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效益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就是在其他物品消费量不变的情况下,当某种物品的消费量增加时,连续增加的每单位物品所提供的效用将递减。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在各部门都存在,但在农业中突出。
原理简介
边际
边际在经济学中的含义是数量上的额外1单位或增加一单位。
效用
效用就是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
或是劳务的满足程度。
总效用
总效用TU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假定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为Q,则总效用函数为: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MU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的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边际效用函数为:
公式推导
当趋近于无穷小时,则有: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具体定义
基数效用递减规律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举例理解
当你极度口渴十分需要喝水的时候,你喝下的第一杯水是最解燃眉之急、最畅快的,随着口渴程度逐渐降低,你对下一杯水的渴望值也不断减少,直到你不想再喝,这时饮水对你的边际效用为零。我们可以用各种理由来解释边际效用,但最重要的是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解释。所谓效用即满足程度,是人的神经的兴奋。当外部传来一个刺激(如吃米饭刺激胃),人的神经就会传递一种满足感(产生效用)。随着同样刺激的反复进行(如不停地喝水),兴奋程度就会下降(基数效用递减)。经济学家就是利用这个规律来解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的。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从消费这些物品中得到效用,这样,消费者为了购买一定数量物品所愿意付出的价格就取决于他从这一定数量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经济学家认为,随着消费者购买某物品的数量增加,该物品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样,消费者所愿付出的价格也会下降。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经济学中很重要,它是解释消费者行为的基本规律,只有遵照这个规律,我们的社会资源才能得到合理的配置。
规律的要点
基数效用的大小与消费者欲望的强度成正比;边际效用的大小与单位时间内连续添加的消费量成反比;边际效用递减具有时间性,即它在一定单位时间内发生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边际效用为正值,即消费者通常不会将消费进行到令自己痛苦的地步。
原因
解释一
从消费过程中人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进行分析。警如喝水,当处于馍渴状态的时候,对水的需要表现出强烈的获取冲动,并有着“情有独钟”的高度评价,犹如久旱逢甘霖,别无他求之感;而一旦获得满足,继续的消费则引发对同样有用性物品的抵触及评价的降低,甚至产生消费者痛苦的感觉。
解释二
支出的重要性安排。一般消费支出从理性的角度看,通常注重支出安排上的轻重缓急,即首先安排最重要的支出,再安排次重要的,依此类推;当然一般对认为最重要的支出,其形成的主观心理评价也是最高的,从而获得的效用量也是最大的,而次重要的消费部分获得的效用增量会相应更少。由此而来,便形成了与消费支出相适应的效用评价递减的规律性特征。
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应用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在各部门都存在,但在农业中突出。三季稻不如两季稻正说明了这一点。在农业仍为传统生产技术的情况下,土地设备、水利资源肥料等都是固定生产要素。两季稻改为三季稻并没有改变这些固定生产要素,只是增加了可变生产要素(劳动与种子)。两季是农民长期生产经验的总结,它行之有效,说明在传统农业技术下,固定生产要素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改为三季稻之后,因土地过度利用引起肥力下降,设备、肥料、水利资源等由两次使用改为三次使用,每次使用的数量不足。这样,三季稻时的总产量就低于两季稻了。四川省把三季稻改为两季稻之后,全省粮食产量反而增加了。江苏省邢江县 1980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两季每亩总产量达 2014斤,而三季稻只有 1510 斤。更不用说两季稻还节省了生产成本。群众总结的经验是“三三见九,不如二五一十”。这就是对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形象说明。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原理简介
边际
效用
总效用
边际效用
公式推导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具体定义
举例理解
规律的要点
原因
解释一
解释二
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应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