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
小花蝽(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Orius strigicollis),又名南方小黑花椿象,是花科小花蝽
属下的一种昆虫,属于
节肢动物门、
半翅目。主要分布于湖北、
江苏省、
上海市、
江西省等地,也广泛存在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南方小花蝽是生物害虫防治中常用的
捕食性天敌之一。
基本信息
寄主危害作物:水稻、棉花
形态特征
复眼暗红色;单眼2个,暗红色。喙3节,第二、三节端半部黑褐色,余黄褐色。
前翅革片污黄色,楔片污黄色至黑褐色,膜片无色,透明。足淡黄色,基节和跗节色深。腹部末端宽,侧缘及外缘外露。
雄虫:体较雌虫略小。触角较雌虫长,被短毛,第二节粗长,第4节黄褐色,第三节端半部浅黑褐色,其余浅黄色。前翅楔片黑褐色。腹部全部被前翅所盖,腹末端不对称,从背面看偏向右边。
雌虫:体长约2毫米,宽约1毫米。初羽化时淡黄色,以后变为黑褐色,有光泽。触角4节,长约0.80毫米,浅黄色,第四节稍深色。
卵:卵散产于棉花嫩叶的叶柄基部和叶脉组织中,仅露出卵盖(白色)在表面。卵为短茄形。长0.50毫米左右,最宽处约为0.21毫米。卵盖圆形,直径约为0.10毫米,由边缘向内凹陷,凹陷中央又略为隆起,表面有2圈小室状花纹,外圈为长方形,小室的数目在20-30个之间;内圈有10-20个小室,形状不规则。
一龄:体长0.64-0.73毫米;体宽0.21-0.23毫米。体淡黄色。体长形,头部及腹末收缩。头三角形,复眼处最宽,头宽0.16-0.17毫米。触角4节,长0.22毫米,第四节膨大呈锤状,第一节较光滑,其他各节有成行排列的毛。口缘3节,长0.24毫米。前足胫节端部有1排毛刷,跗节2节。腹部第3-5节背中央有橙红色斑块。第三、四节,第四、五节,第五、六节交界处有1对臭腺孔,并有1条沟相连。第八、九节背板左右两边各有1根较长毛。
二龄:体长0.92-1.04毫米;宽0.35-0.40毫米。体色、体形、头形同1龄。头宽0.20-0.23毫米。触角长0.32毫米。口喙长0.29毫米。胸部与腹部特征同一龄。
三龄:体长1.25-1.45毫米;宽0.50-0.63毫米,体色加深。复眼明显加大。头宽0.28-0.33毫米。触角长0.40毫米。口喙长0.36毫米。中、后胸翅芽开始出现,后胸比中胸显着。腹部第3-5节背板上斑块
颜色加深。
四龄:体长1.53-1.93毫米,宽0.66-0.81毫米。体色同一龄。头宽0.31-0.38毫米。复眼更加增大。触角长0.52毫米。喙长0.42毫米。翅芽明显伸长,达第一腹节后缘。腹部同三龄。
五龄:体长2.02-2.06毫米;宽0.88-0.90毫米。体色明显加深,有些个体到末期呈淡黄褐色。头宽0.38-0.41毫米。触角长0.57毫米。口喙长0.48毫米。中、后胸翅芽达腹部第三节后缘。发育末期雄虫抱器基本形成;雌虫产卵器也开始分化,可以区分雌雄虫。
生活习性
(1)习性:南方小花蝽多在棉花嫩头处活动,花蕾期多在蕾、花、铃苞叶内活动。成虫常在开花作物花内吸食液汁和
捕食。气温低时少活动,风和日丽时活跃。在密度大、食物缺乏时有自残习性。
(2)历期:温度是影响历期长短的主要因素,南方小花蝽在各种不同世代下的历期见表71。
(3)年生活史:南方小花蝽在
湖北省武汉市一年发生8代(华中农学院棉虫组,1978);在
广东省广州市一年发生14代(魏潮生等,1984)。
南方小花蝽在湖北省以成虫在苕籽田、蚕豆田、蔬菜地、稻田株间夹缝和枯枝落叶内越冬。越冬成虫于翌年2月中旬开始活动,3月上、中旬在蚕豆、苕籽田出现,3月下旬开始产卵。第一代
若虫于4月上旬出现,4月中旬达到高峰;第二代4月下旬至6月中旬在苕籽、
菜豆、黄瓜、番茄、辣椒等作物上活动;第三代于5月下旬至7月上旬陆续在
豆类、瓜类蔬菜上活动,6月上、中旬,一部分进入棉田;第4-7代在棉田内外来往迁移,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棉田数量逐渐减少。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主要在蔬菜地活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迁移到越冬田进行越冬。由于南方小花蝽寿命长,产卵期也长,故世代重叠现象明显。南方小花蝽在
广州市无明显越冬现象。
(4)繁殖:成虫多在早晨和上午羽化。羽化后的雌虫,数小时后就能交配,交配喜在暗的地方进行。雌雄均有多次交配习性。以第一次交配的时间较长,每次历时1-22分钟不等。
交配后的雌虫3-9天后开始产卵。成虫对产卵场所有选择性,喜将卵散产在棉花上部幼嫩棉叶背面主脉基部及蕾苞叶基部,偶尔也产于叶肉组织内。单雌每日平均可产4-8粒卵,一生的总产卵量平均40-50粒,最多可产100余粒。
温度、湿度和营养对产卵量有一定影响,温度愈高(30℃以上)成虫的寿命愈短,产卵量低。如相对湿度90%,温度在25℃时平均产卵量48粒;30℃时5粒;35时不能产卵。在26℃时,相对湿度70%时平均产卵33粒;相对湿度90%时48粒。但在30℃,相对湿度70%时平均产卵20.50粒;相对湿度90%时只有5粒(
湖北省农科院植保所害虫研究室,1980)。在15℃以下不产卵。
南方小花蝽有孤雌生殖方式,所产生的后代可同时出现两性成虫(华中农学院棉虫天敌研究组,1978)。
(5)
捕食:南方小花蝽为广捕性天敌,可捕食
棉铃虫卵和初孵
美国白灯蛾、红铃虫卵和初孵幼虫、
棉蚜、马、
棉叶蝉若虫和棉
叶螨等。被捕食棉铃虫卵可出现三种症状:卵白色,塌瘪,顶端短尖形,卵汁全部被吸空;卵棕褐色,明显细缩,不塌瘪,顶端长尖形,卵汁大都被吸;卵褐色,部分凹缩,不塌瘪,顶端正常,卵汁小部分被吸食。被捕食红铃虫卵可呈现二种症状:卵白色,塌瘪凹陷,卵汁部被吸空;卵棕褐色,部分凹缩,卵汁部分被吸食。所有被捕食卵粒均不能发育。
据室内观察,南方小花蝽平均每头若、成虫单日
捕食棉铃虫卵分别为3.70和5.22粒;红铃虫卵分别为7.21和9.88粒。如以
棉蚜、棉铃虫卵和红铃虫卵混合饲养,南方小花蝽成、
若虫可同时吸食棉蚜,棉铃虫和红铃虫卵。其捕食量依次是:棉蚜\u003e红铃虫卵\u003e棉铃虫卵。
魏潮生等(1984)在室内测定,南方小花蝽各
龄期捕食棉蚜平均数量是:一龄11.30头,二龄12头,三龄12.60头,四龄34.60头,五龄81.40头,成虫147.30头,全世代共286.60头。
分布范围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