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北京大学下设二级学院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是北京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是教育部批准的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首批试点单位之一,教育部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成立于1931年,其前身为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卫生学教研室。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建院。1956年更名为北京医学院公共卫生学系,1985年6月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00年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北京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一部分。2001年起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试办预防医学专业长学制教育,学制七年,第六年起进入二级学科培养,毕业后授予硕士学位。
截至2024年3月31日,学院设有10个系、2个研究所和1个实体研究中心,开设本科专业1个,即预防医学专业。学院拥有7个二级学科专业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拥有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暨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学院有各类人员259人,在编教职工189人,全职博导98人;有在校本科生417人,学术学位硕士生197人,专业学位硕士生191人,统招博士342人,合计各类在校学生1147人。
历史沿革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始建于1931年,其前身为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卫生学教研室。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建院,1956年更名为北京医学院公共卫生学系。1985年6月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00年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北京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一部分。2001年起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试办预防医学专业长学制教育,学制七年,第六年起进入二级学科培养,毕业后授予硕士学位。
2009年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为教育部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实践与探索全日制MPH培养模式。2015年作为教育部批准的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首批试点单位之一,学院积极探索开展了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DrPH)的人才培养。
2012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全球卫生学系。通过全球卫生和健康领域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决策咨询及国际合作,探索人类健康重大议题的应对方案,促进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全球卫生学科在中国的大力发展,推动中国全面深入地参与全球卫生治理。
2018年,建立北京大学全球卫生研究院,成立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学系。
办学条件
专业设置
截至2024年3月31日,学院设有10个系,1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3月31日,学院设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暨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专业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博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个和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师资规模
截至2024年3月31日,学院有各类人员259人,在编教职工189人,全职博导98人(学科112)。其中,正高(教师)52人,副高(教师)72人,讲师、助理研究员(教师)23人,教辅27人,行政管理人员15人,在站博士后40人,非事业编制人员30人。其中,具有英国皇家医学院公共卫生院院士兼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另有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7人,国家级青年人才入选者7人,国自然优青基金获得者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7人,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北京科协青年托举人才2人。
参考资料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4月,为加强实践教学,学院在北京、青岛、深圳等国内多地建立了27个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在非洲马拉维和亚洲缅甸建立2个国外教学科研基地,已经连续15年圆满完成长学制学生在基地的专业实践培训。
学院多项课程课题获重大奖项。胡永华教授《流行病学研究方法(1)》课程被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医药科工作委员会评为“医药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吴涛教授《流行病学基础(二)》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许雅君教授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其课题获得中华医学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课题一等奖。
合作交流
公共卫生学院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等国际组织保持良好合作关系,并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杜克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密歇根大学,英国热带病学院,悉尼大学乐卓博大学、格里非斯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韩国汉城大学延世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大阪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境外大学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和合作关系。2023年,公共卫生学院积极落实北京大学“国际战略年”工作要求,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教师因公临时出国(境)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开展交流合作数量较过去三年疫情期间有了大幅度提升,全年共办理临时出国(境)手续短期参加学术会议、考察、访问、交流等177人次,前往瑞士、美国、乌干达等22个国家和地区。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学院设有2个研究所和1个实体研究中心,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4个虚体中心
参考资料
学术成果
截至2024年4月,公共卫生学院承担科技部重大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委基金和国际合作等科研项目200余项。获各类科研成果奖50多项。其科学研究和教育水平在国内公共卫生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学院教师在《TheLancet》《JAMA》《英国医学期刊》等国际重量级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并先后有八位青年教师作为团队核心/领导者在《JAMAPediatrics》《LancetRespiratoryMedicine》《Circulation》《DiabetesCare》《AnnalsofInternalMedicine》《TheLancetPlanetaryHealth》等著名期刊发表文章。
2020年8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立明教授团队在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在线发表了题为“Associ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with risk of hepatobiliary diseases in China: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0.5 million people”的论文,该研究分析了中国人群体力活动与肝胆疾病(包括肝胆恶性肿瘤、肝硬化胆石症等)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为肝胆疾病的一级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2年12月15日,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以线上与现场相结合的方式召开2022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会上宣布了2022年华夏医学科技奖奖励决定。本年度,北京大学医学有8项成果获奖,为“十三五”以来最好成绩,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并首次获得该奖项的卫生管理奖。
参考资料
院徽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徽由中心和外围两部分组成。中心部分是由公共卫生的“卫”字转化为一个盾牌形状,象征公共卫生预防为主,保卫健康;卫字中间的蛇杖元素是医学的象征;顶端有三处断开,主要为抽象的“三人”图形,寓意三人成众,体现了公共卫生以人群为研究和服务对象,且“三人”元素的头型各不相同,从左至右分别为扇形、圆形、三角形,代表不同的亚人群,寓意人人平等享有公共卫生服务;盾形底端是一枚北京大学标志,“三人”元素都植根于北京大学,寓意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北大重要学科之一,我们都为北大公卫人;1931为学院前身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建立卫生学教研室(卫生科)的时间,即建院时间。外围圆形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英文字体。
学院生活
公共卫生学院开展“公卫文化节”系列活动、“北京大学医学部杯”篮球赛活动、预防艾滋病宣传周活动、“唱响青春,畅想卫来”五四合唱比赛、中秋暨迎新晚会、毕业红毯仪式与晚宴等文化活动。
学院领导
现任领导
参考资料
历任领导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校友情况
获得荣誉
2009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成为教育部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实践与探索全日制MPH培养模式。
2015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成为教育部批准的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首批试点单位之一。
参考资料
学院概况.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4-04-20
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医学部.2024-04-20
全球卫生学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4-04-21
选择北大医学,助力健康中国.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4-04-21
学院概况.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4-04-21
师资队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4-04-21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4-04-21
耿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4-04-21
北大医学8项成果获2022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2024-04-29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目录及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24-04-21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徽发布仪式举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4-04-21
活动风采.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4-04-29
学院概况.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4-04-21
> 院长致辞.北京大学.2024-04-21
公卫人物刘世杰:一片丹心献中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4-04-21
公卫人物叶恭绍:慈祥朴素的叶恭绍教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4-04-2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办学条件
专业设置
学科建设
师资规模
教学建设
合作交流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学术成果
院徽
学院生活
学院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友情况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