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惠连
南朝宋文学家
谢惠连(公元406—公元433年)是刘宋的一位文学家,出生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家族在会稽郡(今绍兴市)。 谢惠连的作品《雪赋》和谢庄的《月赋》是六朝时期抒情咏物类小赋的代表作,展现了清新而美丽的画面。他的作品《祭古冢文》充满了感情,是中原地区最早的考古发掘简报之一,描述了古冢的形制。
人物生平
谢惠连是谢安幼弟谢铁之曾孙,谢灵运之族弟,父亲谢方明历任竟陵知府丹阳市尹、会稽太守等职。惠连“幼而聪敏,年十岁即能属文”,“轻薄不为父方明所知”,深得谢灵运的赏识,谢灵运“见其新文,每曰:‘张华重生,不能易也’”。
本州岛主簿,不就。”元嘉七年(430年),方为司徒彭城王义康法曹参军
元嘉十年(433年)病逝,年二十七岁。
人物轶事
《诗品》引《谢氏家录》云:“康乐(指谢灵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尝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常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就是在梦中见到谢惠连而写出来的。
家庭成员
曾祖父
谢铁谢安六弟),永嘉县知府
祖父
谢翀(351—399),字秀度,黄门侍郎、中书侍郎,赠散骑常侍
父亲
谢方明(380—426),东晋官员,家在会稽郡,谢方明病归,除黄门侍郎,不就。为孙恩所杀,追赠散骑常侍。著作佐郎,担任司徒王谧府主簿、从事中郎、左将军刘道怜长史、中军将军长史、晋陵县太守、骠骑将军长史、南郡相、宋台尚书吏部郎、侍中、丹阳市尹、会稽太守。
弟弟
谢惠宣(412—462),刘宋竟陵王司徒刘诞府从事中郎、临川区内史。
妻子
刘姓,无子。
文学成就
小赋
东汉以后,大赋开始衰微,抒情咏物的小赋逐渐兴起。谢惠连的《雪赋》和谢庄的《月赋》并称为六朝这一类小赋的代表作。这篇赋沿用了汉赋中假设主客的形式,从酝酿降雪写到雪霁天晴,展现了素净而奇丽的画面。他的《祭古冢文》,写得也很有感情,前半关于古冢形制的描写,可看作是中原地区最早的考古发掘简报。他的诗作,虽不如谢灵运精警,但遣词构句颇似灵运不过。他也有一些诗笔调轻灵,用词清艳,如《秋怀》的“皎皎天月明,奕奕河宿烂。萧瑟含风蝉,寥唳度云雁,寒商动清闺,孤灯暖幽幔”;《捣衣》的“栏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等句,都是着意构想的好句。
隋书·经籍志》载有《谢惠连集》6卷,今已亡佚。明代以后有大量的辑本。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宋文》卷34辑录其文有17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四录其诗33篇。
诗品
《宋法曹参军谢惠连》
谢朓(这里指谢惠连)才思富捷,恨其兰玉夙凋,故长未骋。《秋怀》《捣衣》之作,虽复灵运锐思,亦何以加焉。又工为绮丽歌谣,风人第一。《谢氏家录》云:“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
个人作品
《秋怀》
捣衣
人物评价
李白云:“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史书记载
《宋书卷五十三·列传第十三》
《南史卷十九·列传第九》
后世纪念
谢公桥,位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市。桥身为单孔七边形石拱结构,全长达到28.5米,侧面“谢公桥”三字显著可见。根据历史记载,此桥与刘宋会稽郡知府谢惠连有关,在明代重修时,桥体保持了其原有的风貌,桥上的捐款刻石文字依然存在。至今,谢公桥既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同时也是南北行人的交通工具。
参考资料
绍兴的桥.宁海新闻网.2024-10-1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人物轶事
家庭成员
曾祖父
祖父
父亲
弟弟
妻子
文学成就
小赋
诗品
个人作品
人物评价
史书记载
后世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