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践发,1961年7月出生于
耒阳市,是一位博士、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于1982年毕业于
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后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和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1年,他在
德国地球科学自然和资源研究院进行留学。1986年至2002年,陈践发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工作,自2003年起在石油大学任职。
男、湖南耒阳市人,1961年7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82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90年到91年在联邦德国地球科学自然和资源研究院留学。1986年到2002年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工作,2003年起到石油大学工作。10多年来作为主要科研骨干参加了“七·五”到“九·五”期间国家天然气及石油资源开发方面的重点攻关项目,先后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或作为主要科研骨干参加或负责国家攻关、国家基金重点项目、“973”项目、院、部级重点项目和横向合同12项。现正在担任国家“973”和“十·五攻关”有关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领域研究课题。在近年的科研工作中较深入地研究了天然气成因机理、成因类型,完善和发展了天然气成因理论;提出了陆相盆地有机质碳同位素
分馏模式;对陆相煤系
地层有机质的成烃机理及成烃特征和煤成烃的
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较深入探讨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的
非烃气体及稀有气体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近年来作为主要作者合作撰写专著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并完成国家、院部级科研成果报告6项。作为主要科研骨干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国家成果奖1项,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
一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
二等奖1项,并获国家和院等有关个人荣誉奖多项。
1990年5月到91年6月在
德国地球科学自然和资源研究所留学,1993.6聘任硕士生导师,1994.2聘任教授, 1997.9聘任博士生导师。
在十多年来的工作中先后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和完成了国家“973”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院重大项目和横向合作项目共12项。其中“六·五”和“七·五”期间就作为主要科研人员参加完成国家攻关项目两项;“八·五”期间曾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并完成国家攻关项目“中国大中型天然气田形成的基础地质理论研究”中的“天然气运移聚集机理的痕量气体及
同位素示踪研究”和“煤成气源岩性质、热演化特征及实验地质学研究”两项二级专题;“九·五”期间为天然气资源开发方面国家攻关项目(96-110项目)中的一级专题“
地球化学场在大中型天然气藏形成中的作用”第一负责人;现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了国家“973”项目“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中的G1999043306课题“典型叠合盆地优质烃源岩的发育环境”。
近年来合作编写专著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在国内外SCI学术刊物:“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Bulletin”;“Mineralogical Magazine”; “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发表论文10多篇;并完成国家、
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成果报告12项。作为主要科研骨干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国家成果奖1项(1995年9月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排名2),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
一等奖2项(1995年10月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5;1996年10月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14),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
二等奖1项(1994年10月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4);有关个人荣誉奖6项(1994年1月获
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 1997年3月获
中国科学院首届优秀青年荣誉称号,1995年10月获政府特殊津贴科学家荣誉,1995年12月获中国科学院方树泉奖,1992年5月获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 1995年6月获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 稀有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1995年9月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排名2)
4. 中国大中型气田形成的地质基出理论研究,1996年10月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14)
6. 1995年10月获政府特殊津贴科学家荣誉
7. 1995年12月获中国科学院方树泉奖
8. 1997年3月获中国科学院首届优秀青年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