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山连四纸,又叫“连史纸”,为江西省铅山县特产,是
中原地区手工竹纸的代表。铅山连四纸以嫩竹为原料,其纸色洁白,厚薄均匀,久不变色,防虫耐热,有“寿纸千年”之誉,被用于印刷珍贵典籍、书写、绘画等领域。
连四纸源于元代,明清时进入鼎盛,铅山连四纸作为贡品长期上供朝廷,许多重要的文献资料皆用连四纸记载。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大量洋纸涌入国内市场,铅山连四纸销路日减。民国时受战乱影响,铅山许多纸商外走,纸槽停产。
新中国成立后,铅山连四纸曾一度复兴,未持续多久,1982年
天柱山乡浆源村最后一座纸槽停产。2005年,
铅山县传统连四纸制作技艺得到抢救性保护,2006年6月,连四纸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
江西省含珠实业有限公司成功恢复了连四纸72道工序古法制作技艺。2011年4月,文化部非遗司将铅山连四纸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公示名录。同年8月,江西省文化厅将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作为全省唯一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向
联合国申报。期间,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还先后参展
上海市世博会、
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印博会、
中原地区首届国家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世界非遗博览会等,并获文化部颁发的首届国家级非遗博览会展品奖铜奖和非遗技艺展演集体
一等奖。2016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铅山连四纸”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铅山连四纸
造纸原料考究,生产工艺复杂,流程大致可分为制竹丝、
腌料、自然漂白、打浆洗浆、抄纸、焙纸等阶段,按其生产周期,约需一年的时间,有72道工序。铅山连四纸是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技术发展至高峰时的“
活化石”见证,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一传统技艺,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还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振兴。
历史沿革
元明清时期
连四纸源于元代,明清时进入鼎盛,明代文学家
高濂曾将其列为元代‘妍妙辉光,皆世称也’的精品;
宋应星在《
天工开物》中也记载了
铅山县造纸盛况,并给予较高评价。明清时期,铅山连四纸作为贡品长期上供朝廷,因具有防虫耐热、久不变色等优点,许多重要的文献资料皆用连四纸记载,如明《
十七史》、清《
四库全书总目》等。官员们将其作为友好交往的礼品相赠,书画名家、文人墨客也以获得铅山正品连四纸为荣,许多名店更是以其作为吸引顾客的“法宝”,如上海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等,都曾在各自出版发行的书籍封面印有“上等连四纸印制”等字样。
清乾隆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公元1736~1850年),铅山连四纸的产销达到鼎盛,每年外销20多万担,远销
日本、南洋。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大量洋纸涌入国内市场,导致手工制作的铅山连四纸销路日蹙。据
清代《铅山乡土志》记载,清光绪后期(公元1897~1908年),铅山连四纸产量从原本的年产20万担(一担约100斤)缩减至2万余担。
民国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公元1914~1918年),铅山连四纸曾借洋纸生产搁置之机再度兴旺,年产一度达到16.8万担,但很快洋纸重兴,铅山连四纸的产量又迅速下降,最艰难时期年产仅2000余担,纸槽不超过500座。
受战乱影响,
铅山县许多纸商外走,纸槽停产。1934年,铅山全县纸槽仅剩百余处,后虽因洋纸生产受制而时有起色,但年产最多不过5万担。1942年
浙赣会战期间,因多条铁路遭到
日寇破坏,致使铅山连四纸的销路被切断,加上当时突发水灾,铅山纸商损失惨重,当地“吉泰”“傅源丰”等纸号先后倒闭。至1949年,铅山连四纸年产仅万余担。
新中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铅山连四纸曾一度复兴。上世纪50年代,铅山陈坊、
石塘等地的连四纸手工业者聚集起来,形成了较为有序的连四纸生产工会。1959年12月,在北京、
上海市古字画装裱部门的求购下,江西轻工业厅投资3万6千元,在天柱山的浆源、篁碧各建一张连四纸槽,定点生产连四纸,三年来共生产连四纸200多担。文革期间,全部停产。1979年又恢复生产,后来仅剩浆源一槽,年产量最高74担。1982年,
天柱山乡浆源村最后一座纸槽停产。
2005年,在国家的倡议与
江西省政府的关注下,
铅山县传统连四纸制作技艺得到抢救性保护,当地成立了“恢复传统特色产业委员会”。2006年6月,连四纸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江西省含珠实业有限公司成功恢复了连四纸72道工序古法制作技艺。2011年,江西省文化厅将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作为全省唯一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向
联合国申报。期间,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还先后参展
上海市世博会、
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印博会、
中原地区首届国家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世界非遗博览会等,并获文化部颁发的首届国家级非遗博览会展品奖铜奖和非遗技艺展演集体
一等奖。
名称来源
据民间传说称,连四纸原为
福建省某地连家老四所作的纸,因其制作技艺高超,产品远近知名,故称“连四纸”。
产品特点
连四纸长109cm,宽61cm,其纸色洁白,厚薄均匀,久不变色,防虫耐热,有“寿纸千年”之誉,被用于印刷珍贵典籍、书写、绘画等领域。
主要工艺
原料
制作连四纸的原材料主要是竹子,选用的竹子需要生长三年以上,且竹质要坚韧、纯净。制浆过程中,先将竹子削成薄片,然后经过浸泡、蒸煮、发酵等步骤,再经过反复捶打、筛选、漂白等工艺,最终制得纯净的纸浆。
制作
连四纸依靠手工操作制成,无
物理化学指标,全凭经验驾驭。制造过程的技术关键:一是水质,凡冲、浸、漂、洗所接触的水均不能有任何污染,须采用当地泉水;二是配药,药系采用水卵虫树制成。
流程
制作竹丝
每年
立夏前后,选择当年还未长叶的嫩竹,将其砍为三米左右的竹料。在山中阴干十天左右,将竹料叠放好为高三米左右的竹料堆,引水浇淋,持续两个月左右。竹料经过长期浇淋,内壳会自动脱落,此时再剥去外面的
青梅,即可得到
造纸的原料——竹丝。
浸泡蒸煮
竹丝经过捶打、晾晒后,捆成小捆。在
腌料池中,以
氢氧化钙浸泡2~3天,将浸好的竹丝取出堆放,任其自然发酵。将经过两次腌制的竹丝堆放入楻锅中蒸10小时左右,洗净晒干,放入
碱水池中浸泡一小段时间,再次放入楻锅中蒸20小时左右。经过两次蒸煮后,将竹丝再次洗净晒干,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天然漂白
将竹丝撕成细条,卷成直径约为30-40公分的
速冻春卷状,称为“
黄蛋糕”。将做好的黄饼运到露天漂料场地,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漂白即“日晒夜露”,然后再放入楻锅中蒸煮约20小时。此时,黄饼变白饼,再对白饼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漂白,捡去杂质,即得到“水料”,也就是制作纸浆的直接原料。
打浆
取一定数量的水料,用水碓进行打料。将打过的料放入小槽中,加入少量水,用脚将纸料踩细。将经过滤洗的纸浆放入抄纸槽中,用竹竿将纸料打细打匀。打好的纸浆用竹篾压在抄纸槽的底部,放入清水,静置一夜,次日便可抄纸。
抄纸
抄纸前,抄纸师父先用耘槽耙将抄纸槽内的纸浆搅匀,加入用
野生猕猴桃藤和水卵虫树根所浸泡的粘液——“纸药”,随后就可以抄纸了。抄纸有专门的工具,称为“纸帘”。纸帘由帘床、帘皮和压手三部分组成。帘皮长3.2尺,宽1.8尺。抄纸时,抄纸师傅将纸帘抄入水中,使用一定的技巧让纸浆均匀分布在帘皮上,然后捞纸帘出水,将湿纸倒扣在一旁的纸榨托架上,小心地将帘皮翻起,即可得到一张湿纸。一位抄纸师傅每天约可抄造1000张纸。
干纸
每抄造500张湿纸,抄纸师傅就在湿纸上放置一块木板,木板与湿纸之间用废旧帘皮隔开。当完成一千张的抄造量后,使用“纸榨”利用杠杆原理脱去湿纸的水分,再由干纸师傅将湿纸完整地揭下来,用纸刷将湿纸刷到焙的墙面上进行烘干。待湿纸烘干后,将其自上而下从焙上揭下,一张连四纸才算大功告成。
工序
按铅山连四纸生产周期,72 道工序具体如下:
砍竹条、坐山阴干、赶山断条、竖柱、堆竹、叠塘冲浸、烧塘、再冲浸、验丝、剥丝、槌丝、洗晒竹丝、整理竹丝、踩缸、浆池、霉塘、槌丝、摆洗、晾晒、浆灰清、装锅、蒸煮灰清、摆灰清、摆清塘、晾晒、制备竹碱、纯碱勾煎、放
碱水、重入锅、蒸煮、垫竹梢底、扯水、晾晒初煎料、棍抽初煎、松料、做料饼、漂黄饼、翻漂黄饼、检料、过煎、装锅、蒸料、洗涤、漂白饼、翻漂白饼、检白饼、过白碱、装锅、蒸煮白饼、出白料、湿料、舂料、踩料、洗浆滤浆、打槽、压槽、漂槽、配纸药、匀槽、兑纸药、抄纸、榨纸、打砣弦、牵砣、上焙、揭纸、整纸、配纸分类、切边、榨纸打捆、打印、装箱入库。
产地环境
铅山县位于
江西省东北部,地处武夷山脉北麓,盛产
孟宗竹。以毛竹为原料,配以
武夷山天然泉水,铅山的“天时、地利”给了连四纸诞生的土壤。传承至今的工匠技艺,则是成就其“寿纸千年”最不可或缺的“人和”要素。
铅山属
中亚热带温湿型气候,距海洋较近,受
亚洲大陆和
太平洋、
印度洋季风交叉影响,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由于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农作物生长十分繁茂。
应用
书籍扇画
旧时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扇面等多用铅山连四纸。明代
高濂《
遵生八笺》,将连四纸列为元代“妍妙辉光,皆世称也”的精品。
清代文渊阁和
故宫博物馆所出的
善本书,是特选铅山连四纸印刷的。民国初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采用连四纸印刷《四库全书选辑》。今世界各大图书馆所藏善本书,凡是连四纸印刷书则完好如初。
文创产品
连四纸摆件、纸灯、纸扇、背包等文创产品种类繁多。
纸曰书房
纸曰书房创立于2022年,由铅山连四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打造,共上下两层,总面积约400平方米,以“纸、书、茶”为基本元素,提供纸的文创品销售、书香阅读及茶文化空间。
在书店一层大厅,一侧墙上详细介绍铅山连四纸的工艺与历史;专题陈列连四纸相关工艺产品,包括背包、笔袋、杯碗,以及以连四纸工艺制作的古籍本,如茶经、碑帖等;衍生文创展品包括典雅的纸灯、传统纹样纸扇、
水彩画本、手账本、杯垫、纸胶带等。
文化传承
保护
2006年,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4月,文化部非遗司专家组专程来
铅山县考察千寿纸坊,给予高度评价,后将铅山连四纸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公示名录。2011年8月,
江西省文化厅将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作为全省唯一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向
联合国申报。2016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铅山连四纸”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传承人
章仕康是江西省
上饶市铅山县天柱乡人,父辈以
造纸为业,他从小熟悉各环节造纸技艺。为抢救、传承和发扬连四纸制作技艺,当地启动了传统产业复苏工程,章仕康参与其中。截至2024年6月,铅山连四纸公司已培养了11名县级传承人,基本都是章仕康的徒弟。
传承意义
铅山连四纸是
中原地区手工竹纸中的杰出代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手工制作技艺被称为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技术发展至高峰时的“
活化石”见证,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一传统技艺,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还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振兴。
产品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