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航渡路
上海市静安区及长宁区下辖街道
万航渡路是位于中国上海市静安区长宁区的一条街道,南起愚园路,衔接华山路,北至曹家渡街道折向西,最终至长宁路,衔接娄山关路。全长4830米。宽15.1至21.7米。部分路段沿苏州河南岸。在租界时代名为极司非尔路(Jessfield Road),为1864年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该租界以西越界修筑、管理的一条道路。1943年租界交还中原地区后,该路改名为梵皇渡路。1964年以谐音改今名万航渡路。
经济
地方产业
万航渡路1384弄湖丝栈
湖丝栈当年规模较为宏大,大致范围北至梵皇渡路(今万航渡路)、苏州河,东到梵皇渡路1384弄,西到梵皇渡路1424弄,南至梵皇渡路1384弄100支弄。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发源地之一。
明永乐年间,举人曹守常家族由临安(今杭州)迁至上海范溪(今北曹家宅)经营盐业隆庆、万历年间,吴淞江(今苏州河)疏通后,航运日兴。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政府镇压太平军修筑军路,1864年由静安寺至梵皇渡(今曹家渡街道)。
清同治八年(1869年),英、美租借工部局吴淞江南岸越界筑极司菲尔路(今万航渡路)和极司菲尔后路。由于水陆交通便利,农民与商贩自四乡载运柴、米、果、蔬等群集此地,杂粮、地货等批行业也应时而兴。
光绪十八年(1892年)后,许多客商来此购地经营作坊创办丝、棉纱、织布、面粉、皮革等厂,沿岸兴建了信昌、达丰等码头。湖丝栈就是在此期间应运而生。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湖丝栈初建,原为蚕茧加工场及堆栈,因丝茧来自湖州市而得名。栈场大铁门面向吴淞江,在今万航渡路1384弄口,两根混凝土门柱今仍清晰可见。河边的信昌、达丰码头,当年用以装卸茧料和出厂茧丝成品,厂房设于栈场西北角,分捡、剥、抄、拉、访五个车间,当时有机器538台。工人1200名左右。
1893年开设的信昌丝厂,生产“厂牌”茧丝,远销欧洲各地。栈内设有自来水及发电站等设施。后因外商向我大量倾销人造丝,使生丝销路锐减,湖丝栈于1930年倒闭。其厂房曾先后作为达丰布厂仓库和常熟轮船公司堆栈,解放后作为市五金交电公司仓库。当年湖丝栈的兴起,对曹家渡镇的繁华起到了促进作用。
建于1910年前后的为现存的存湖丝栈车间和仓库,均为三层砖木结构,机平瓦歇山顶坡屋面,青粘土实心砖清水墙面,墙厚达60厘米,12米跨用一根木梁,跨中用30*30厘米木柱支撑,外墙于每层每个开间处用圆钢锚固,百年来一直用作车间和仓库,墙体至今不裂,据在这里工作的师傅称:今库房室内环境冬暖夏凉。
文化
历史典故
传说一个葡萄牙君子在虹口遇到一个马戏团,看到其中的一个小女孩儿饱受虐待。于是他为她赎了身,并送她到美国去留学,等女孩儿学成归国,便与这个葡萄牙君子结了婚。小女孩儿的英文名叫做Jessie,他便把他的乡间别墅改名为Jessfield。这块地方后来就成了圣约翰大学(今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而连接这座浪漫别墅与城市的路便被起名为“极斯菲尔路”。
旅游
万航渡路原名极斯菲尔路(Jessfield Road),原是连接圣约翰大学和南京西路(原静安寺路 Bubbling Well Road)。该路沿路原先工厂、住宅混杂。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圣约翰书院旧址)和中山公园(原上海中山公园)隔路相对。该路临近静安寺曹家渡街道两段店铺较多。
参考资料
万航渡路:我的童年之路.澎湃新闻.2023-12-19
目录
概述
经济
地方产业
文化
历史典故
旅游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