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战止战》是台湾
摇滚乐队东城卫的一首歌曲,由吉他手东城卫·修作词、作曲。这首歌收录于2010年7月23日发行的专辑《东城卫》,并作为电视剧《终极三国》第三季的片头曲及插曲。该曲是专辑中的第二波主打歌曲,并有MV。2010年9月10日,专辑改版发行了《东城卫护卫收藏版CD+DVD》。
战争观
关于战争的起源
孙中山阐述三个观点:一是,
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民国6年(1917)孙中山指出,
欧战是欧美列强为“争商场”、“争殖民地”而发生的,因此反对中国参加“欧战”。他在民国8年所著的《
实业计划》中指出,欧战后世界再回复欧战以前的状况,“为土地而争、为食物而争、为原料而争将再出见。”他在《三民主义》演讲中断言“国际间大战是免不了的”,将来世界战争必为“被压迫者和横暴者的战争”,“公理和强权的战争”。二是,
帝国主义是殖民地、次殖民地国家祸乱的根源。民国13年1月6日,
孙中山发表宣言,指出帝国主义国家形成帝国主义联合战线,为压迫世界弱小民族自由运动及国民运动而奋斗。英、美、法、日、意“以金钱枪械延长中国内乱之生命”。11月19日在上海招待新闻记者的演说中又指出,“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三是,社会出现贫富极为悬殊的两个阶级是阶级战争发生的原因。
光绪二十八年(1902),孙中山与
章太炎谈话时指出,“贫富斗绝”是“革命之媒”。民国13年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演讲中说,“在不均的社会”里,“生出贫富极相悬殊的两个阶级。这两个阶级常常相冲突,便发生阶级战争。”
关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孙中山认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实行政治的手段之一。民国6年(1917)他在所著的《中国存亡问题》中指出,“国与国遇,用外交手段与用战争手段,均为行其政策所不可阙者。”“凡国家之政策既定,必先用外交手段以求达其目的,外交手段既尽,始可及于战争。”就是说,外交和战争都是推行国家政策的手段。用外交手段达不到政治目的时,就用战争手段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政治目的达到,战争结束。
关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
孙中山阐述三个观点:一是,战争依赖于经济,经济是战争的基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民国元年(1912)12月3日,孙中山在倡议钱币革命对抗
俄罗斯帝国侵略的通电中说“近世战斗之力,每以金钱为限”。中国必须“先行钱币革命”,解决财政问题,然后乃能言战,定作战计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胜强俄。在民国4年8月4日复南洋同志函中,他又说“中国今日之革命,纯视经济力为转移,经济力大则成功速,经济力少则成功迟;若无经济力,则直不能革命”。二是,战略战术的运用和武器的生产水平依赖于经济。
孙中山在
辛亥革命时期多次谈到他制定战略战术是视财力为转移的。民国10年12月10日,在
桂林市对滇赣粤军的演说中他谈到武器、战术、经济三者的关系,说中国昔用
弓箭,而今用枪炮,武器不同,战术亦随之而异。
欧战中,
欧洲战术是以子弹遮拦敌人,耗弹极多。中国既无若干大兵工厂,不宜学欧洲战术,宜学游勇战术,视子弹如生命。三是,战争对于经济的反作用。孙中山向来认为,战争“为杀人的事”,对经济有破坏作用,革命却是“以杀人为救人”,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打下基础”。民国13年1月14日,在广州商团及警察联欢会上的演说中,他指出“一个国家由贫弱变到富强,由痛苦变成安乐,没有不是革命而成的”。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孙中山认为,只有用自卫战争制止侵略战争,用革命战争制止反革命战争,才能求得和平。民国3年(1914)6月,他在《\u003c战学入门\u003e序》中说,“世界种族能战则存,不能战则亡”。中国“有亡国灭种之虞”,“不得不以战止战”。民国13年,他又反复阐明:中华民国成立以后,
帝国主义经常帮助反革命,阻挠中国的革命。只有打破军阀和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孙中山多次批判“黄祸”论,指出“中国人的本性就是一个勤劳的、和平的、守法的民族,而绝不是好侵略的种族,如果他们确曾进行过战争,那只是为了自卫。”相信全世界大公无私的人们将会逐渐理解: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复兴,将是全人类的福音。普遍和平必将随中国的新生接踵而至。
关于战争的性质
孙中山认为,工业革命后,世界上的战争分为“
商业战争”、“国际战争”、“阶级战争”三种。暴力行为的战争分为正义的战争、非正义的战争两类。他在《
实业计划》、《三民主义》演讲中作了具体诠释:商业战争是“资本家与资本家之战争”。国际战争是“有组织之大强盗行为”。阶级战争是“工人与资本家之战争”,是“被压迫者和横暴者的战争”,“公理和强权的战争”。
美国战争是“美国人民自己求独立,为自己争平等”的战争;
南北战争是“美国人民为黑奴求自由,为黑奴争平等”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
欧战是“一国的
帝国主义和别国的帝国主义相冲突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
孙中山自提倡革命以后,反复阐明中国革命的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为四万万人谋幸福”,是“应乎天而顺乎人”的正义的战争。
武装斗争思想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武装斗争思想的基本内容是“用武力推翻
清代统治”,建立以美利坚合众国为标本的民主共和国,以及为实现这一斗争目标而采取的战略战术。
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武装斗争思想的基本内容是用国民革命推倒中国军阀和
帝国主义,改造民国以及为实现这一斗争目标而采取的战略战术。
孙中山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以
苏联为模范”,改组
中国国民党,“用
政党的力量去改造国家”。在此基础上,孙中山对革命力量有了新的认识。指出“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他还接受共产国际及苏联等的帮助,形成建设军队的思想。鉴于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孙中山认为只有通过武力北伐,才能彻底将其铲除,实现全国民主统一的新局面。对革命力量的新认识以及创建军队、开展北伐军事斗争成为孙中山这一时期军事思想的核心。
建立革命根据地思想
孙中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思想,形成于清
光绪二十一年正月(1895年2月)香港兴中会成立以后。清光绪二十三年七月至二十四年七月间,孙中山在日本与
宫崎滔天讨论“举事之策”时说,要举事,首先需要确定地点。
清光绪三十一年七月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本部作出“注重两广首义,各省从而响应之”的决策。民国6年(1917)7月17日,孙中山在广州黄埔欢迎会上的演说中指出,“现今
上海市已为一般称兵谋叛者所割据,
浙江省、
福建省亦然;只有以
广东省为海军根据地,然后一切大计可以发展”。民国11年11月21日,
孙中山在致
蒋介石函中指出要施行革命措施,“非先得凭藉不可,欲得凭藉,则非恢复广东不可。”“广东一复,则西南必可统一,如是便可以西南数省为我凭藉,则大有办法矣。”
民国12年(1923)2月,孙中山第三次在广东建立革命政权后,他建立革命根据地思想的内容更加充实。民国12年10月15日,孙中山在广州中国国民党恳亲大会的演说中提出保守革命策源地
广东省的方法问题。认为要保守这个地盘,便要得广东的人心。以后要扩充这个地盘,吸收各省,统一全国,便要得各省的人心,得全国的人心。得人心的方法很多,第一是要
中国国民党现在的党员人格高尚,行为正大。不可居心发财,想做大官;要立志牺牲,想做大事,使全国佩服,全国人都信仰。第二是要党员注重宣传,教本党以外的人都明白本党的主义,欢迎本党的主义,然后本党施行主义便无阻力,便无反抗。到了全国的人心都归化于本党,就是本党的革命大告成功。
建军思想
孙中山建军思想形成于同盟会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和中华革命党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在国民革命时期实现新的飞跃,有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秋冬间,
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制定了建立中华国民军的方案。它包括军队的性质、军队与国民的关系、军队的编制、军队的纪律、战士的赏恤、军需制度、俘虏政策等,初步形成了孙中山的建军思想。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的建军思想有了新的发展。民国12年、13年间,孙中山反复阐明:
国民革命军是救国救民的军人,是为
三民主义去奋斗、为三民主义去牺牲的。革命军的责任是要把不平等的世界打成平等的。革命军的力量是以一当十,以一当百,以少数常常能够打破多数训练很纯熟、武器很精良的敌人。
孙中山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是:革命军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创造革命军的方法。民国13年(1924)6月16日,孙中山在
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的演说中阐明革命军与中国革命的关系,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便马上组织革命军,后来因为有了革命军做革命党的后援,继续去奋斗,所以就是遇到了好多大障碍,还是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大告成功。相反,中国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
国民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一般官僚军阀便把持民国,中国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认为“如果没有革命军,中国的革命永远还是要失败。”所以
孙中山提出“创造革命军”的主张。
国防思想
孙中山的国防思想内容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诸方面。政治方面:孙中山认为,
帝国主义是“中国达到民族独立的主要障碍”,不平等条约是“卖身契”,主张“打破列强的侵略”,“废除中外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海关、租界和领事裁判权”,保障国家独立、民族生存。经济方面:孙中山认为,“实业为富国之本”。“振兴中国惟一之方法,止赖实业”。实业包括工业、农业、矿业、商业、交通等。《
实业计划》提出的发展中国实业的计划,实际上就是国防计划。军事方面:
孙中山认为,“中国未革命以前,列强环伺,欺陵侵并,无非以我国武力不足。”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欲为世界一等大强国,及免重受各国兵力侵略,则须努力实行扩张军备建设”,“以成完全巩固之国”。民国元年(1912),孙中山提出要建设强大的陆军、海军,然后“可与世界列强并驾齐驱”。在《国防计划》大纲中有发展陆军建设计划,发展海军建设计划,发展航空建设计划。教育方面:孙中山认为,如果我们在心理上觉得没有外患,自以为很安全,是世界中最强大的国家,外人不敢来侵犯,可以不必讲国防,那么,一遇有外患便至亡国;如果我们的海陆军和各险要地方没有预备国防,外国随时可以冲入,随时可以亡中国。在《国防计划》大纲中有发展国防教育计划。他在《三民主义》演讲中指出,实施国防教育的目的是使国民皆知我们现在所处的地位是生死关头,在这一生死关头须要避祸求福,避死求生,结成了国族团体,用四万万人的力量去抵抗外国的侵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