菉猗堂全名为南门赵氏祖祠菉猗堂,又称菉猗祠、南门菉猗堂、赵氏菉猗祠,位于
斗门区南门村,占地427平方米。
菉猗堂由五幢建筑物 (前面三幢,后面两幢) 及祠堂前的一片空地所组成,始建于
景泰五年(1454年),
清代乾隆曾修复过,是宋太祖赵匡之弟魏王
赵廷美的十五代裔赵隆(即赵晴峰),为祀其
曾祖父梅南而建。菉猗堂经
广东省及
珠海市有关专家学者考证,已确定为珠海市内保存较好、颇具地方风格的古建筑,于1987年和1994年先后被
斗门县和珠海市评为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成为了广东省二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选为
斗门区“斗门八景”之一,现由珠海市文化局和南门村委会共同管理。
菉猗堂是南门当地
赵姓居民(
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的四弟---魏王:赵匡美的后裔的祖祠,建于
明朝景泰5年(1454年)。据文献记载,是由魏王的第15代后人赵隆以其四世祖赵梅南(1296年-1365年)的别名“菉猗”立祠纪念。“菉猗”一词源于《诗经·淇澳》,代表“绿竹茂盛”的意思。数百年来,赵氏菉猗祠经历过多次的重修。
民国起,祠堂曾作为村内学校之用。文革时期,祠堂被政府征用,成为了当地中共党支部的办公室。近年来,由于从海外的
赵姓后人回归,政府遂将最左边的祠堂交还赵姓后人,而右边两幢家祠依旧用作办公室。
菉猗堂的建筑布局、结构、形制手法都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其布局为三进(包括前厅、中殿和后殿)四合式,以南北轴成一线并两边对称。每一进之间有一天井作间隔,而且越进越高。祠堂使用上大量各式的雕饰:包括了石雕、砖雕、木雕、陶塑、泥塑等,另外四周的墙亦绘有多幅以山水、文人墨客琴棋诗书之乐的图画,十分清新雅致。
后殿上挂上“忠孝义士”的牌匾。是纪念
赵昰景炎元年,
南宋小皇帝赵罡败退到香山,驻沙涌马南宝家。当时,已居住在南门村的魏王后人赵若梓得知事件,马上准备小舟,并招募了村内居民迎驾以勤王。当时随行的
丞相陆秀夫为保存皇家宗族一血脉,后来令赵若梓等人归家入山隐居,并敕赐赵若梓为忠孝义士;其兄弟赵若桃授为承直郎;赵若封为武翼大夫。原牌匾已破损不堪,已被拆下来保存,现时所挂上的是重新打造过的。
菉猗堂的另一个特色,在于它的山墙,是以硕大而坚硬的蚝壳所砌成。蚝壳排列得既整齐又有规律,而蚝壳墙身足足有65厘米厚。由于
珠江一带水域盛产蚝,以蚝壳为墙在明代以前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十分流行。到了现在,现存的蚝壳建筑物已经所余无几。
在获得珠海市政府的财政支持下,有600多年历史的
南门村菉猗堂从2011年9月开始动工修复,菉猗堂将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进行修复还原,把一些后加的建筑物拆去,尽量恢复原本的面貌。
根据规划,菉猗堂及南门地区与
赵姓皇族相关的祠堂群,拟开发为以皇室变迁为主线的旅游景点,既可充实
珠海市目前较缺乏的历史人文旅游景点,又可更好地保护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