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俊峰,航空发动机专家,
烟台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1950年,温俊峰考入
清华大学航空系。1953年,温俊峰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温俊峰毕业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班航空发动机设计专业并留校任教。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北京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任教期间,筹建了我国第一个
发动机薄壳强度课题研究组及其试验设备,研究了薄壳理论对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设计的应用,并完成了有关论著多部。在航空工业部贵州011基地第二设计所和航空发动机公司工作期间,主持设计研制了涡喷7、涡喷13系列多种型别的发动机。这两个系列发动机是目前配装国内
歼击机主战机种的动力装置。他还进一步提出了涡喷13F、涡喷13B发动机的设计方案,并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
个人履历
1929年4月20日 出生于
绥远省(今
内蒙古自治区)
五原县。
1952-1953年 在北京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发动机设计专业学习。
1953-1956年 在北京航空学院研究生班学习。
1956-1960年 在北京航空学院任助教兼构造研究室主任。
1960-1962年 在苏联
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学习。
1962-1967年 在北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航空学院任讲师兼强度实验室主任。
1967-1987年 任贵州011基地第二设计所设计员、设计科长、总设计师,
贵州航空发动机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员级
高级工程师。
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生平
艰苦求学
温俊峰,1929年4月20日出生于
绥远省(今
内蒙古自治区)
五原县,原籍
山东省冠县。父亲不幸早逝,多病缠身的母亲带着他们兄妹六人艰难度日。温俊峰童年时代适逢抗日战争,亲眼目睹了
日本侵略军的烧杀抢掠,亲身感受到国家衰弱遭受列强的欺凌,中华民族的苦难使他从小就立志要为祖国的强盛而奋斗。他靠亲友资助上完小学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初中,因无力缴纳学费,两个月后,在老师的帮助下转入享受公费的简易师范学校。师范毕业后,在邮局当力夫的兄长不顾经济拮据,支持他考入国立绥远中学。大哥失业后,靠老师的帮助,学业才未中辍。
1949年,北京各大学冬季招生,靠着老师送给他的一袋面粉,才勉强维持了一个多月的生计,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洋大学采矿系。在进入北洋大学半年后,他又慕名考入了
清华大学航空系。他当时享受的是甲种助学金,吃的是丁种伙食,完全靠人民助学金完成了大学学业。毕业前夕,适逢院系调整,清华航空系与其他院校航空系合并成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在研究生班学习,并参与北航初建,负责完成了
发动机构造教研室的建设工作。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科研一线
1960年,温俊峰被公派到苏联
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两年,回来后担任了发动机强度振动实验室主任,领导筹建了我国第一个发动机薄壳强度课题研究组,并自行设计建成薄壳强度和稳定性的实验设备,著有《三层圆柱壳超出弹性极限之稳定性》、《喷气发动机壳体零件强度计算》、《冲压发动机构造》等论著。
1967年温俊峰调到
贵州省参加三线建设。建厂初期,创业维艰,他每天骑自行车往返数十里,从设计所到工厂配合生产并参加劳动。在设计工作的实践中,温俊峰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敢于创新,实事求是地进行
发动机改进改型工作,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和使用可靠性,同时使改进的发动机具有较好的继承性和互换性,使发动机的改进和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前进。
期间,他先后任贵州011基地第二设计所设计员、设计科长、总设计师,
贵州航空发动机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员级
高级工程师等职。
重执教鞭
1987年,温俊峰又回到了教师队伍中。他选择了正在建设中的
烟台大学,参加了领导经济管理系的组建工作,亲自开设了几门新的专业课程。现任烟台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大学教授、贵州航空
发动机公司技术顾问、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等职。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技术成就
从发动机排故改进开始
在
贵州省建厂初期,各发动机厂进行涡喷7转厂生产。因涡喷7故障较多,其主要故障之一,是加力调节片卡死使尾喷口打不开。温俊峰当时是011第二设计所加力燃烧组的设计员,他在原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设计,在老工人的指导下与其他工人一起参加试制。在试制过程中,不断改进设计和工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1974年终于试制成功,通过了技术鉴定,并投入了批生产。改进后的加力调节片改善了使用的灵活性和密封性,保证了可调喷口的工作可靠性,受到部队及生产使用部门的好评,已广泛应用于涡喷7系列的各型
发动机上。1982年第三机械工业部授予部级科技成果
三等奖。
涡喷7系列的延寿改型
1972年10月,011基地开始
测绘学苏制37Ф2C发动机并试制寿命不小于100小时的涡喷7乙发动机。温俊峰任领导小组副组长。负责整个测绘的技术工作和具体的组织工作。他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完成了37Ф2C的测绘任务,这不仅为涡喷7系列发动机的排故延寿和改进改型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参考资料,更重要的是,通过测绘设计的实践,培养锻炼了一支设计队伍,提高了011 基地第二设计所的技术水平和设计能力。
由于涡喷7乙(01批)
发动机寿命短(仅50小时),加力壁温高和故障多,不能投产装备部队使用。当时任
产品设计科科长的温俊峰根据部里的指示精神,负责组织领导并亲自参加涡喷7乙型发动机的延寿改型设计试验工作。经集体分析研究和多次技术方案论证,在沈阳606所涡喷7乙(01批)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GH15铁基合金后安装边的火焰筒以及引进了辐射式加力稳定器等26项技术改进措施。经过大量试验,使发动机第一次翻修寿命由50小时延长到100小时,加力壁温平均降低80℃,全加力推力由6000
千克提高到6100千克。1979年完成了国家设计定型,正式投入批量生产,装用于
歼-7Ⅱ飞机。
在011第二设计所任总设计师期间,他主持了涡喷7系列发动机的改进改型工作。为使涡喷7系列
发动机扩大用途,打入国外市场,发动机需要延寿到200小时,同时进一步改为
煤油起动并减轻发动机重量。通过调查研究,在涡喷7乙的基础上,他亲自拟定了五段气膜冷却火焰筒等14项改进延寿项目,并确定了改型总体方案。由于公司领导重视,经全公司各厂所共同努力,特别是广大设计员的努力拼搏,出口型涡喷7B的200小时延寿改型任务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于1982年通过设计定型并批量生产,装用于歼7A型飞机出口。1985年按空军要求正式通过生产定型的涡喷7乙B装备空军大批使用。与此同时,在涡喷7B基础上,改进为
煤油起动和减重的
发动机,装用于
歼-7B、M飞机上,均批量生产并出口。
在涡喷7乙B延寿技术方案项目1982年获航空部科技进步
二等奖(温俊峰排名第一)。歼7(Ⅱ、M型)超声速
歼击机项目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
一等奖(温俊峰排名第五)。
涡喷13系列的研制发展
涡喷13是按照苏制P13-300发动机进行
测绘学设计研制的,其性能、结构、寿命和使用可靠性比涡喷7系列均有许多重大改进。温俊峰任涡喷13发动机总设计师。在涡喷13试制试验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技术关键。首先遇到的是
发动机性能问题,我国研制的涡喷13推力能够达到或超过样机水平,但达不到
苏联说明书规定的指标。通过大量试验试飞和理论研究分析,地面试车台
空气动力学对所测推力有影响,需要进行修正。后来从苏联资料中证实了推力修正的理论是正确的和符合实际的。还有研制中出现的发动机超重问题、“放炮”问题和寿命等问题,在温俊峰的带领下,集广大科技人员的智慧,同心同德,共同奋斗使各种重大问题得到解决,1988年通过国家设计定型。涡喷13的研制成功为涡喷13系列
发动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温俊峰在涡喷13基础上,继续改进改型。起初只对发动机结构进行改进,后来为了在性能上满足
歼-8飞机的要求,他提出了换装高温涡轮的发动机方案。此方案利用了涡喷7乙涡轮气冷叶片的成功经验,对涡轮部件作了相应的改进,多次性能试车证明,各部件性能匹配良好能达到歼8Ⅱ对发动机推力指标的要求。同时为减轻发动机重量采用了铸钛压气机机匣。这种改型发动机定名为涡喷13AⅡ,获上级批准,完成各种整机和零部件试验后,1987年3月,通过了航定委的设计资料审查和技术鉴定。1988年3月设计定型。
1984年因他在新机研制中的重大贡献,荣立航空部
一等功。1990年涡喷13/涡喷13AⅡ型航空涡轮喷气发动机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
一等奖(温俊峰排名第一)。
根据
歼-8改装的要求,温俊峰又提出了涡喷13AⅢ发动机方案。该方案是在涡喷13AⅡ的基础上改进设计了附件传动装置,以满足装用大功率交流发电机的需要,同时采用二级涡轮带冠叶片。为了满足
歼-7飞机改型发展的要求,利用涡喷13AⅡ的成功经验,将涡喷13的压气机移植到涡喷7B上,提出了涡喷13F 的总体方案,并领导研制工作。温俊峰在任期间,还提出涡喷13B 发动机前期的改进设计方案,并开始进行初步的设计改进工作。
理论联系实际 循序渐进的设计思想
温俊峰从实际出发,全面认真地分析了011基地第二设计所的实际情况,他认为,第二设计所是一个小所,在技术力量、试验设备等方面都无法与国内大的
发动机设计所相比,但是,011二所有一支不怕困难、奋发图强的设计队伍和厂所结合的好机制,对新机发展一定会有所作为。他以“量力而行、有所作为、循序渐进、发展产品”为指导思想,拟定了011二所的发动机的改进发展规划。循序渐进的设计思想对发动机改进发展针对性强、研制速度快、成功的把握大。这样,在改进改型中,温俊峰一方面敢于创新,不断前进,另一方面采取小步前进、稳步前进的方法,从而确保了涡喷7和涡喷13两个系列十多个型别的
发动机设计研制成功。
实事求是敢于负责的科学精神
涡喷13发动机在北京31所作高空台模拟试验时,发生了“放炮”现象。当时有人提出首批试制的涡喷13不能首飞上天。温俊峰很冷静科学地对待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提出“实事求是、敢于负责、多做试验”的科学方法。他全力以赴,并发动有关人员来解决这一重大问题。首先,他亲自和主任设计师陈汉雄一起到630 所落实飞行台试验,进行国产涡喷13与苏制P13-300的对比试验,又和歼7Ⅲ总师共同商定
发动机和飞机有关专业人员联合进行调查研究,组织二所的试验人员在试车台上用专门的同样进气模拟装置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苏制样机同样出现了“放炮”现象。在温俊峰主持决策下,群策群力,最终试验研究表明:“放炮”是由于高空模拟试车台发动机进气口前方两个直角转弯造成的,而不是涡喷13发动机的设计试制的质量问题,而这种进气条件在实际使用中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歼7Ⅲ首飞前,有人说:“如首飞发动机出了问题,温俊峰要坐牢。”但温俊峰敢于负责,相信科学试验,连续在
发动机主机和附件等首飞文件上签了二十多个名字,以表示对首飞发动机的负责。在首飞和多年的飞行使用中,证明了温俊峰的分析是正确的。
主动协作 淡泊名利
温俊峰在工作中能主动协作,他对飞机、辅机各有关厂所,在遇到问题时,属于发动机的问题,能积极认真地主动解决,即使属于别人的问题,为了共同目标,他也愿意多做工作,分担或减轻别人的困难。温俊峰脚踏实地、眼睛向内的工作作风得到空军和使用部门许多人的好评,在研究工作或讨论问题时,人们对他非常信赖,经常听到有人说:“温总从不说大话,不推卸责任,说到做到,温总的话我们信得过。”
每当与温俊峰谈起他立功和获奖时,他会立即强调这是集体的成果。他经常说:“任何一项工程,特别是高科技现代工程的成功,都是集体智慧和集体劳动的成果,个人仅仅是这个集体的一个代表。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我想到的是那些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工作战斗过的同事和战友,要永远牢记他们的劳动、成绩和贡献。”
温俊峰工作上实事求是,主动协作,勇于负责,勤勤恳恳;生活上艰苦朴素,平易近人;教学中循循善诱,教书育人,以身作则,关心学生,是一位深受青年和学生崇敬的良师益友。
主要论著
1 温俊峰。三层圆柱壳超出弹性极限之稳定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63
2 温俊峰。喷气发动机壳体零件强度计算。北京航空学院,1964
3 温俊峰。
冲压喷气发动机构造。北京航空学院,1964
4 温俊峰主编,集体编写。涡喷7乙型(含涡喷7乙B)
发动机技术说明书。黎阳机械公司,1983
5 温俊峰主编,集体编写。涡喷13型发动机技术说明书。涡喷13 总设计师,1984
6 温俊峰。航空发动机发展简述与思考。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8,20(6):72-75
7 温俊峰。论航空发动机发展的“渐改法”.中国工程科学,2000,2(3).23-26
8 温俊峰。科学决策是航空发动机研制成功的关键。中国工程科学,2001,3(1):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