鳣鱼
鲟科扁咽齿鱼属动物
鳣鱼,中药名。为鲟科鳇属动物鱼Huso dauricus(Georgi)的肉。动物蝗鱼,分布于我国东北,黑龙江省流域尤为多见。具有益气养血之功效。主治病后体虚,筋骨无力,贫血,营养不良
别名
鳣《诗经》,含光、蜡鱼《临海异物志》,大黄鱼(《尔雅郭璞注),阿八儿忽鱼《饮膳正要》,颊鱼《医学入门》,玉版鱼、鲟鱼《纲目》。
入药部位
肉。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入肺、肝经。
功效
益气养血。
主治
病后体虚,筋骨无力,贫血,营养不良。
相关配伍
1、治贫血,营养不良,脾虚泄泻,鳣鱼肉50g,白术9g,山药9g,陈皮9g。水煎服,每日2次。(《中国动物药志》)
2、治淋巴结肿大,鳣鱼肉100g,牡蛎科100g,夏枯草12g。水煎服。(《中国动物药志》)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适量。
使用注意
不宜久食;发诸气病,不可多食;亦发疮,动风;多食生热疾;服荆芥药,不可食。
炮制
采集加工:四季均可捕捞,捕杀后,取肉鲜用。
形态特征
鳇鱼,别名鱑鱼《本草拾遗》。体长约2米,大者可长达5米以上。头略呈三角形,吻长而较尖锐,前端略向上翘,头部表面被有多数骨板。口宽大,弧形下位,前方有吻须2对。眼小,距吻端较近。左右鳃膜彼此相连,并向腹面伸展。体被菱形骨板5行,骨板上有尖锐微弯的棘,背行骨板较大,黄色,10-16块;体侧骨板黄褐色,32-46块;腹侧骨板8-12块;腹鳍基部后有不太明显的骨板1-2块。其他部分光滑无鳞。背鳍43-57,后位;臀鳍26-36,起点在背鳍的后部下方;尾鳍歪形,上叶长而尖。体背青黑色,两侧黄色,腹面灰白色。
生长环境
为江河中下层鱼类,多栖息于两江汇合、支流入口及急流漩涡处。
相关论述
1、《饮膳正要》:“利五藏,肥美人。”
2、《医学入门·本草》:“醒酒。”
3、《医林要·药性》:“壮筋骨,长气力。”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别名
入药部位
性味
归经
功效
主治
相关配伍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炮制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相关论述
参考资料