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戏剧是20世纪30年代末在法国兴起的一种现代戏剧流派,至40年代尤其是战后达到鼎盛时期。它的思想哲学基础是当时在欧洲广受欢迎的存在主义学说,该学说主张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类拥有绝对的自由选择权,但缺乏理性基础。同时,它也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生孤独且无意义。存在主义戏剧通过舞台艺术传达了这些哲学观点,反映了战后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悲观情绪。
存在主义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包括
萨特(1905–1980)和
阿尔贝·加缪(1913–1960)。萨特的作品如《群蝇》(1943)、《密室》(1944)、《死无葬身之地》(1946)、《
肮脏的手》(1948)和《恭顺的妓女》(1947)等,展现了角色面临多重选择时的困境,以及他们如何重新评估自己的价值观并建立新的人生准则。萨特强调个体责任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将自己的道德观念置于对社会和政治的忠诚之前。另一方面,加缪虽然否认自己是存在主义者,但在戏剧创作方面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他的剧本如《误会》(1944)、《卡利古拉》(1945)、《戒严》(1948)和《正义者》(1949)等,突出了世界的荒谬性,并倡导人们的“反抗”。他在论文《西绪福斯的神话》中对“荒诞”的定义,为后来的荒诞派戏剧奠定了理论基础。
尽管萨特和加缪都认为世界是非理性和荒诞的,但他们的小说仍然遵循传统戏剧的形式,包含完整的角色塑造和故事情节,使用理性的叙事手法来呈现非理性的主题。这一点与后来的荒诞派戏剧有所不同。然而,在哲学思辨层面上,存在主义戏剧为荒诞派戏剧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自60年代以来,存在主义戏剧的影响逐渐减弱,但萨特和加缪的作品仍保持着广泛的受众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