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暴龙(Nanotyrannus,意为“小型暴君”)属于
暴龙类,分布于
美国,生存于
白垩纪晚期。古生物学家曾对本世纪初发现的两具
恐龙化石所属种类各执己见。这两具化石体格较小,分别由收藏它们的美国
伊利诺伊州伯比
自然博物馆命名为“雅内”和“珀泰”。一部分古生物学家认为它们属于矮暴龙,即
霸王龙的一个
矮小症品种,另一部分认为它们是未成年霸王龙。
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静水分校的研究人员从腿骨化石切下薄至透光的
薄片,把它们放在高倍
显微镜下观察,认定它们是未成年霸王龙。
矮暴龙的性情凶猛残暴,它们主要以中小型植食性恐龙为食,有时也会集群
捕食大型植食性恐龙。矮暴龙的牙齿边缘呈锯齿状,不能承受超大负荷。巴克宣称他相信矮暴龙以小群体方式猎食,在草食性恐龙的骨头上曾发现来自于多只矮暴龙的牙齿。
矮暴龙的化石为一个小型头颅骨(编号CMN 7541),是在1942年由
查尔斯·吉尔摩(Charles W. Gilmore)发现,并在1946年被叙述、命名为兰斯蛇发女怪龙(Gorgosaurus lancensis);
蛇发女怪龙现在可能为
阿尔伯塔龙属的一种。在1988年,该标本由
罗伯特·巴克(Robert T. Bakker)与他的同事重新叙述,初步的研究显示这个头颅骨已经愈合,显示该标本来自于一个成年个体。巴克与他的同事将这头
颅骨归类于一个新属,属名为矮暴龙,指的是头颅骨的小尺寸。然而,后来的研究发现一些争议,有些古生物学家不再认为矮暴龙是个有效属;因为这些化石与
恐暴龙处于相同时代,许多科学家认为该化石来自于一个未成年的暴龙个体,尤其是2001年发现了一个名为“珍”的矮暴龙标本之后。矮暴龙最初的标本被估计身长约5.2米。
关于本世纪初在美国西北部发现的两具“迷你版”
霸王龙化石骨骼的分类,科学家一直有不同看法。矮暴龙并非新种,持这一观点的人士表示,小朋友的身体结构、生理情况和成年人有很大差别,如果它们还只是些孩子,那么将其归类为全新物种就不合适了。同时,仅仅依靠骨骼愈合情况,判断化石属于“大人”还是“小孩”,恐怕证据不足。美国研究人员分析这两具化石骨骼的
微观结构认为,它们并不像此前某些人猜测那样属于一种名为“矮暴龙”的独特暴龙,而是尚未成年的霸王龙。
新研究还揭示了
霸王龙的成长发育过程,相关论文发表在新一期
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恐龙骨骼上会留下类似树木
年轮的生长痕迹,
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静水分校研究人员由
解剖学专家霍莉·伍德沃德牵头,从腿骨化石切下薄至透光的
薄片,把它们放在高倍
显微镜下观察,认定它们是未成年霸王龙。理由是:恐龙骨骼上会留下类似树木年轮的生长痕迹,通过数“雅内”和“珀泰”骨骼切片上的“年轮”发现,它们的死亡年龄分别是13岁和15岁,而霸王龙要经过长达20年才能成年。
2. 对比颅腔内部,人们经过CT扫描发现,霸王龙的大脑相对较直,而矮暴龙的大脑较为弯曲,通过
耳道,也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别。但认为它不是一个新物种的科学家认为从整体上看来矮暴龙就像是一具霸王龙的缩小版。霸王龙力量更强,而矮暴龙更灵活,可以追逐猎物致死。
3. 矮暴龙与霸王龙牙齿数量不同。
4. 同龄的霸王龙比矮暴龙更加粗壮。
6. 矮暴龙的前肢巨大,体重1.5吨的矮暴龙的手爪大小远超13吨的
霸王龙“苏”。
在2001年,发现了一个更完整的未成年
暴龙类化石,这个名为“珍”的标本,与矮暴龙的最初标本属于同一种动物。在2005年,一个关于矮暴龙有效性的会议谈论到位于伯比
自然博物馆的“珍”标本。数个古生物学家,包含菲力·柯尔(Phil Currie)与Donald M. Henderson认为这个标本的发现,确认矮
恐暴龙是未成年的暴龙个体,或是暴龙的相关种。另一方面,彼得·赖森(Peter Larson)继续支持矮暴龙为一个独立的属。“珍”标本的正确科学研究,正由巴克、赖森、以及柯尔等人准备公布中,这研究将有助于决定矮
霸王龙是个有效属,还是未成年的暴龙,或者是
暴龙类中某个已承认属的新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