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发轫,男,1933年4月出生于辽宁省复县(
),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名誉院长,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顾问,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第九、十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
戚发轫,1957年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毕业后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1967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卫星和飞船的研制,戚发轫亲自参加中国第一颗卫星
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主持
东方红二号、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东方红三号等6种卫星的研制。1983年,戚发轫担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院长。1992年9月21日,戚发轫被任命为
神舟飞船的总设计师,作为总设计师在解决
卫星和飞船研制过程中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上发挥了指导和决策作用,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2022年2月,戚发轫加盟
新华网高端纪实访谈栏目《大国榜样·两会特别策划》。2023年,戚发轫多次参加全国各地以
航天科技为主题的演讲活动,鼓励青少年的航天梦。
戚发轫,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次、
一等奖、
三等奖各一次,航空航天部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获中国工程科技奖,同年获“最美教师”称号。2003年获"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何梁何利基金奖中的技术科学奖。2023年获得
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33年4月,戚发轫出生于辽宁省
大连市瓦房店市。5岁时跟随家人迁往大连。19岁的时候,立下了要献身航空的志愿。
1952年9月,19岁的戚发轫进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系工艺专业学习。
1957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为研制导弹、火箭而专门成立的研究院。研究院成立初期,人才奇缺,刚刚毕业的戚发轫服从国家分配,从航空转入导弹研究,正式踏入航天领域。
工作经历
1957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为研制导弹、火箭而专门成立的研究院。研究院成立初期,人才奇缺,刚刚毕业的戚发轫服从国家分配,从航空转入导弹研究,正式踏入航天领域。回国不久的钱学森亲自上阵,给他们主讲《导弹概论》,新中国的导弹研制拉开序幕。
1958年,
苏联允许参加研究
导弹的科学家可以到
莫斯科茹科夫斯基航空军事工程学院学习,后因两国关系恶化,苏方借口不接收现役军人,拒绝入学,戚发轫等人便脱下军装,准备通过高教部去
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但是因为戚发轫是研究导弹总体技术的,被前苏联拒绝前往。1960年11月5日,西北大漠的导弹靶场飞起了戚发轫参与研制的中国第一枚仿制导弹——
东风-1弹道导弹,这让他尝到了从无到有过的成就感。
1967年,戚发轫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卫星和飞船的研制,任研究室主任、总体设计部副主任、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同时担任过多个卫星型号和飞船的总设计师。1968年2月,专门负责卫星研制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戚发轫被当时负责卫星总体工作的孙家栋“点将”,与另外17人一起,经聂荣臻元帅亲自批准调入研究院,成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
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的技术负责人之一。
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决定搞载人航天工程,戚发轫被任命为
神舟飞船的总设计师,用了11年的时间,主持完成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
2001年,戚发轫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10月15日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戚发轫当选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度人物。 同年获得2003年度
何梁何利基金奖中的技术科学奖。2004年,戚发轫回到母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执教,培养了20多名博士生,他们活跃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各个领域。2020年4月24日,戚发轫被
国家航天局聘为“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2020年9月10日,因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执教,戚发轫获得2020年“最美教师”称号。2021年5月戚发轫参与录制展现航天精神的文艺节目《向祖国报告》。2022年2月,戚发轫加盟
新华网高端纪实访谈栏目《大国榜样·两会特别策划》。
2023年2月,戚发轫在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树人讲堂第六十四期讲课中,以“中国航天与航天精神”为主题带来了一场前沿科普报告,带领八中学子们做仰望星空的人。2023年5月,戚发轫重回母校金州高级中学,参加中国流动科技馆“致敬航天精神”主题活动(辽宁站)。2023年6月,戚发轫院士莅临
深圳市格致中学,为同学们讲述中国航天历程,用亲身经历讲述老一辈航天人矢志不渝的报国心、孜孜以求的强国梦。2023年10月,戚发轫在成都神舟科学空间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对2030年左右中国人登上月球充满期望,希望年轻人有本领、有爱心、有梦想,他还对于青少年的航天梦给予了鼓励和寄语。2023年12月19日,戚发轫获得
何梁何利基金奖最高奖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导弹研制
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戚发轫参与了中国第一枚仿制导弹“东风”一号的研制工作。然而,由于中苏关系持续恶化,苏联专家全部撤出了中国,并带走了所有的资料。当时,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二号”已经在研制中。然而,在1962年,中国自行设计的“东风二号”的首次发射以失败告终。两年后,“东二”成功发射。同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
两弹结合成功。之后,戚发轫参与了“东风四号”“长征一号”的结构和总体设计工作,这两枚
导弹都成功发射。
卫星研制
1968年,戚发轫开始从火箭研制转向卫星研制工作,并担任了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负责人之一。在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这是我国第一代航天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宇宙空间,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此后,戚发轫又相继担任了“东方红二号”和“东方红三号”卫星的总设计师。
神州系列研制
1992年9月21日,中国正式宣布开展载人航天工程,戚发轫被任命为
神舟飞船的总设计师。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杨利伟在轨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人才培养
戚发轫院士功成名就之时毅然选择回到高校教书育人,因为“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成为航天大国,需要一大批人才”。得益于前辈的引领,一代代青年加入航天事业,共同追寻航天强国梦。
2021年6月23日,戚发轫院士走进
香港理工大学,带去了题为《中国航天与航天精神》的报告分享,激励学子们向前奋进。
2023年2月7日,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树人讲堂第六十四期开讲,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做客本期讲堂,以“中国航天与航天精神”为主题带来了一场前沿科普报告,为师生们展开了一幅关于中国航天人奔赴浩瀚苍穹的传奇画卷,带领八中学子们做仰望星空的人。
2023年6月2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空间技术专家、
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莅临
深圳市格致中学,为同学们讲述中国航天历程,用亲身经历讲述老一辈航天人矢志不渝的报国心、孜孜以求的强国梦。
社会任职
以上资料参考
获得荣誉
以上资料参考
个人生活
1967年,戚发轫从南苑国防部第五研究调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当时妻子去“五七”干校,家中年迈的母亲和孩子由他照看。每天四五点起床,骑自行车去上班,路上要跋涉几十公里。上班后更忙,
卫星任务重,“革命”工作还不能耽误。晚上回家还要做家务、查资料、绘设计图。每逢
元旦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要买食品,都得让孩子们自己排队去买。妻子姜福玲承担所有难事,让他专心工作。
2000年初,妻子姜福玲被查出
肺癌,戚发轫得知后脑子一片空白,但坚强的他没表现出来,继续完成“
神舟二号飞船”发射工作。2001年3月6日早晨,戚发轫妻子去世。处理完妻子的后事,他又投入到紧张的
神舟三号研制试验中。“
神舟五号”飞船升空成功实现了妻子的心愿。
人物评价
戚发轫是中国航天领域的技术专家,亲自参加了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而且主持过东方红二号、风云二号、东方红三号等6种卫星的研制,还亲自组织了十余次卫星发射任务。作为总设计师在解决卫星和飞船研制过程中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上发挥了指导和决策作用,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国防科工委网评)
尽管已是之年,戚发轫先生的行程依然排得很满。没有刻意追求,中国航天史上的许多“第一”都融入到他的每一个细胞里。正如他的名字“发轫”,意为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比喻新事业开始。他常说,既然我是一辆“车”,就得拼命往前奔。如今,戚发轫的听力大不如前,但有个声音始终在他耳边,无比清晰。那是杨利伟下飞船后说的一句话:中国的飞船真棒(央广网评)
参考资料
戚发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2023-12-22
戚发轫.www.beidou.org.202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