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向系统不仅是简单的信息指示牌,它还能赋予建筑物鲜明的形象定位。在设计师的精心设计下,数字、符号和文字都能为建筑物增色不少。无论是在医院、展会还是机场等人员流动频繁的公共场所,导向系统都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从狭义上看,导向设计系统包括两方面:一是用于表示方向和区域的图形符号;二是这些符号在环境空间中的呈现方式。前者侧重于视觉传达,探讨如何以简洁的图形符号传递精确的意义,并能在跨国界的情况下迅速识别。后者则聚焦于材质、外观、位置、艺术表现等方面,探索如何使图形符号融入整个环境氛围中。因此,导向设计涉及视觉传达和
环境设计两个领域,两者既有
交集又有各自的特点。
从广义上讲,我们可以采用“大导向”的视角看待社会。这意味着将所有用于传达空间概念的视觉符号和表现形式视为导向设计。在这种观点下,导向设计可以是文字、图案、雕塑、建筑等形式,不受特定形态限制。这种“大导向”观念的基础在于导向设计的社会规范功能,即任何旨在规范社会区域正常运作的事物均可被视为导向设计的一部分。
在学术分类中,“导向设计学”属于“
人文科学概论\u003e
符号学\u003e设计学\u003e导向设计学”这一学科体系之下。这种逐步递进的学术领域划分有助于在导向设计系统研究中提供各种线索和边界。
在中国设计界,“导向设计”这个词的发展经历了历史进程。上世纪90年代初期,通常将其视为标志的一种,相关书籍多以“标志符号”、“指示标志”来界定。到了9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标识”的定义,设计界认识到这是一种区别于“标志”的符号类型。进入新千年,“导向设计”这一术语正式出现。最早使用“导向设计”定义的专业书籍是2000年由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林家阳主编的《导向设计》,随后还有2002年由
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解勇、胡溧编写的同名书籍。2009年,
广州美术学院教师向帆撰写了《导向标识系统设计》,这是目前国内对导向系统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最为深入和系统的专著之一。
在国际设计界,中国的导向设计研究尚处起步阶段。许多发达国家自80年代起便高度重视导向设计。
美国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政府委托美国设计学院(AIGA)及其顶尖平面设计师,完成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交通导向设计系统。80年代末的
日本涌现了大量的导向符号专业书籍,这些符号被称为“Pictogram”,意为具有特定指向功能的图形符号。同时,《日本展示·商业环境设计年鉴》自80年代起增加了“导向系统”(Signs System)部分。在日本企业形象设计系统(CIS)得到充分发展的时期,导向设计也成为企业形象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导向设计的国际化趋势愈发明显,全球设计师和艺术家合作设计公共导向符号,
日内瓦标准协会(ISO)的成立标志着全球范围内导向符号的标准化。相比之下,中国对导向设计的研究落后于德国、
日本约二十年。尽管如此,中国设计界正在积极与国际接轨,导向设计的国际化也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和交通立体化的扩展,导向设计必将成为一个充满潜力的研究课题。
《导向标识系统设计》作者向帆指出,导向设计是基于人类的空间认知方式,旨在帮助人们从当前地点到达目标地点并了解返回路线的设计。他强调了导向设计与空间认知之间的直接联系,并明确了在移动过程中“去”与“回”这两个行为环节的重要性。导向设计的本质是整合和组织空间环境的相关信息,以便人们能够快速有效地到达目的地。优秀的导向设计能够提升空间利用率,强化或实现空间的基本功能。除了常见的标识牌、地图和
图形元素外,导向设计的核心还包括基础性的
空间信息架构系统,如空间命名系统、编码系统、声音系统等。如果缺乏清晰的导向系统规划,标识本身无法创造出线路明确的空间。国内外知名的导向标识设计公司包括
日本的GK和中国的CMYdesign
广州市先为设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