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山
安徽省蚌埠市山峰
涂山,又名当涂山,民间俗称东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位于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境内,淮河东南岸,南滨天河,与荆山隔淮河相望、并峙为胜,主峰海拔338.7米。
涂山山脉整体走势自西向东绵延,共二十余峰,有登山步道相连,泉水共十余泉、石刻众多、宫观寺庙二十余座、植被茂密。
相传古代大禹在涂山劈山导淮,娶涂山氏为妻(中原地区第一代封建帝王启的母亲),并于此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
简介
涂山,为古涂山氏国所在地,最高峰海拔338.7米。景区规划约13.82平方公里,其中建成景区约1.5平方公里,位于蚌埠市西郊,淮河东岸,“双峰峻耸,瞰淮矗立”,与荆山夹淮并峙为胜。明文学家宋濂在《游涂荆二山记》中慨叹:“临濠古迹,惟涂荆二山最著。”,唐柳宗元在《涂山铭》中礼赞:“涂山岩岩,界彼东国。惟禹之德,配天无极。”
史载“夏之兴也以涂山”,4000多年前大禹就在此劈山导淮,召会诸侯,娶妻生子,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等美丽传说,成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1987年,涂山—白乳泉风景名胜区被安徽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涂山景区为涂山—白乳泉风景名胜区中主要景区,以禹王庙为中心,有启母石、台桑、圣泉、荆山峡、歇马亭、朝禹路等30多处景点。
地理位置
安徽省 涂山风景区位于禹会区西部和怀远县东南部,雄踞两山三河,即涂山、荆山涡河天河淮河,面积40平方公里,耕地8397亩,人口1.3万。风景区辖上洪、下洪、杜郢,孙郢、涂山、陈郢、韩郢、冷水七个行政村和白乳泉景区。
自然资源
涂山处我国地形、气候、植被、降水等重要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的节点。鬼斧神工的大自然,造就了涂山风景区秀美的山川。境内平原、丘岭、山地、河谷、湿地兼而有之。著名的自然景观有涂山、荆山和淮河、涡河、天河等。 以涂山为主体的“涂山——白乳泉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区由涂山、荆山、淮河涡河天河芡河等自然景观天然构成,跨蚌埠市禹会区怀远县两地,总面积123平方公里。涂山、荆山夹淮对峙,具有“雄、奇、险、秀、幽、旷”六大特色。山、峰、洞、涧、峡、泉、滩、河、林、禽等与湖光景色融为一体,既有北方山地之雄浑,又有南国水乡之秀媚。明大学士宋濂游涂荆两山时赞誉:“临濠古迹,惟涂、荆二山最著。”
涂山风景区文化积淀深厚。四千多年前,大禹借助与涂山氏女的联姻,劈山导淮、召会诸侯,娶妻生子,在涂山风景区留下了荆山峡、禹王庙禹会遗址、上下洪等众多人文遗迹。主要人文景观有:禹王庙、望夫石、启王庙、白乳泉、圣灵泉、玉液泉、卞和洞、白狐洞、凤凰池、三皇庙(今为三圣寺)、荆山古城遗址、四眼井、白龙井等
禹王宫:亦称禹王庙、涂山祠,是祭祀大禹和古之神圣母、夏人之先妣“涂山氏女”之地。位于怀远县城东南,淮河东岸的涂山之巅。据《名胜志》唐袁思邈记载:“汉高祖过涂山,命立启王宫,以镇荆山。立禹王庙,以镇涂山。”由此可知,禹王宫始建于公元前195年。
历史沿革
涂山古名当涂山,俗名东山。《左传·哀公七年》载:“禹会遗址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怀远县志》载:涂山,亦名当涂山。涂、荆二山原为一体,后经断裂切割和流水冲刷遂分隔河夹峙两山,形成淮河上著名的小三峡之一。山体近似圆形,面积12平方公里。海拔338.7米,周23公里,为全县最高点。由混合花岗石、角闪斜长片麻岩等组成。自然景观有卧仙石、旷览石、台桑石、候人石、安邦定国石、青龙白虎石、圣泉、灵泉、白狐洞等50余处;为淮上区游览胜地。
《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於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杜预注:“涂山在寿春东北地区。”《史记·夏本纪》:“予辛壬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司马贞索隐:“皇甫谧云‘今九江 当涂有禹庙’,则 涂山在江南也。”参阅《太平寰宇记·州》。
西周中期,周穆王曾在涂山(今安徽怀远东南)会见诸侯,称涂山之会
参考资料
蚌埠禹会涂山夏兴之地.安徽旅游网.2024-02-16
涂山—白乳泉风景名胜区.蚌埠市禹会区人民政府.2024-02-16
涂山景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蚌埠市禹会区人民政府.2024-08-10
目录
概述
简介
地理位置
自然资源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