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笔记》是由
清代文学家、民俗学家
李调元所撰写的书籍,全书共计16卷,书中包含羊城八景全图及其详细的解说。李调元,字羹堂,号雨村,别号童山蠢翁,生于1734年,四川绵州人。他在
乾隆成为
进士,并担任过多个官职,包括
庶吉士、吏部考功
员外郎等。因其刚正不阿的性格而被称为“铁员外”。晚年因直言得罪权贵,被贬至边疆,后因母亲年迈得以释放,此后专注于写作,创作了多种戏剧作品以及相关的理论著作。他的作品对
广东省的民间文学和
民俗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粤东笔记》是一部记录广东地区风土人情、山川物产的作品。书中各卷没有明确的主题标题,第一卷主要记载的是当地的风俗习惯,这部分内容大多来源于
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事语》。此外,
李调元还将《诗语》中的“粤歌”条、《文语》中的“土言”条、《鳞语》中的“渔具”条分别改编为“粤俗好歌”、“广东方言”、“捕鱼”,并将这些内容原封不动地收录在书末。其他卷目的内容涵盖了山岩、江河泉井石、神祇人物、货物器具、动物植物等多个方面。尽管《粤东笔记》的素材大部分取自屈大均的《
广东新语》,但在章节安排上有较大的改动,部分内容有所删减或增加,且更改了一些条目的名称。然而,总体而言,这本书的信息量相对较少,对于学术研究的价值有限。
李调元,字羹堂,号雨村,别号童山蠢翁,出生于1734年的四川绵州。他是
清代时期的文学家和
民俗学家。在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他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了
进士,并被授予
庶吉士的职位。后来,他又担任了吏部考功
员外郎等职务。由于其性格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因此获得了“铁员外”的称号。在他的一生中,他曾因为弹劾官员而触怒了当时的权臣
和珅,最终被流放到了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幸运的是,因为他母亲年纪已高,朝廷允许他赎身回乡。从此以后,他便致力于文学创作,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戏剧作品。他还编写了有关戏剧的理论著作《
雨村曲话》,并对民间故事和
民俗音乐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出版了《新搜神记》和《
粤风》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