑作品的时代、流传和来源等因素。然后再判断其收藏情况、印章颜色、纸张颜色和绢素的质量。一般来说,书法作品只有结构而缺少锋芒的,可能是摹本;有笔意而无位置的,可能是临本;笔势不连贯,像算盘子一样的,可能是集书。如果是采用双勾法描绘的书法作品,如果没有精彩的细节和气息,就很有可能是赝品。另外,古书法的黑色也可以用来区分真伪,真正的古书法墨色无论干燥湿润、肥瘦,都能渗透到纸张内部,而赝品的墨气则显得浮于表面,不够真实。
古画鉴别
鉴别古画的方法包括观察人物画的人物动态和表情,花卉果品画的生机勃勃,动物画的精神状态。山水画则要看其山水林泉的清新幽静,房屋建筑的深度和桥梁的连接。如果画面布局紧凑,建筑物模糊不清,道路曲折,石头没有立体感,树木没有前后左右仰俯的姿态,或者大小比例不当,远近不分,浓淡失调,点染无章法,山脚浮于水面,水源不明朗,即使署名为某位名家的作品,也很可能是赝品。此外,古画的绢纸质地也可以帮助鉴别真伪。唐朝的绢质粗糙厚重,五代十国的绢质类似布料。宋元时期的绢质略有瑕疵,不太均匀。嘉兴市宓家生产的“宓家绢”因其细腻均匀、厚实紧密而受到赵孟頫、盛子昭、王若水等古代书画名家的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绢的基本特性逐渐消失,经过装裱后不再坚韧,用手轻轻触摸会有灰尘般的褶皱,散发出古朴的气息。如果古绢有裂缝,裂缝应该是横向或纵向的,遵循卷轴的方向,而且纤维不会散开。相比之下,赝品的绢纸则表现出相反的特征。旧纸的颜色应该淡雅均匀,外表老旧而内部新鲜,薄的不易破裂,厚的易碎。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可能是赝品。
观点
有些人对拍卖行不保证拍品真伪的做法表示愤怒,认为如果不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就不能平息民愤。事实上,书画的伪造行为与牙刷、茶杯、家电、时装等消费品不同。没有人敢于担保所有拍品的真实性。即使是已经被媒体广泛报道的赝品,也不会比名家的应酬作品缺乏吸引力。更重要的是,买家的经济实力和爱好程度往往是决定书画交易成败的内在因素,因此没有必要为此感到不公平。在这个世界上,书画已经成为商品,热爱艺术的人只能希望他们在进入市场时保持谨慎。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产生背景
鉴定方法
商业影响
书法鉴别
古画鉴别
观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