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昆曲精选剧目曲谱大成·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卷》选编的十个剧目是永昆在各个时期上演的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剧目:《
琵琶记》、《
荆钗记》、《钗钏记》、《虐媳报》、《开金锁》是永昆从三、四十年代至“文革”之前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百花公主》、《
樊梨花》上演于七、八十年代;《
张协状元》2000年经改编后搬上舞台。从这些剧目中,我们似乎也看到了永昆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历经磨难走到今天的艰难历程和足迹。
抢救永昆,刚刚起步,振兴永昆,任重而道远。令人倍感鼓舞的是:中国
昆曲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为振兴昆剧作出重要指示和具体部署。这一切都预示着永昆的前景将会春光明媚、一片灿烂。
昆剧具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优秀的民族
文化遗产,与古希腊的悲剧和
印度的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昆剧原称昆曲,起源于
元朝末年
江苏省的
昆山市和
苏州市一带。明代中叶,戏曲音乐家
魏良辅吸收了
海盐、
余姚市、
弋阳县三大声腔和南曲、北曲的精华,对
昆曲进行了改革,同时代的戏剧家
梁伯龙创作了《
浣纱记》,并以改革后的昆腔谱曲,使昆曲的影响迅速传播海内。昆曲是中国乃至世界迄今最古老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戏剧形态,全国几乎所有的剧种都不同程度的得到过它的滋养,有“为戏之祖”之誉。昆曲浓缩了中国古典文学、歌舞、戏剧乃至美术、杂技等多种艺术成分,可视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浓缩、最活灵活现的载体,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的文化经典。
为保护世界
文化遗产,全国政协京昆室将
昆曲剧目曲谱的整理、编辑及出版工作列为重点专项工作。2003年7月,在
南京市召开了全国昆曲剧目曲谱出版座谈会,并成立了“昆曲曲谱出版编委会”;9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昆曲剧目曲谱第一次编委会议,主要研究昆曲曲谱具体出版方案;同年11月,还在江苏昆山召开了曲谱出版业务工作会。至此,各地昆剧院团的收集、整理曲谱的工作相继展开,由全国政协京昆室牵头着手进行的整理、编辑、出版的《中国昆曲精选剧目曲谱大成》就是希望能将这一“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书面的形式保存下来,留给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